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球盖菇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2021-10-15杨健云潘文萱

食药用菌 2021年5期
关键词:盖菇大球培养料

杨健云 潘文萱

(1. 平湖市洁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浙江 平湖 314200;2. 平湖市新仓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 平湖 314200)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俗称粗腿蘑、益肾菇、彩云菇,因其形似松茸,市场上又称之为赤松茸、褐松茸,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1]。因其营养丰富,鲜菇肉质细嫩,口感好,干品香味浓,可与香菇媲美,消费市场逐渐被打开[2]。

平湖市从2015年引进种植大球盖菇,经过几年的试种示范,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并通过生产实践,探索出三种不同的适合当地的种植模式。

1 地理条件优势

平湖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杭嘉湖平原东北部,毗邻上海,介于北纬30°35′~30°52′和东经120°57′~121°16′(不包括海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 ℃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 000 h,年平均降水量1 170 mm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25天[2]。优越的气候、环境和地理区位,使平湖成为浙江省食用菌优势产区之一。

2 栽培品种选择

试验作物及品种:水稻品种为‘松早香1号’,蔬菜品种为小白菜‘上海青’,大球盖菇品种为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提供的‘st0128’。

3 栽培模式

3.1 菇稻轮作模式

以大球盖菇种植为主线,利用原有蔬菜设施大棚,合理安排茬口,做好大球盖菇后季作物的管理,不影响下一年大球盖菇的种植。

(1)大球盖菇栽培。设施大棚宽6 m,顶高4 m,栽培前每亩(1亩≈667 m2)用5 kg生石灰对土壤进行消毒。10月中旬,每亩用新鲜干稻草1 500~1 750 kg,配以砻糠2 000 kg、杂木屑750 kg,充分预湿后进行堆制发酵。培养料堆制7天后,翻堆并加入麦麸300 kg,再发酵5~7天后进棚铺料。畦床铺料按照每平方米投料7 kg的标准进行,铺料厚度约50 cm。

10月下旬,对大球盖菇分批次播种及覆土。采用一次性播种法,每亩用菌种600包(每包0.9 kg)。播种时将菌种掰成鹌鹑蛋大小的菌种块,采取梅花形点播的方式,穴距控制在10~12 cm,将菌种播入料面以下约3 cm。播种后要求料温不超过30 ℃,在料面铺一层薄砻糠以利透气发菌,随后覆土。覆土质量对产量有较大影响,土料要肥沃、疏松、持水性好。覆土前先将泥土翻松、耙平,覆土后再覆一层2~5 cm厚的稻草以利保湿和菇体清洁。铺料、播种、覆土完成后每天喷水1次,连喷7天。栽培期间做好田间管理和水分调控。当年11月下旬采摘上市,至次年5月中旬采摘结束,可采收8潮。

栽培结束,大棚掀去薄膜,以备水稻种植。

(2)水稻种植。一般选择早熟晚稻品种,如嘉58、松1013、秀水134等,我们选用松早香1号,种植面积为20亩。

5月初做好秧板,并催芽播种;5月中下旬到6月中旬,大球盖菇废料经自然发酵后翻耕入土;6月初移栽,移栽苗秧龄30天左右。移栽前灌透水并耙平土壤,移栽行株距为22×13(cm),每亩栽2.3万丛,每丛秧苗为3~4株。做好田间管理工作,选用安全高效的农药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当年10月上旬收获。

3.2 菜菇轮作模式

(1)小白菜种植。‘上海青’示范种植面积为18亩。5月下旬大球盖菇采摘结束后,将栽培废料翻耕入土,整地,按照宽1.5~2 m做畦,开好水沟,便于后期的田间操作。采取撒播方式,播种前先将土地浇透水,再将种子均匀地撒在畦床上。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在出苗前,每天浇水两次,出苗之后每天浇水一次,等菜苗长出3~4片叶子时进行间苗,保证合理的密度。一般上海青栽培过程中需要多次施肥,而与大球盖菇轮作,以大球盖菇废料为基肥,只需在播种10天后施一次肥,以复合肥、尿素和磷肥为主。栽培过程做好病虫害防治,重点做好叶枯病、霜霉病、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防治药剂须安全高效。可连种三茬小白菜。

