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之所依
——“雨山问道”系列活动学术观察

2021-10-15

中华书画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书法创作

□ 乙 庄

自20世纪80年代,书法全面复兴以来,以展览的形式唤醒了书法艺术的勃勃生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的局面,书法进入了展览时代。也就此引发了从书法创作到学术理论及书法生态环境的深刻变革。

江苏书法承接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在书法创作、研究、教育、组织活动等方面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一批审美视野开阔,创作思维活跃的中青年书法家,进入了“继承传统,开拓新局,快速发展”的时代。2019年5月成立的江苏省书法院,一直把推出人才、推出书法精品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在人才队伍、创建品牌、创新开拓等方面,已建构起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

2020年12月12日,由江苏省书法院、南京市浦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雨山问道”系列活动在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拉开序幕。“雨山问道”是江苏省书法院推出省拔尖中青年书法家人才的品牌展览之一,展览分楷、隶、篆、行、草、篆刻六个篇章。此系列活动一是江苏省书法院中青年书法家学术提名展(行书篇)评选;二是江苏省书法院中青年书法家学术提名展(行、草书篇)观摩展;三是江苏省书法院引进专业人才书法作品展;四是“金陵四老”书法精品观摩活动;五是“雨山问道”系列活动研讨会。

我作为此次活动的学术观察员参与了“雨山问道”活动全过程。所谓“道”,乃是万物之源头,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先秦时的“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含义:一是老子所谓天然自然;一是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德的治理之道。“道”是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贯穿整个中国发展过程。中国书法艺术离不开这传统文化的土壤,我理解“雨山问道”的“道”更多指向植根文化,追寻书法源头,继承先贤书法的艺术思想,大道兮行远。由当日所观、所思,到后期对评审、作品及策划的梳理研究,对其宗旨、示范价值和意义有了自己的理解,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独树一帜的行书评选

此次的行书评选除了对全国展评选机制的借鉴外,还有针对性进行了个性制定。现从以下三个角度:目标、机制、评审,对此次评审过程进行分析:

1.目标:这次活动紧紧围绕着江苏省书法院打造国内一流省级书法院和加强书法人才队伍建设这一目标展开,倡导精品创作,展现多样化,推出有学术高度、有个性的作品,通过作品推出人才。因此活动策划严密,兼备了评审的科学公正性和学术的高度。提名条件是:作者年龄不超过55周岁,每个书体提名候选作者20至30人,经评选入展5人。条件苛刻、标准很高。江苏的书法一直在全国领先,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目前不少于一千人,且行草书占绝大部分,只入选5人,显然是要推出精品,选拔尖子人才。

江苏省书法院中青年书法家学术提名展(行书篇)评选现场图片一组

2.机制:评委会设立评委主任一名和五名评委,回避本省评委。制定了详细完善的评审流程和细则,印制了评审手册及打分投票表,设立计票处和学术观察。本次评审实行打分、评议和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确保评审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评选过程分为一次印象评语、两次打分和一次投票表决等四个环节。评选过程始终盲审,让排名和分数都不影响评委评选。对评审有如下印象:(1)对作者的整体把握。这些提名展览作品都是全省海选推荐产生的,每位作者三件作品,呈现优秀的质量。评选前将作者三幅投稿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编号,另两件同时陈列参考,评委在现场可以同时看到作者的三件作品,有利于对作者综合能力的把握。以上这两点做法,体现了区域书法评审的优势。(2)直观评语符合艺术感受的真实。对作品进行编号,对每件作品的姓名进行遮盖。评委看不到作者的姓名,单纯地观看作品,并在印象评语表中进行记录,记录下评委对艺术创作最真实地感受。(3)盲审打分,评议结合。评委对作品盲审打分,其中前6名优先确定为入围作者。在复评环节,发扬民主,评委对作品进行评议,此时分数排名情况依然不对评委公布,保证评议不受具体排名影响。在评议的基础上,评委通过投票打“X”进行淘汰。之后,评委再次审阅入围作者编号的现场作品和其他原件,查看各自记录的印象评审表。对原作精打细算后,评委再对入围的作品进行打分,按照分数高低排序,确定前5名为入展作者。由于作品数量少,可以精打细算,可以通过作者提供的三张作品考察作者的综合能力,也可横向进行比较。(4)评审规则体现了最大的公正性。在评议的原则中坚持艺术水平优先,倡导多元风格并存的艺术多样性,统筹考虑投稿作品的风格取向、大字、小字等因素。评委会主任充分听取每一位评委发表意见,在形成共识基础上投票。评选后还可以查找评选档案,让公平、公正、公开落到实处。整个评审清晰顺畅,环环相扣。建立完整档案,我认为是这次评选中的一大亮点。也好像首次看到,由于国展的数量大,做到这一点很难。整个评选机制既周全又有新意,如直观评语,盲审打分,评议结合,整体把握,民主集中,建立档案等。让参与者心悦诚服,不但公正还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

