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老影响下的周敦颐与二程哲学思想研究

2021-10-15

大众文艺 2021年18期
关键词:程颐周敦颐儒学

康 鹏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000)

在中国历史上,唐末五代是一个大混乱时期。这一时期,藩镇割据,常年混战,武人成为政治运转中的主导力量,传统的儒家伦理纲常遭到了极大破坏,与之相伴的便是血雨腥风的政治屠杀与生灵涂炭。宋朝统一后,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自上而下便开始了“重文轻武”的历程,科举制得到了恢复,士大夫阶层崛起,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学开始重新占据主导。

一、佛老之风的盛行

北宋初年,百废待兴。国家稳定后,如何进行治理便成了北宋统治者面对的首要问题。由于唐末五代武人割据作乱、废立皇帝之事频发,以武人为主导的社会动荡不安,而以武人出身的宋太祖更是深知武人的危害。因而,在国家治理上,自宋太祖开始,便秉承了“重文轻武”的方针,文人地位得到了提升。在文人的主导下,宋朝统治者开始重视儒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儒学的这种复兴道路却并不平坦。魏晋时期,玄学兴盛,传统的儒家思想逐渐被士人们所丢弃。南北朝时期,战乱更甚,王朝更换频繁。这种常年的战乱使人们活在朝不保夕的日子中,人们对于人生失望之氛围加剧,在这种情况下,认为此生世界为虚无的佛教便得到了大部分民众的信奉。唐朝时期,儒道佛三教都皆为统治者所重视,儒家思想并未能完全成为社会主导,因而,唐代以韩愈为开始,进行了“古文运动”,反对佛老,想重新确立儒学的地位,但社会效果其实并不明显。到宋初,社会风气自上而下,仍然是由佛老思想占主导。北宋统治者在建国初期在意欲收复北方领土的过程中也屡遭打击,政治风气由此也逐渐转为保守,上至君臣,下至平民,都开始崇尚佛老风气;宋太祖印《大藏经》,宋太宗崇拜佛老,真宗则尚道教,“进而君臣东封西祀,群臣又上真宗道号,一路广修道观、崇奉道教。”底下大臣更是如此。在这种环境下,佛老之风在社会上成为流行主流。

佛老这种偏于“无为保守”的风气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宋朝其实并无多益,不断的“无为”导致的也只能是社会上的弊端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儒学的复兴在当时的士人眼中,便成了扭转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儒学想要复兴,佛老思想也必然是其无法绕过的。

二、佛老思想下的周敦颐哲学

周敦颐是“理学”的主要开创者。在当时佛老之风的影响下,周敦颐对于传统儒学的改造也必然要受佛老的影响。

周敦颐在构建其哲学体系中,首先对于道家思想进行了大量借鉴。周敦颐借用了道教的太极图,在对于道教的太极图的解说中为儒学构建了一个宇宙生成模式。在周敦颐看来,世界产生于无极,而后无极产生太极,“无极而太极”,太极不断动静运动,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产生阴阳之后,阴阳再互相变化产生金木水火土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再产生万物。在此基础上,周敦颐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解释,“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大小有定。”《通书》在周敦颐看来,所谓的太极可称之为“一”,它是阴阳二气的源头,阴阳生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后五行产生万物。万物根源上来自太极,也即“一”。周敦颐借用道教的太极图进行的宇宙生成解说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道德经》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由此可以看出,周敦颐的宇宙观其实深受道家影响。除此之外,在治国之道上,周敦颐也用道家的“无为”学说来为以“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进行了补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通书》周敦颐在此既强调了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治国理想,同时,在治国方法上,又主张道家的因顺自然,无为而治。除此之外,在个人修养方面,周敦颐也对道家的有关思想予以了吸收;周敦颐认为个人修养成圣的关键在于主静,而主静的前提即是个人要做到无欲,无欲即为一,“一为要,一者,无欲也。”《通书》如此,才能达到通达万物的境界。在老子那里,主静同样也占有着重要地位,“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致虚守静是为了达到无欲的状态,在无欲的状态中,进而回归虚静本身。由此来看,周敦颐的思想无疑是对老子的思想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除了道家思想,佛教思想也对周敦颐对于儒学的阐释起到了重要影响。周敦颐平生即好佛,一生之中,曾与众多僧人交往,“宋寿涯禅师,与胡武平、周茂叔交善。茂叔尤依寿涯,读书寺中,每师事之,尽得其传焉。其后二程之学本于茂叔,皆渊源于寿涯也。”《鹤林寺志》僧人寿涯平常便与周敦颐交往密切,周敦颐时常去寺中与寿涯讨论佛学,寿涯的佛教思想在周敦颐的学说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穆修以无极图授敦颐,周又得先天图之偈于寿涯。”《濂溪学案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更是得自于寿涯之偈的启发,佛教对周敦颐的影响由此也可见一斑。

