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害观”在美感中的意义

2021-10-15卫丽帆

大众文艺 2021年18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美感美的

卫丽帆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 030000)

一、美的概念分析

(一)哲学思想中的美

“美”在《说文解字》中意为“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與善同意。等曰,羊大则美,故从大。”在汉代就已经对“美”这个字做出解释,以羊大肥壮美味而美。可见“美”字的含义也正体现着古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满足与生活利害关系紧密相连。从最早期新石器时期的陶罐瓶中的图式的流传中不难看出“美”与古人对于实际生活的美好向往的愿望息息相关。其中古朴、质简的画风也与当时社会艺术发展的初阶段有关。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艺术始终不能逃脱社会的、人生的物质属性和思想内涵的影响。生活中的实践会引起美感,美感也会反应在现实生活中而有所行动。

中国从艺术萌芽的发展之初,就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相关,并且通过哲学思想指导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至美至乐”这即是道家“大美”的根源之美所体味道的人生,是艺术化的人生。《说文解字》对于“美”的解释提道了“美與善同意”。如果我们将符合礼的生活理解为一种伦理生活,将依照诗的生活理解为一种审美生活的话,在儒家思想中,美学处于伦理学的根源部位。思想是艺术的一个根基,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风尚和朝代的文化特色以及不同时期思想的转变,艺术创造而产生的美感会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意境,营造不一样的艺术氛围。宗炳的《画山水序》讲到“含道”“澄怀”“映物”体现山水的“畅神”功能,体现着传统思想的道与山水的关系。山水画的愉悦情性的作用一直到后来山水画发展高峰期的宋元都展现了文人士大夫既在朝为官又追求山水田园牧歌式的宁静,把这种山水的自由情怀也有机布局在了园林建筑上,正如李泽厚提出到“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屋宇(儒)罢了。”都希求人的实际环境与自然的更进一步的统一。

(二)价值评价中的美

美是一种价值评价,价值和经济范畴相关。艺术和美就是从生活中最基础的衣食住行起源。原始民族的陶器中的图案、线条、几何纹饰都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记录、祝福和寓意的象征。其中包括鱼纹、鸟纹、蛙纹、拟日纹等纹样的刻画都是从写实到写意再到象征,不仅是单纯的图案,也是作为当时的一种生活礼仪与原始歌舞两者相结合的具有观念性的内容和情节性的意义,直接和政治兴衰联系在一起。当时的艺术发展与社会劳动实践都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美离不开实用性。

就像在艺术中,所创作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赞同具有了普遍性的审美共识,例如一些惊人之作埃及金字塔、蒙娜丽莎、米洛斯的维纳斯、卡门组曲等,人们评价它们为美的。但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会被人们所共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特征和某些方面限制,可能在对于美感经验的认识活动中会出现不同的态度。那么对于美的评价概念中,美成为一种审美感受,具有共识的多样性和难以共识的特殊性,使之更加具有包容多样性的普遍性。美也不是完全无涉功利、概念、目的,而是它与对象的特征或是属性有关。花的“红”就是花的属性,因为从认识的角度看待事物,要保证事物的客观性,就需要把感情、态度、喜好等主观因素排除在外。这时美在比例、和谐、效用就是客观的定义。因此在我们去说哪种风格是美的,就是一种认识概念上的美。比如我们在欣赏一件雕塑、一幅作品时,人物的形象是扭曲的、是可怕的、是不协调的,甚至脱离真实形象、毫无美观可言,以真实的情况做对比这是不美的,但作为艺术作品而言它是美的。创造出这类艺术作品的艺术家也不在少数,例如罗丹的圣玛特兰纳、马蒂斯的舞蹈、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对于这类作品,我们会说:“一件不优美的作品好美”,前一个“美”是认识概念上的美,后一个“美”是评价概念上的美。

二、“利害观”在艺术美感中的影响

美感经验虽然与实际生活、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因素不可脱离,对美的态度和欣赏也会建立在以往的实践、思想、文化经验中。但是美感也是孤立绝缘的,不受实际利害的影响。无论是在创造或是在欣赏艺术,我们既要有与实用生活相联系的艺术观,也要能逃脱实际利害的独立意象。朱光潜认为:“意象世界尽管是实用世界的回光返照,却没有实用世界的牵绊,它是独立自主,别无依赖。”可见对于美感的表现是超脱于繁复杂乱的现实生活之外的内心的观照。当你去欣赏一件艺术作品,会被艺术品色彩的冲击、线条的张力、构图的饱满、人物或是事物塑造的形象所吸引,艺术的美感意象世界也就油然而生。如果你因为艺术作品而联想到你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沉浸其中,此时你就走神了。其实很多时候大部分人会以为自己是在欣赏画面而产生的美感经验。但在审美态度的理论上看,是将“没有看着艺术作品”当作了“审美的看着艺术作品”。在欣赏作品时,转移注意力就是不注意。要抛开与作品本身之外的一些联想,因为这些联想会让你分心,关注到除了形象的直觉本身以外的其他实际意义的事情,破坏了单纯的意象世界的美。

