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及应对策略*
2021-10-15赵云彩
赵云彩
(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
文化是促进沟通交流的使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交流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展开。费孝通曾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①来阐发对于世界文化多元性应持有的包容性的态度。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流,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化,为各国加深了解、加强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当前国家倡导发展中国文化,把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出去,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既需要不断完善传播手段,提高传播质量,也需要国外民众不断熟悉、认知和评价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一、作为中国文化代表性符号的孔子
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每个国家都有一些能够体现自身文化特色的符号,“孔子”是中国文化最具表征性的符号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西汉初年,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文化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将儒家学派立为官学。自此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儒家思想始终居于社会和国家政治的主导地位,成为影响中国人的社会习俗与文化基因的主要方面。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及以孔孟思想为基础所形成的的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历史进程和时代要求而不断调适发展,对中华文明的繁荣延续、国家的安定团结、民族和合一体、社会秩序维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2014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在纪念孔子诞辰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在新的时代,国家在海外各个国家建立汉语与中国文化推广机构时,将该新兴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孔子学院”英文作“Confucius Institute”,是国家征用了“孔子”这一拥有深厚历史传统、最具典型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国形象对外展示的旗帜,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中国文化传播活动的举措。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04年11月,韩国设立第一所孔子学院,此后孔子学院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遍布全球主要的国家和地区。从贡献方面来看,孔子学院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发展“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汉语国际传播教育体系,“搭建起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汉语言文化资源与要素的平台”②,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桥梁,也是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形式③。
从孔子学院自身来看,作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平台,孔子学院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没有将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而是更多地侧重汉语学习和教学,忽视了对于孔子思想的解读以及对作为中国文化主要代表的儒家文化的传播,没有在教学中将“孔子”这一文化符号的重要精神内涵阐发出来。
二、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孔子的认知
有人提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④。其中,国际社会对中国代表性文化符号的认知和评价,是衡量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为了更加客观、科学、系统地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掌握海外民众对我国国家形象以及国际传播活动的反馈,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效果,自2011年开始,中国外文局和世界著名的调研公司“华通明略”以及Light speed合作,共同进行了年度中国国家形象海外调查。调查围绕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与传播的前沿问题,具体包括海外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等的认知情况。
自2012到2020年,《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已进行了8次,调查范围由基本覆盖了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国家。根据历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海外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越来越全面,对中国的评价、赞誉度逐年上升。但从历年的调查结果中,也发现一些较为稳定的、共性的认知。历次调查均显示,海外民众眼中的中国神秘而有魅力,中国国民的主要特征是“幸福”“温顺”“理性”“神秘”。中国近年来的科技创新、科技发明虽得到世界认可,但在海外民众眼中,中国作为“历史悠久、充满魅力”东方大国的形象最为突出。在中国文化代表元素的选项方面,武术、中医、中餐饮食一直是海外民众最熟悉、认可度较高的选项,历次的调查这三项几乎都占据最高比例。而中国的孔儒思想、文化典籍、曲艺杂技等传统文化,对海外民众来说则较为陌生,很少被列为中国文化代表元素的选项。这一点与国内的状况有很大不同。
孔子学院是我国为了在世界推广汉语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在国外设立的中国文化交流机构。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经在世界的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一千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在这些令人欢欣的数字背后,如果谈道海外民众关于对中国设立孔子学院的看法,则显示出不同的情况。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海外许多民众并不了解孔子学院,有基本了解的民众对孔子学院的认可度也不容乐观,更为关键的是,多数海外民众并不了解孔子与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意义。以2014年的报告为例,对世界八个国家的普通民众进行了调研访谈,通过调研,受访的普通民众中对孔子学院有基本了解的共计960人,在全部受访人数中占比24%,认可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在其国家设立的受访者占比为57%。对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评价较低的国家有日本(34%)、南非(41%)、英国(45%)等国。而在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这一选项,武术、中医药、中餐是海外受访者最为熟知的,相反,作为中国文化经典的孔儒思想、文化典籍则很少被海外民众提及⑤。也就是说,对海外民众而言,孔子文化符号、儒家文化相对还是较为陌生的,在这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孔子符号及儒家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全面发挥孔子学院的作用
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综合国力逐年增强,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跨境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多场中国文化展演活动,将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介绍给世界。通过展演活动,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了国外民众的欢迎。在国家大力推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不同的文明互相沟通了解的情况下,孔子学院的发展也应跟紧时代的步伐。如何让孔子文化符号在他国被广泛认知,被他者理解和接受,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传播儒家文化,不仅需要搭建孔子学院这样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还要有效地利用平台。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打通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利用各种方式有效地进行中国文化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海外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应重视目前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普及汉语之余,注重发挥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广泛开展海内外儒学交流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当下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重镇。2006年,山东省提出了“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使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有更大作为”的文化发展规划。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对山东省挖掘齐鲁文化资源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特别希望。山东拥有孔子研究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等一批实体儒家文化传承交流机构,并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弘扬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学者,因此应以地缘优势为依托,以文化互鉴为基础,促进国际儒学文化的交流。相关学者应积极进行儒学现代化的研究,注重与世界范围内的儒学研究者展开对话、学术交流,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儒学研究者进行较为广泛的学术沟通,促进儒学发展和文化对话。
(三)推动全球祭孔活动常态化
祭孔大典是中华民族为了缅怀至圣先师孔子而举行的隆重祀典,是中国历代王朝除皇家祭祀以外的唯一国家祭典,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有祭祀孔子的文庙,会定期举办祭孔大典。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省曲阜市申报的祭孔大典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世界二十多家文庙、书院、儒学研究机构等成立了“全球祭孔联盟”。2016年9月28日,全球祭孔联盟举办了第一次全球同祭孔活动,此后每年举办一次,截至2020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五次。全球同祭孔活动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在线同步直播。
祭孔大典是具有鲜明的仪式性、表演性的文化活动,祭孔大典促进了儒家文化的通俗化、现实转化。目前我国政府主办的祭孔大典已经做到了每年一次,基本实现了常态化,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全球祭孔活动的持续发展,可以让更多的海内外民众了解祭孔盛事,了解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
注释:
①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15-22.
②马晓乐,宁继鸣.孔子学院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15(08) :173-178.
③阮李全.孔子学院境外办学纠纷及其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5(04) :116-120.
④Boulding,K.E.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9(3):119-131.
⑤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J].对外传播,2015(03):27-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