APP下载

开化县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1-10-15方国平汪永奇

食药用菌 2021年5期
关键词:开化县金针菇黑木耳

方国平 汪永奇

(1. 浙江省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浙江 开化 324300;2. 开化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开化 324300)

开化县地处浙西地区、钱江源头,食用菌是本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茶叶、食用菌、蚕桑是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5%以上;2008年,食用菌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30.5%,有5 000余户从业者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开化特色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2010年开化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将食用菌作为生物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链接关键点,在稳定主导品种的基础上,补短板,探索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推广“低碳、绿色、生态”模式产业链,创新食用菌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对农(林)副产品秸秆进行综合利用。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历程

开化地区食用菌文化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很早就开始土法培植香菇、黑木耳。据开化县志记载,香菇是在民国初年,由处州人(今龙泉、庆元、景宁)传入制种的。《开化林业志》记载:“1929年,开化县选送的香菇在首届西湖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概括开化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起始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品种为香菇、黑木耳,以自然繁衍、野生采摘为主。

(2)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主要经历了人工接种生产黑木耳,砍花法栽培香菇,人工纯菌种段木栽培香菇、黑木耳,袋栽金针菇,以及袋栽香菇和袋栽黑木耳的推广。1971年,开化林场开始人工接种生产黑木耳,1984年着手推广袋料黑木耳生产。1985年创建浙江省开顺开发公司推广香菇品种,产品出口日本、东南亚各国及中国香港。1990年,开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引种,开始试点推广袋栽金针菇,并推出产销一条龙订单服务,以加工罐头为主;1991年在全县逐步扩大种植规模,栽培方式以室内栽培为主;1995年之后,推广室外大棚栽培金针菇优质高产示范与应用。

(3)快速发展阶段(1996—2015年)。1996年开始推广室外大棚袋栽金针菇、香菇和段木黑木耳,开化食用菌产业在全省一举成名,形成“一产两翼”发展格局。一是推广袋栽金针菇,“携技带菌袋”到省外各大中城市搭棚栽培,以鲜销为主;二是推广开化黑木耳品种,“携技带菌种”到省外山区阔叶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农村就地取材进行段木栽培,黑木耳干品得到市场认可,打响开化黑木耳品牌。2005年,“开化黑木耳”获得国家原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准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地理标志”。2007—2015年推广种植以袋栽金针菇、黑木耳、香菇为主,同时创新推广桑枝袋料黑木耳栽培技术,并推进竹荪、猴头菇、大球盖菇、秀珍菇、杏鲍菇、灵芝等名优新多品种共同发展,产业持续稳步发展。食用菌种植总量超亿袋,产值数亿元,年增长率在3.2%~7.6%,食用菌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

据开化县食用菌协会统计,2012年全县发展金针菇等各类食用菌1.54亿袋,产值5.28亿元。其中金针菇占总量的55.7%,黑木耳占24.37%,香菇、杏鲍菇、茶树菇等其他菌类占19.93%。金针菇外出生产户最多分布于23个省市80多个大中城市,其中90%集中在长三角一带。

(4)萎缩阶段(2016—2020年)。食用菌传统栽培模式逐渐被市场淘汰,产业转型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效益不明显;菇农因老龄化而出现歇业改行的现象,产业规模效应逐步降低;得不到县政府重视,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政策中断;因缺乏项目支撑,科研单位经费不足,科技力量弱化,乃致机构改革时被撤销,食用菌产业日渐被边缘化。

1.2 产业发展概况

开化县地处钱江源头,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发展食用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开化县是浙江省最大的优质金针菇和黑木耳基地,也是浙江省食用菌生产“十大”强县之一,一度被誉为“中国金针菇之乡”和“中国黑木耳之乡”。近几年,受“南菇北移”工厂化冲击及西部食用菌开发产业精准扶贫政策的影响,开化县食用菌产业栽培规模持续下滑(表1)。据统计,2020年全县各类食用菌生产总量约3 200万袋,主要品种及规模:金针菇2 100万袋,黑木耳320万袋,香菇280万袋,大球盖菇、竹荪、灵芝、秀珍菇、羊肚菌等其他品种500万袋;产值1.35亿元。

表1 1990—2020年开化县食用菌产业规模

1.3 产业优势

(1)品牌知名度高。1999年,开化县起草制定《开化黑木耳》浙江省地方标准;2000年,“钱江源”牌开化黑木耳被认定为“浙江名牌”农产品;2002年和2003年,开化县先后被授予“中国黑木耳之乡”和“中国金针菇之乡”称号;2005年,“开化黑木耳”成为国家原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开化黑木耳被评为“浙江名菇”和华东十大绿色食品荣誉称号。“菇老爷”牌黑木耳连续12年被授予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2010年还被评为“杭城市民最喜爱的十大农产品”。