艺术欣赏只有抛开实用价值,不能把“利害”看得太切身,从而不能在我和物之间分开留出适当的“距离”来。对于事物的认知分为三个过程:直觉、知觉、概念。那么直觉就是单纯的形象,对事物的形态、轮廓、线条在大脑中的印象,不上升到任何概念。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到第一步想象便已经是完成,直觉到一个形象就是创造,是心灵的综合。他的机械观显然是把艺术过于细化的分析,这让艺术和游戏之间没有区分,艺术家需要的就是呈现完整的艺术作品。如果没有传达的技巧,那么人人都是艺术家。游戏和艺术的娱乐有很大的不同,游戏是个人的不需要呈现出固定的形式去让观众欣赏,但艺术需要形式去呈现。如果仅仅把艺术分割单独来看,也是有弊端的。无论是科学的、实用的还是美感的,与实际人生都无法完全分割开来。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艺术作品,既要能“设身处地、体物入微”,也要能在实际生活和艺术中开辟出距离来。

三、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利害观”

美感在普遍的大众眼中,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给人美的、舒适的感觉。但是通常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是美与审美在艺术中的定位。美与艺术是同等的,艺术一定是美的,这里的“美”如我上面所提道的“一件不优美的作品好美”,是一种评价概念上的美也可以是认识概念上的不优美,都可以是艺术上的美。传统美学更在意什么是美的,美的艺术,而不是审美经验上的美。艺术的美包括了众多的风格,是多风格、多元化的美。我很认同的观点:“美学从一开始就不只是研究美。”现代艺术更多已经打破了艺术是美的常规,摧毁和谐的、对称的、平衡的美。现代艺术很多是反传统的,追求艺术的形式。在现实中丑的对象,在艺术中形象可能是美的。在现实中美的对象,在艺术中形象也可能会变丑从而成就艺术美。因此,绘画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形象美,好的艺术作品不必是美的,美的艺术作品也不一定都是好的。

在艺术表达中许多当代艺术走向彻底的反传统和反美学,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没有感觉和美丑之谈。例如:沃霍尔《布里奥盒子(肥皂)》是一个油漆上色的木质夹板盒子,印着红蓝两色的字体和图案以及杜尚的《泉》是一个男士的小便器,两者都是现成的人工制成的世俗的物件作为艺术品。当代美学从艺术的赋魅转向对艺术的去魅。丹托解释这种现象为“艺术界理论”是艺术的外部世界,是围绕着艺术作品的理论氛围。这与传统的美学不同,传统的美学是大众对于美的感受;丹托的艺术界理论是由专家来解释的,把美感换成了理论。影响艺术作品的成功落地的因素有很多,理论性的考据也是创作的基础,但不能离开欣赏中所带来的审美感受。维米尔的《戴珍珠少女的耳环》通过研究分析,它的颜料都是特别的用料。耳环的白色是来自英格兰北部皮克地区的铅;蓝色是由在阿富汗发现的一种珍贵的石头制成的;红色是由生活在墨西哥和南美洲的仙人掌植物上的昆虫制成的。这些颜料的使用,都是创作之前经过考究的。艺术创作之前的考据以及创作之后的理论氛围都是艺术所不能直接呈现在作品的直觉形象中的。当代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无利害”审美静观模式,反对传统的美。但艺术作品还是与社会性、实用性的物质属性或精神内涵不可分割。当代艺术并不排斥美,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它美的特征。

四、结论

艺术的发展纵然离不开社会性的大环境影响,而是包容在整个社会、科技、人文的发展之下。但也可以跳出实际利害圈,形成自己独立的意象世界。艺术的发展也是根据艺术史的上下文的意义来定义。艺术既要放在历史的现实语境中去理解当时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也要放在独立的艺术历史语境中去理解艺术自律性的发展。任何新的艺术的发展都是借鉴前面艺术实践发展可能性的延续,是不断创新挑战之前艺术的各类形式,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的意义。社会在不断发展,艺术就不会停止发展。因此,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影响着艺术的多元化观念的转变。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美感美的
打破平衡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美的校 美的人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