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修课程“中国歌剧赏析”育人功能与途径探索*

2021-10-15裴晓琦

大众文艺 2021年18期
关键词:歌剧赏析思政

裴晓琦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49)

新时代下,我国高校教育被明确委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人才的重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适应新时期对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对课程思政做出了重要调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将思政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全程,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教育”。在这个重要历史时期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委以重望并作出重要部署的契机下,“中国歌剧赏析”作为选修课得以在我校顺利开课。经过教学实践,对如何发挥音乐类赏析课程的育人功能,以及结合当下因教学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而引发育人途径的巨大变化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选修课“中国歌剧赏析”

(一)选修课“中国歌剧赏析”课程内容设定

歌剧,自二十世纪“落地”中国之初,就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抵抗外来侵略和寻找复兴之路紧密交织。该门课程力图围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行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新中国成立后治国兴邦的伟大历史进程,带领学生赏析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优秀中国歌剧作品,回望新中国成立这一路的艰辛、感受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的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坚定的初心以及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决不妥协的顽强意志,用经典作品坚定学生们的“四个自信”、激发出学生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用经典作品助力祖国新一代的建设者“明方向、立奇志”。

(二)选修课“中国歌剧赏析”开设的重要性

首先在国家总设计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在高校人才培养层面,需要教学单位围绕各学科特点、授课特点等将思政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全程;第三以选修课自身特点出发,音乐类赏析课在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在轻松的授课环境下,我们的学生更容易通过欣赏经典曲目、剧情场景,展开艺术审美活动,与必修课协同完成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最终目标。

二、选修课“中国歌剧赏析”课程育人功能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情感人、教人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贯穿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际,我们还将面临很多来自国内外各领域,特别是思想政治领域的挑战和分化,因此统一思想、筑起坚强的思想壁垒尤为重要。这门课程将涉及的重要剧目其主题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人民寻求自由独立解放、国家寻找强国富国之路密切相关。需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将学生们带入经典剧目,与剧中人形成“共情”,一同经历、一起面对、共同成长。学生因此产生的触动和思考有助于增强自身政治素质、进一步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信念,坚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决心。

(二)艺术素质教育方面——以艺动人、育人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学生的“听”,学生获得最初的艺术体验;教师的“讲解”,使作品与学生们建立“通感”,让学生能看懂、听明白其间的基本规律和采用的艺术手段;在学生理解作品之后达到“赏”的状态,即带着对作品的艺术性、时代性、精神性和人民性的认知,立体地去“听”作品,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提高、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三、选修课“中国歌剧赏析”课程育人途径变革研究

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突袭,导致全中国各行各业都被迫停止或放缓了发展的脚步,集中力量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国家还是下达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指示。在“教育+互联网”的时代高校教育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改革机遇,育人途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笔者以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间为分隔点,分为“育人传统途径”和“育人途径大变革”两个不同时期,对该课程的育人途径进行简述。

(一)音乐类赏析课程育人传统途径及存在问题

1.音乐类赏析课程育人传统途径

第一,资源获取有限,育人教育不能全面展开。因早期资源占有不均衡、获取途径单一,所以授课内容以占有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安排,育人教育受限。随着网络资源的逐渐开放,资源占有情况得到逐步改善,高校德育教育逐步进入新时代。

第二,课堂授课由“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模式过渡。借助放音设备(卡带录音机、CD播放机、多媒体一体机)以教师作为主导全程带领学生完成作品“听+讲+赏”,学生全程处于被动接受的知识单向传输状态。现在这种状态有所改善,添加“学生谈体会”“进行讨论”的环节,原有单向模式逐渐向“听+讲+赏+论”的双向模式过渡。

第三,结课考核压力小、考核形式日益多样。“出勤率+期末考核”共同构成其结课成绩。相较于必修课来说,选修课“出勤率”所占比重比最后期末考核成绩比重还高(期末考核通常则需提交一篇论文)。现在,教师们出于对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考虑,最后的考核通常形式各样,学生即完成了考核取得了学分,又从中获得了能力的提高。

2.音乐类赏析课程育人传统途径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程思政内容薄弱。国家对于课程思政方面一直是有要求的,但相比如今被提道“门门有思政”的高度及工作要求而言,之前的音乐类赏析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确是比较薄弱的。教师们对音乐类艺术课程的“隐性”德育认识不够,导致我们的授课多停留在简单“听”的层面。

第二,教学目标不明确。即学校对“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不明确。因为开课门槛较低,又是硬性工作,因此在学校(院)层面,存在对课程及课程内容申报审核不够严格、对授课过程没有严格监督机制的短板;在教师层面,存在一部分教师开课只为完成任务,因此上课时抱着“过得去就行”的心态,课前备课不充分、上课照书念,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欣赏作品用时过长等情况。

第三,教师水平不统一。开设选修课的教师整体来说副教授、教授所占比例较小且人数受限,偶有受欢迎的教师和课程,但连续开课基本很难实现。大部分还是讲师职称的教师,自身还处在职业成长阶段,故在授课中易出现:对欣赏作品讲解不够深入、授课语言不够生动,或者没有考虑到选课学生整体的水平而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等情况。

(二)新环境下音乐类赏析课程育人途径大变革

1.教学大环境的改变促使教学平台获得巨大扩展

由于疫情,去年春季学期全国各高校普遍推迟开学,教育部要求政府、高校、社会各方协同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一夜之间“互联网+”由之前教育“助攻”一跃升至“主攻”位置。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再限于教室,网络课堂、云课堂热闹一时。5月份随着国内疫情得以控制,各地高校陆续开学。学生返回校园,“全封闭式教学”“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是整个学期的主要教学方式。因为一场疫情,网络等成了新的教学场所,教学空间获得巨大扩展。

2.教学媒介升级促使教学手段更新

教学媒介的升级而改变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很受欢迎的。总之,有了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和任何人、任何一部歌剧产生直接联系,也可以为我们欣赏歌剧提供更多、更新的视角和体验。现在我们的高校教育又回到线下状态,但有了线上教学的经历和经验,笔者相信很快,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紧密配合,终将为我国的“培根铸魂”的素质教育产生巨大合力。

3.网络教学平台增加促使教学资源极大丰富

“教育+互联网”促使线上教学资源短时间内急剧增加,线上教学急速发展,各种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络绎不绝出现在网络世界,各层次各学科都在尝试与互联网对接出最佳状态。这是一个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为我们的学生学习、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学习宝库。各种信息、知识扑面而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类课程和学科领域,更需要授课教师本身具有高超的判断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充分运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将其有机组合服务教学工作。

4.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课程设置再好、教学大纲再清晰、歌剧作品再上乘、思政元素再贴切,都离不开授课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为了让今后我们教书育人工作地顺利展开,笔者认为,教师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首先要熟练使用多媒体、自如切换音(视)频、Word文档等;其次,还要会制作PPT,通过思路清晰、有趣的PPT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教师还需以开放的心态在网络上继续保持学习状态,才能快速接住来自学生们的各种反应;第四,能熟练使用互联网,让其助力教学任务出色完成。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样也是“中国歌剧赏析”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结合新时代提供给我们的便利条件,充分研究中国歌剧的经典作品及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教学的育人途径。让这些经典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点燃学生心中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朴素情怀,为高校“培根铸魂”的任务进行科学探讨和理论研究,为今后更好发挥音乐类赏析课程育人功能与实施途径进行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歌剧赏析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