(2)培育主体结构多。据统计,2016年全县有食用菌农业龙头企业3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5个,其中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1家,县级1家;申报省级食用菌家庭农场1家,市级3家,县级5家;全县建有集约化菌棒生产中心15家,食用菌栽培示范场(点)19个。据省农业厅统计,开化县食用菌生产总规模已位列全省第三,成为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十强县。

(3)产业区域布局广。主要区域分布:①华埠镇、林山乡、城关镇、村头镇等乡镇以外出发展金针菇为主,据县食用菌办公室统计,2008年参加食用菌综合保险的945户外出菇农,主要分布在11个省/市35个城市,其中分布在江、浙、沪3省/市的菇农占94.6%,以江苏最多,有409户,占43.28%;其次是上海,有260户,占27.51%;第三是本省,有225户,占23.81%。②林山乡、苏庄镇、桐村镇以外出发展段木黑木耳为主,主要在大别山一带周边山区。2003年顶峰期,全县外出栽培段木黑木耳的农户有800余户,生产规模约为3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③池淮镇、长虹乡、杨林镇以栽培桑枝袋料黑木耳为主。④音坑乡、马金镇、大溪边以发展茶树菇、杏鲍菇、姬松茸、鸡腿菇等名优品种为主。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受市场与政策导向因素制约

开化县委县政府为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2010年提出打造“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目标,食用菌主导品种香菇、黑木耳、金针菇等木腐菌资源发展因此受限,同时受“南菇北移”工厂化生产的冲击,食用菌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目前,金针菇生产中,家庭农法栽培以黄色品种为主,受季节影响大,出菇期短;工厂化生产则以白色品种为主,鲜菇常年供应农贸市场和超市,相比黄色品种,其市场销售占有绝对优势。近几年,虽然不断探索在经济林下套种竹荪,在阔叶林山丘平地套种灵芝,水稻–黑木耳或大球盖菇轮作等循环农业模式,但尚未形成产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引发农产品供需失衡;二是传统栽培模式生产的鲜菇滞销,市场竞争力弱;三是资源短缺,生产成本提高,菇农老龄化日益突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供求信息不对称;四是农业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整体品质较差,不能适应当前消费需求;五是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的多项瓶颈技术问题难以突破;六是产业缺乏政策和资金扶持,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科研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如开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是唯一一家县级制种单位却不生产菌种,菇农只能从外地引种,菌种质量不稳定。

2.2 产业转型难,新技术推广不力

目前,开化食用菌主导品种为金针菇和黑木耳,仍以家庭分散型、小规模粗放生产为主。随着近几年蚕桑产业往西部转移,开化县桑园面积从3万亩(1亩≈667 m2)减少到3 000亩,桑枝袋料黑木耳的栽培原料越来越少。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中断,家庭小规模栽培成本提高,工厂化企业品牌缺乏影响力,辐射带动力不强。2008年,开化县省级龙头企业浙江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引进设备,并派2名技术人员到杭州勿忘农集团以股份形式外出取经,摸索产业转型路径,2009年开始工厂化规模栽培金针菇。由于设备不稳定,栽培管理不到位,生产的鲜菇产量和品质,与同行相比,没有市场竞争力,结果连续5年亏损。

自然季节栽培除金针菇、香菇、黑木耳外,其他菇种尚以试验示范为主,品种结构较为单一;工厂化液体菌种栽培秀珍菇、杏鲍菇、姬菇,受市场销售渠道限制,无法形成规模;猴头菇、大球盖菇盐渍菇出口价格不稳定;林下栽培灵芝、竹荪、羊肚菌等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影响力;开化黑木耳品牌培育与市场脱节,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2.3 制约因素多,生产规模不稳定

食用菌产品以鲜销为主,保鲜期短,受市场、气候变化影响大。专业批发、返销、跨地经营等环节薄弱,尤其近几年金针菇工厂化产能过剩,直接影响市场价格,技术薄弱、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企业生产压力很大。袋栽黑木耳产量不稳定,因场地限制及高温等因素影响,呈现“二年赚钱、二年保本、一年亏本”的现象,老场地连年栽培,发病率高;干耳价格受东北市场冲击大,严重影响企业、合作社等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卖难问题是当前制约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产品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时有出现,菇价起伏很大,严重影响菇农收入的稳定性。