3.评审:本次评审,一是回避本省评委。二是评审委员会只有5人组成:张旭光、米闹、王金泉、遆高亮、刘京闻。他们都是多次参与全国评审工作,不但具有丰富的评审、创作经验,还具有很高的道德情操。评委的创作能力、评审经验、开阔视野和独特的审美都成为评审的重要基础。在评审中,也能看到他们因评审意见不同发生很大分歧,甚至进行激烈辩论,但评委们既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又能理解其他评委意见的合理性,因而能形成审美共识,通过投票最终评审出公平满意的结果。对于丁楠的一幅作品,评委会主任张旭光认为既有创造力,又与其他作者不同,又与本省书风拉开距离,有品种价值。经全体评委同意,最后又增加了一个评委会主任学术提名作者。这种评审机制的动态性更显示了能动性与科学性,也体现了评委们的求实包容和高度责任感。机制设定理性又灵活,评委在规则中获得了一定的自由,这也是本次评审的独特之处。

二、作品与作者的状态

从江苏千余年的书法史可以看出,不管是甲骨文、金文、小篆,还是楷、隶、行草,都具有一种雅化的精神。独特的历史、文化使江苏书法一直处于帖学为主流的状态。而伴随科技信息的发展和创作理念的活跃,书法创作在技术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多突破和创新,这些正消解着封闭性、地域性的书风。这次江苏省书法院的行书提名展作品,有少数作者已经冲破了雅化的传统。

通过对行书提名作品和作品集的了解,我对29位作者的年龄、获奖、书法体悟、创作内容、创作状态、创作支撑以及在这次活动中的发言,做了梳理分析。以期从中找到书法发展之由和创作价值。整理分析如下:在年龄方面。被提名的29人中,1960-1969年的有4人,约占13.8%;1970-1979年的有20人,占69%;1980-1989年的有3人,约占10.3%;1990年后的2人约占6.9%。数据显示1970-1979年出生,40-50岁是创作的中坚力量。说明书法是一门日积月累的艺术,创作能力来源于日常学习与参加比赛的经验,更需要生命的磨砺与体验。这个年龄也是创作力非常旺盛的阶段。但这次入选的五人中,有两名为90后,这也给年轻一代的作者做出榜样,凭着对书法的悟性及聪明才智,加之现在传媒的迅速,在年轻阶段出现了不同凡响的创作能力。被提名的29人,都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大展中获奖,一半多的作者都超过了10次以上,多者近30次,可以称为获奖专业户了。他们艺术思想活跃,创作经验丰富。在书写内容上,这些提名作者大都选择古诗、跋语、书论、经典美文等,所有作者都没有自撰诗文,这应该是遗憾的。书以载道,倡导弘文崇德,与文化感情是不能分开的,书法应该如其人,如其志,我手写我心。李啸院长介绍,在对提交作品内容审读过程中,有的作者因文字不规范或错字被打回,有的甚至多次。在书法体悟上,年龄稍大的,无论是技法还是艺术理解都比较深入,对书法传统经典运用得也相对较好,有的作者艺术思想境界已经上升到了美学层面;他们很清楚自己创作和自己所处的位置,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批判式的分析,对自己的发展也有清晰的规划。如许能俊、丁楠、吴炜栋、邵永等,在创作中,不但传统功力强,还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及与众不同的表达。在创作状态上,一些在全国展多次获奖的作者更关注技法、墨法、笔法、形式和创作中的状态。但也有一些获奖作者,虽然能力很强,但尚缺乏对当代创作的关注、深度思考和自身的反省,在长年的创作中形成了习惯,未能跟随时代审美的变化。有些作者对创作的体验还是有局限的,徘徊在追摹古人上,书法创作中追求自我表达不够,感染力不足。我这次对年轻的作者印象比较深,如冯错,不但有开阔的视野,还有满满的自信,笔性灵动,富有创造力。再如九〇后的两位小将,一位是刘孝龙,一位是张凯。他们身上带有青年人特有的朝气与活力,虽然他们因年龄和阅历等因素制约,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创作上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但他们身上表现的那种气质,创作中饱满的热情和活力,更让我欣赏。这次提名中,有6人是专业院校科班出身的,来自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了书法技术的相对完善和到位。看来科班训练是具有优势的,基础功力更扎实一些,思考深度、创作触角探索得更深更远一些,能在一点上去深入挖掘。如吴炜栋的作品,碑帖结合,对当下时风和现代书家的吸收能力强,在布白、线质、笔法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具有生动气韵之美。如陆华,这是提名展中唯一一位女性,笔法不花哨,干净利落,有一种静照之美,也能看出沉潜的心境。如薛明泓作品,有一种自然书写的呈现。在艺术支撑方面,有的作者重视修养,希望艺术在滋养中迸发,如:张斌,更追求气格和定位、文雅之气;丁楠追求天人合一;李啸东追求不激不厉的状态。有的以经典入手,变化能控制在一定的高度上,有的追求矛盾美、二元美对两种经典进行有机地结合,如张凯在心态和心境上找书法创作的兴奋支点,借此深入找到自己的语言,或借助新手法和材料来挖掘传统书法的内涵。在历史上,江苏书法占有了长江和黄河文化相融合的优势,总体风貌以文雅、流美、精致等审美风格为主,这一特征多年来一以贯之。但随着一些作者的视野开阔和交流频繁,也都冲破了我们对江苏地域书风的原有界定。“雨山问道”是对江苏中青年书法创作的一次检阅,这个队伍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丁楠 贡师泰《题朱生质夫所藏梅花图诗》 241×50cm 纸本

