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作品演播融入思政元素课改创新策略探析*

2021-10-15

大众文艺 2021年18期
关键词:演播文艺作品思政

白 月

(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一、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介绍

文艺作品演播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的文艺作品演播能力是播音主持艺术的核心能力之一,即对散文、寓言、诗歌、童话、小说、广播剧、影视配音等文学作品进行有声表达和再创作的过程。“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的是能够从事新闻播音、节目主持以及配音工作的新闻与文艺工作者。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他们手握话筒,拥有更多话语权,是舆论引导的先锋力量。”社会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人才提出了这样的育人要求,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就必须重视该课程的思政特征,充分深刻的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以及实操训练中,同时要敢于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因此我们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丰富文艺作品演播的表现技巧,增强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良好的话筒前演播状态,又要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内涵,创造性的对文艺作品进行再现,并以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内涵为己任。

二、文艺作品演播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

目前,大多高校的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理论授课与实践训练辅导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制于传播模式,课程思政的形式多数只停留在实践训练材料的选择上,缺乏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以及案例示范导入还未打开创新思路,课程思政元素储备也比较单一。

(一)德育素材挖掘不足,对课程思政缺乏重视

文艺作品演播使用的教材是罗莉老师于2007年出版的《文艺作品演播教程》,教材更新速度较慢,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关于对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内涵挖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教材中案例陈旧,德育素材匮乏,思政元素的融入度较低。虽然当下大家已经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真正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中没有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做出区别和深刻的认知。只生硬的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流于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不高。

(二)重“理论思政”,轻“实践思政”

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比例大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侧重于教师课堂上对知识点的宣讲,因此思政元素的融入多停留在宣讲层面或案例示范上,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教学则侧重于教师带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做,本课程的培养方案决定了学生是否具有各种文艺体裁作品的实操演播能力是关键。但由于教学综合资源缺乏整合与共享,实践形式过于单一,实践场地和资源多局限于校内。学生很难在现实的场景和更多样化的平台上形成对思政元素更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三)德育渗透能力不足,缺乏教学方法

如何探索出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思政元素融入的教学方式;以及如何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方法;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是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的难题。文艺作品演播课程开放性强、内容丰富、题材多种多样,涉及社会政治生活、人文素养、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内容,这给任课老师非常大的发挥空间。但是,由于德育渗透能力不足,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欠缺,导致教材、案例、实操中很多隐性的德育素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课程思政与文艺作品演播教学的共性也有待挖掘。

(四)缺乏对思想政治观的考核标准

课程的考核标准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呈现。目前本课程对学生的实操能力和技能水平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但是缺乏对在艺术创作中思想政治观的评价标准,这将不利于教师和学生重视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同时在文艺作品演播实操中重“专业实践”,轻“思政实践”的情况也很典型,一味以实操技能论专业高低,很多学生在业务实践中轻视对文化内涵的积累,以及缺乏对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关注,社会主人公意识和责任感淡漠。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业务能力虽然具备,却很难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文艺演播作品,更偏离了培养优秀传媒人才的初衷。

三、文艺作品演播融入思政元素课改创新策略

关于思政元素在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中的融入和实施问题,教师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自觉融入“思政元素”,自觉传播文化精神内涵,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意识、增强“课程思政”能力,创新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使之符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注重思想政治素养,深度挖掘思政元素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习一直强调要坚持走正确的播音主持创作道路。即“坚持播音主持创作的党性原则。”遵守党的宣传纪律,拥护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因此,加强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师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非常有必要。

教师作为日常教学的主导,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融入时代发展元素,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案例教学分析中应深刻解读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关心社会、责任担当、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引领学生透过文艺作品表面深度挖掘其内在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文化常识的积淀;在教学中分享职业经验,鼓励创新创业,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学生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精神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内容,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以最近为例,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在7.20以郑州为首的河南多个地区出现的严重洪涝灾害中,挖掘出的中华民族团结、坚韧、责任担当的中国精神内核和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这些思政元素如能合理巧妙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中,势必会因时效性强、共情力强达到满意的课程思政体验。

(二)激活第二课堂,思政元素贯穿始终

任何课程的“教”与“学”都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之上,拓展第二课堂至关重要。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全省性赛事、市级校级活动或各级网络平台活动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打通课堂内外,联动线上线下,促进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

文艺作品演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各种类型的专业技能大赛、学科竞赛、社会公益主题活动、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都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力阵地。课上课下做好衔接,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思政元素的融入要确保贯穿始终。同时,竞赛、演出等活动成果助力职业对接、教学过程创新和评价体系创新。例如:教师将学科竞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所涉及的专业技能纳入日常教学中,对就业的刚需技能着重进行实操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促进产教融合。这就需要激活第二课堂,全面贯穿“课程思政”的理念,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台上台下通过挖掘丰富的思政元素,结合实践过程中具体的场景和内容,让课程思政的实施更生动和有效。

例如: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关于党庆的系列活动演播就是非常生动的第二课堂呈现。我校专业师生原创党史题材音诗画作品《百年誓词》、改编情景剧作品《红船梦飞扬》获省级一等奖,并被学习强国平台推送展播。这即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了锻炼提升,又对课程思政成果进行了有效的评估。

(三)拓展教学方法,改为全过程性考核

教学改革上采用教师主讲、精品课视频学习、翻转课堂、沉浸式课堂、专项训练、案例教学、对分课堂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元素,将其外化为日常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形成课堂内外、课程前后、线上线下、以赛促学、个性培养的综合培养方式。文艺作品演播课程考核多为实践考试,期末学生以展演或录制演播作品递交影像资料的形式进行考核,以往考核采用模式为“考勤+期中实践考试+期末实践考试”,在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课改过程中将改为全过程性考核方式,将更倾向于考查学生在长线实践操作中演播能力和课程思政创作能力的掌握。可调整为:“考勤+自媒体平台演播作品+实践展演1+实践展演2+实践展演3+课程拓展奖励加分”,三大实践展演模块以融入思政元素的命题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汇报演出,例如“家国情怀”“青年担当”“人民至上”等主题。这将对学生的策划编创能力、课程思政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专业技能呈现、灯光舞美设计、统筹协调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核;在本学期内参与竞赛、展演、创业创新项目、或进行自媒体演播等具备影响力,将会根据课程拓展业绩酌情加分。

文艺作品演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每个实践重点中,构建“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演播文艺作品思政
有声小说《白鹿原》演播艺术分析
——以李野墨演播版本为例
文艺作品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时代有声演播者应该如何掌握情气声的关系
浅谈小说演播中的角色塑造
思政课“需求侧”
浅谈小说演播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