三、佛老思想下的二程哲学

与周敦颐类似,作为周敦颐的弟子,程颢、程颐在构建自身的学说体系中,同样也深受佛老思想影响。佛教的华严宗认为“理事三观”,将“理”作为了最高本体,强调“理”既为本体,又为事用。程颐对此进行了借鉴,认为万理归一,万事万物之理归结起来,只不过是一个理而已。程颐的这种观点无疑受到了佛教的极大影响。在传统心性论的构建上,程颢、程颐也对佛教进行了借鉴;禅宗认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认为心与性乃一体,心空之知便为自身真性。程颢、程颐同样对此观点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二程看来,“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心与性不仅是一回事,命、道与心、性更是隶属于一个层面。心在天便为命,在人便为心,归根结底,其最终还是一个“道”字。

当然,二程对于佛教的借鉴,本身目的是改造儒学,确立儒学的主体地位,为自汉唐以来以经学为主的儒学注入新生的活力。因而,二程在改造儒学的过程中,对于佛教的借鉴也必然伴随着对于佛教的批判。在二程看来,佛教所说的“道”并不全面,“释氏说道,譬之以管窥天,只务直上去,惟见一偏,不见四旁,故皆不能处事。圣人之道,则如在平野之中,四方莫不见也。”佛教的道并不能看得全面,就像从管中去看天一样,相比于圣人之道,佛教之道无法展现出全体;而圣人的道则就像在田野之中,可以被全部看见。除此之外,佛教的思想过于重空谈,在事用上具有着重大缺陷;在实际日常生活中,佛教之道也并无太大用处。

二程哲学除了受佛教影响外,以老庄为主体的道家哲学也对二程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道家以“道”为最高本体,认为“道”先天地而生,是万事无物的根本。万事万物由“道”产生,同时,万事万物也由“道”作为自身的运转法则,是自身之所以为自身的根据。在道家看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被立于宇宙中的最高地位;二程受其影响,也以“道”为最高本体,但区别之处则在于其将“理”与“道”相等同,认为“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理”与“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都皆为天地之最高本体。二程哲学由此便借道家哲学来对自身的学说进行了完善,但这种借鉴最终仍然是为了批判,由对其的批判来确立儒学思想的主体地位。因而对于道家思想,二程也同样进行了大量指责,例如对于庄子的齐物论,二程便认为此是不符合常理的论述,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物本身就是不齐的,面对本来就不齐之物,强行去齐物最终必然会失败。

四、结语

佛老之风,在北宋初年盛行。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敦颐、二程等儒学家开始对于儒学的复兴也必然要对佛老之风进行应对,在这种应对过程中,周敦颐、二程的哲学思想受到了佛老的影响,由此,周敦颐、二程的学说中都具有大量有关佛老思想的内容。而这种对于佛老的融合,最终也促进了儒家学说的又一次复兴。

注释:

①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二卷.

②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③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④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⑤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⑥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⑦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⑧明贤.《鹤林寺志》[M].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96.第85页.

⑨黄宗羲.《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38页.

⑩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7.

(11)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204页.

(12)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138页.

(13)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程颐周敦颐儒学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周敦颐教子:立于诚信,懂得仁爱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程门立雪:北宋学者程颐的家风故事
周敦颐:左手莲花,右手阴阳鱼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程门立雪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抬头辩解,不如低头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