张挥 风荷堂录古册 33×19cm×12 纸本

前五名作品分析。在最终排在前五位的作者是:张斌、冯错、周易、张挥、张凯,还有提名的一位丁楠。五位入选作者还是各具特色的,在此一一介绍。张斌,作品给了我们很多传统经典的信息,用笔含蓄内敛,在笔锋的流动中体现一种文雅之气。结构欹中求正,有小王的外拓笔法。在字字珠玑中,体现节奏和气韵。他最大的优势是能从传统中孕化出自己的特征。不足是略显拘束,还可以更自在轻松些。冯错,《傅青主论书》节录作品,文字行草相间,呈现灵动绰约的风姿。主风格还是二王,其中还夹有苏米颜,作品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这可能与其工作有关,在书坛交流比较多,视野开阔。仔细品味每个字,都很有味道。表达了他很好的创作力。但作品中过多散发式的亮点,让人感觉秩序感不足,深入理解变化与守正的关系,很有必要。周易,以“二王”为主基础,不断的寻求自我突破,从杨凝式和智永两位书家中汲取了养料。他的作品柳宗元《小石潭记》就是运用《韭花帖》风格进行创作,章法布局上,萧散开阔,一任自然,如潭中小鱼,空游自在,坦呈本心。希望周易在杨凝式和智永书法相融合中走出更具个性的自我。张挥,作品初看还是精致的江左一派,仔细观察即见其用笔变化锋芒有力度。以一点进入,更多吸收了乡贤罗振玉的笔法,特别是他的翰札题跋、题签,摈弃了一味炫技的表面状态,追求自然书写,表达人文关怀。《风荷堂录古册》基本功非常扎实,体现了严谨、静穆、雅致的风骨。他在追述文化,在培养文心中走向自我表达。张凯,1993年出生,书法以碑入帖,写的大胆自信,干净利落,每件作品充满真诚与艺术宣泄,在碑帖结合上寻到了一条途径。但融得还欠火候,小字的笔法略显单调。丁楠是特别增加的评委会主任学术提名作者,在丁楠的作品中,我们丝毫看不出江苏的特征,就是在全国书坛来说,也是不多见的。以“二王”的雅逸化徐渭的狂野,仿佛是把经典打散又重构,与其艺术思想追求相映照,激荡翻转,任随笔性游走,真性真情,独具价值。