2.4 技术队伍建设滞后,创新力不足

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产业转型技术力量不足,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业务水平较低;与科研院校合作少,技术支撑乏力,创新能力不足,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有:(1)财政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企业以短期盈利为主要诉求,不注重研发,技术水平低;(2)科技创新、质量管理等体制机制不完善;(3)品牌意识不强,对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投入不足,培育乏力。

2.5 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效应不显著

现有的食用菌龙头生产企业规模小,辐射面小,与农民利益衔接不紧密;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优势不强;深加工和出口产品加工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下降,融资渠道不畅,生产风险提高;深加工产品扩张难度大;设施农业用地受到限制等。

3 解决问题的途径

3.1 政策支持

食用菌产业是乡村振兴和山区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朝阳产业,具有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支撑国家食物安全“三个特征”,以及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的优势。发展食用菌生产不仅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还可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生态,是开化县实现生态立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上世纪90年代至2012年,食用菌在开化县农业产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开化黑木耳”是钱江源区域品牌的金名片。然而近几年,食用菌栽培受原材料资源减少的制约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影响,以及“南菇北移”政策的实施等原因,使得产业逐步往贫困地区转移,其在本地的发展逐渐下滑。这种情况下,政府要重视食用菌产业,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和宣传力度。

政府要在基地建设、产业规划、财政投入、金融帮扶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完善相关优惠配套政策,推进食用菌产业快速、有序、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调整财政支农结构,巩固和完善产业基地补助政策,加大对省市级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专业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支持。立足于“生态立县、特色兴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稻-耳轮作,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草腐菌大球盖菇、竹荪等名优品种,建议政府设立单项补助。加强对“开化黑木耳”品牌的宣传和市场建设,增加对大中型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及深加工企业的机械购置补助。

3.2 加强科研推广队伍建设,开展科技攻关

县政府应制定开化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合理规划食用菌产业发展,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切实解决食用菌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等问题,继续由县农业农村局下属单位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县食用菌产业的日常管理、科研示范、技术推广和菌种生产的监督管理等工作。联结、依托科研院校科研力量,组成技术攻关团队,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尤其在菌种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与集成、病虫害防控、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集中力量攻关,提高实用技术到位率。

3.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一是要扶持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带动能力;二是要积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食用菌菌棒加工厂及开展鲜菇栽培和产品加工,提升产业层次;三是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延长产业链;四是培育实力较强的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高档精深加工的食用菌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3.4 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

在保障金针菇、香菇、桑枝袋栽黑木耳等常规品种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加强对猴头菇、鸡腿菇、滑菇、大球盖菇等出口品种的生产基地建设,组织农户进行新品种种植技术培训,拓展农民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发展竹、林园套种竹荪,阔叶林套种灵芝、羊肚菌等药用菌。

3.5 加大菌文化宣传,打造名优品牌

加大菌文化宣传力度,普及食用菌保健功能知识,积极拓展食用菌产业园的科技示范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提供休闲、旅游、采摘、餐饮一条龙服务,主推菌类生态园项目、菌乡风情展示项目、食用菌烹饪制作方法及健康宴项目等,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和农民增收。推进钱江源区域品牌建设,以质量促品牌,从产地到市场准入“全程标准化”,抓好环节管控,完善生产流程、包装标签、藏运保鲜、产后加工、市场流通与营销等完整的质量监控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行“品牌创建”工程,开展“三品”认证和商标注册,主打食用菌区域品牌效益,积极推进“农超对接” “农企对接”和“农社对接”等流通模式。

3.6 加强食用菌资源的综合利用

近年,开化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理念,要从源头上控制农作物秸秆焚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避免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最好方式,要积极探索草腐菌等生料发酵栽培技术,特别是大球盖菇、鸡腿菇等草腐菌品种;积极创新食用菌资源循环综合利用途径,利用菌渣二次生产食用菌或菌渣回田栽培蔬菜,提高产业循环经济效率。同时推广菌渣制作有机肥技术,减少菌渣对环境的污染。

猜你喜欢

开化县金针菇黑木耳
被誉为“肉不敌菇”的金针菇,营养能被吸收吗?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二)
金针菇含甲醛?
“同题赛场”走进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二)
会“变身”的黑木耳
黑木耳薄片食品的生产工艺与产品特性研究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开化县林场退休职工、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余贵顺
不熟的金针菇会造成中毒吗?
黑木耳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