(2)大球盖菇栽培。小白菜种植后,9月中下旬开始进行大球盖菇的栽培。大球盖菇栽培前的大棚消毒、培养料准备,以及畦床铺料、播种、覆土等,与菇稻轮作模式基本相同。

3.3 林下露地套种大球盖菇模式

选择林下空间足够,排灌方便,有优质水源的林地栽培大球盖菇,如树冠大、遮阴好的榉树林地。9月初清理林地,主要措施是平整土地和清理杂草。

大球盖菇每亩用新鲜干稻草1 000~1 250 kg,配以玉米芯750 kg、麦麸250 kg、杂木屑750 kg、砻糠500 kg等辅料进行建堆、发酵,7天后翻堆,并继续堆制4~5天,然后开始铺料,待培养料含水量稳定后进行播种。播种方法同3.1(1)节。播种后要求料温不超过30 ℃,在料面铺一层薄砻糠以利透气发菌,随后进行料面覆土并铺设5 cm厚的干稻草以利保湿控温。覆土后对畦床进行连续喷水,若沟内有积水立即停止喷水,3~4天后菌种开始萌发,停止喷水。

视菌种萌发情况及土壤干湿度,适时喷水,保持土壤相对湿度在75%左右,温度28 ℃以下;出菇时土壤相对湿度80%左右,温度20 ℃以下。从9月20日到11月初分批次进行播种。第一批鲜菇于10月中旬采摘上市,从播种至出菇共需36天左右,可采收8潮,至次年5月中旬采收结束,整个栽培周期历时7个月。采收结束后,适时利用逐渐增高的气温,对大球盖菇废料进行自然发酵处理后翻耕入土,用作林木有机肥。

4 三种栽培模式的产量、效益分析

不同轮作、套种栽培模式的效益比较见表1。大球盖菇和水稻轮作模式,大球盖菇平均每亩产量为2 730 kg,除去菌种、培养料、人工、大棚折旧等成本,平均每亩经济效益为1.19万元;水稻平均亩产量575 kg,除去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平均每亩经济效益为0.185万元。采用菇稻轮作模式,每亩纯收益约为1.38万元。

表1 大球盖菇3种栽培模式的产量和效益比较

小白菜和大球盖菇轮作模式,大球盖菇平均每亩产量为1 930 kg,除去菌种、培养料、人工等成本,平均每亩经济效益为0.59万元;小白菜平均亩产量1 800 kg,除去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平均每亩经济效益为0.16万元。采用菜菇轮作模式,每亩纯收益为0.75万元。

林下大球盖菇种植模式,大球盖菇平均每亩产量为410 kg,除去菌种、培养料、人工等成本,平均每亩经济效益为0.17万元;榉树每亩种植90棵,一般需要种植10年后出售,将效益平均至每年则等同于每年出售9棵。以此计算,除去树苗、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平均每亩经济效益为0.87万元。采用林下套种模式,每亩纯收益为1.04万元。

综上可知,以菇稻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较高,每亩纯收益可达13 750元。

5 小 结

大球盖菇轮作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可复制。一般每年9月初到10月初分批播种大球盖菇,10月中下旬开始出菇,可持续到翌年四五月。在接下来的4~5个月空档期,可选择其他作物轮作,合理安排茬口,提高土地产出率,省时省工高效,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大球盖菇种植充分利用当地稻草资源,同时与其他作物轮作又使大球盖菇的培养料及菌渣得到高效利用。由于菌渣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菌丝蛋白和有机质,营养较丰富,而且菌群更加丰富,能够大幅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显著缩短其生育周期和减少病虫害。这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性能,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林下种植大球盖菇可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林木树冠枝叶的天然遮阴特性,保证了大球盖菇生长所需的适温、保湿和通气条件。采收后的菌渣经发酵作为优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林木生长。林下的枯枝落叶可被大球盖菇菌丝分解转化利用,菌床表面使用林下肥沃的营养土作为覆土层,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榉树产量,显著降低管理成本,包括灌溉、施肥成本和病虫害防治成本等,且能增强树木长势和抗病虫害能力,生长量增加[4]。

以大球盖菇栽培为基础,采用套种、轮作等模式,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可提高资源利用率,生态环保,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效模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盖菇大球培养料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桑枝秸秆培养大球盖菇栽培种配方的筛选
草菇出菇为何怪
数理:大球和小球
黄石市平菇培养料的经济实用配方与常用配制技术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慈溪林下大球盖菇试种成功
有多少盏灯
开怀大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