以上作者的作品折射出江苏省目前中青年的书法创作状态。多年来,江苏省中青年在创作中,一直保持对经典的不断深入,在探索中前行,此次能被提名,无疑是对他们实力的肯定。他们给全国中青年书家传递了新的信息。理念、机制、评委、作品,这几个环节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推动运行关系。无论是在哪个环节,都贯穿着“艺术至上,人才第一”这一主线,这是一个正能量的循环系统。

三、“雨山问道”评审机制的意义和思考

近几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乌海论坛、绍兴论坛和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在展览模式、书法批评、书法创作等方面都展现了新的思考并不断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具有时代意义,也影响了全国书法的发展。

此次评选一方面表现出对全国展评审的吸收和借鉴,同时,对全国展评审中提出的且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在区域的评审中形成规则,展现了价值。

1.为书法创作开拓天地。自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以来,书法作品的交流,一直是以展赛的方式为主流。这么多年,确实推出了不少人才,也大大提升了作者的创作能力。但艺术的评审很难建立十分完美的评审制度,只能做到相对的完善。在国展中,艺术家也非常关注评委群体的审美取向,在权衡着评审、个人艺术追求与观众审美需求,在寻找发力点,也就此诞生了展览体。在这次”雨山问道”的评审中,印象评语、盲审、综合打分都更符合区域性的小数量级的评选。既把评选从一件作品的评审转向了侧重人的综合创作能力,又强调了艺术创造力,倡导了个性情感的发挥,给艺术创作的多元发展以放松宽松的导引,从而释放更多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我们看到,在这次“雨山问道”提名的遴选中,已经把精品意识推出,作者已经把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现出来,为江苏省书法院以“创新”作为打造国内一流书法院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2.量身定制的评选机制更具公平性。这次的评审机制不但对国展的评审有很好地吸收借鉴,还有了自己独特的亮点。当前国展评审采用的是多轮缩优的评选制度,在使用表决多数的评审方式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取中倾向,带有明显个性的作品就会受到抑制。换言之,评审方式越是看似公平,抑制个性话语反而会表现得越明显。机制对艺术品的评定,从原理上讲评委越多评出的结果越平庸,只有评委与机制相恰才能产生有高度有个性的作品。在本次评选中,由评委主任提名学术创作奖一名,显示了评审机构的灵活性。这种机制的动态功能,也是建立在全体评委一致同意基础上的,具有法理的依据,是解决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机制,是更科学、更能动、更有效的机制。艺术的特殊性,艺术思想的活跃,需要评审机制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唯有这样的匹配,才是评审最大的公正性,并葆有生命活力。在这次“雨山问道”活动中,江苏省书法院率先发挥了示范作用。这样量身定制的评审机制,在地方区域评审中具有普遍价值。

3.问道交流教学相长。这次评审工作是江苏省书法院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除制定了科学的评选机制外,“四老作品观摩”、“评委点评作品”和“研讨会”,这三个环节独具价值。一是近距离观摩林散之、高二适等先贤的原作,如见其人,如沐春风,不仅作者,评委们也颇有所悟。二是评委们点评作品时,作者就在眼前,直接对话、答疑,作者收益良多。同时评委也在这批高质量作品中得到了启示。三是座谈中作者说出了心里话,畅谈了各自的创作体会,现场交流探讨,辩优析劣,查找不足,明晰方向,在反思中明晰了各自书法创作的重点。评委们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体会,从时代审美的立场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书法创作不仅仅是拿出一幅精彩作品就可以,提高的动力在于,追寻源头,引取活水;书法是文化,更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亮出问道宗旨,书法之道,做人之道,求学之道。道之所依,果之所在。

四、思考与建议

1.对于作者来讲,在书法创作章法方面的探讨还具有很大的空间。这次提名展的作品还有趋同的现象,建议一方面在今后提名标准上强调多样化,另一方面平时加强对作者的引导。在提名作者中未进入前五的还有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比较优秀作者,要关注他们,要把崭露头角的优点培养出成绩。他们有实力成长为书法院发展中很坚实的力量。

2.评选只有相对的完善。由于各种展览的层出不穷,在形式和技术上也都有了很多突破和创新,成为时代审美的一种潮流。在评审机制上可以继续探索。比如如何引导鼓励自作诗词?如何在同等水平上优先?需要有效的机制相对应。

江苏省书法院的工作正沿着道的规律在展开,在仰望星空中梦想,更脚踏实地前行着!

猜你喜欢

书法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书法欣赏
书法类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