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时代文艺重要论述的要义抓手探析
2021-10-14毛小扬
摘 要:新时代文艺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艺术院校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作为艺术重镇的艺术院校既要深入加强学习,又要切实认真贯彻,始终坚持党对艺术高校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自信”;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增进文艺自觉自信;不断深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做优艺术,做强教育;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艺为民和“走出去”,从而在艺术繁荣发展中做出自身的贡献。
关键词:文艺重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为民
中图分类号:G641;I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064-03
党的十九大宣布进入新时代(2017)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文艺的发展,对文艺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并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为新时代文艺发展举旗定向。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专门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探讨文艺工作、指导文艺创作,这在很长时间段以来尚属首次。回忆79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烽火硝烟的年代,它吹响了革命文艺的号角,奏响人民文艺的气象。72年后的北京文艺座谈会则是复兴之路上的历史呼应,吹响了新世纪文艺的新号角,开启了新时代文艺新气象。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在党的十九大上对文艺发展谋篇布局,给艺术院校、艺术家等亲切回信,这些论述、讲话、回信内容构成了新时代文艺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创造性成果,它描绘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宏伟愿景,擘画了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光明未来,是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行动纲领、思想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系列的重要论述既有战略高度,又接地气;既赞赏文艺取得的成就,又充满破解文艺难题的“问题意识”,并指出了进一步改进完善的“途径方向”,极大地鼓舞了文艺群体的工作士气,很好地激励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为我国当前及今后文艺的繁荣景象指明了方向。作为艺术重镇的艺术院校理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文艺思想研究、文艺作品创作、文艺人才培养、文艺交流互鉴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为的作用。
一、确保党对艺术院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注重激发各级党组织的动力与活动,党的各项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党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地位更加巩固,人民更加拥护。高等教育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艺术院校党委要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新时代教育工作重要论述,在事关学校“国之大者”上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提高学校基层组织工作能力与水平,真正地把党员教师与非党员教师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真正把艺术教师、艺术大家团结在一起,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与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一体学习、一体研究、一体落实,增强教师艺术家的士气激情,从而出人才、出作品。艺术院校党委要科学把握文艺发展规律,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定“四个自信”,反对文艺创作“戏说历史”“解构经典”“戏谑崇高”“抹黑英雄”等各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1]当然,也要尊重艺术教师正确的艺术个性、合理的艺术要求,按照合理合法的方式处理艺术争论,真正在高校内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定一尊、不拘一格,让各种流派、各种题材、各种类型争奇斗妍、竞相发声。治理艺术领域存在的失范行为,杜绝艺术创作上的“抄袭剽窃”,创造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的生动局面。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2]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艺术工作者、艺术教师本身就是人民的一员。艺术工作者为人民,才是艺术真正的归向与大道,才能使得艺术创作有底气、有地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新征程上,艺术院校教师能大有可为、应大有作为,那就必须扎根于民间、乡间、人民间;自带乡土味、泥土味、尘土味。艺术院校要发扬光荣传统,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反映时代艺术呼声,响应人民艺术吁求。党和国家积极鼓励广大教师走入生活、走进现实、亲近百姓、进入现场,用技艺之笔、用心灵之美、用真挚感情来发挥才干,用历史大爱来书写、来抒情、来抒怀,从而出优良创作、精品力作,即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光辉景愿,关照中国人民生动生产生活现场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真正为人民欢歌、为群众忧患,对准群众的喜怒哀乐。
三、文艺创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倡导全民行动,艺术院校不应缺场、不能缺位。文艺作品是文艺创作的最终成果,它是否坚持“二为”方针,是否有魂、立起来、站得住、经得住时间的洗礼,能否成为经典之作,实现思想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赢,则表现在是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魂魄上。文艺来源于生活,超越生活,要直抵人心、沁人心脾,除了接地气外,更要注入全民族精神诉求,无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应有之义,既要表达民族大德,又要弘扬社会公德,还要修炼个人私德。艺术院校教师理应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信念,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创作。同时,发挥艺术名家在教学、创作中体现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品的引领示范效应,不断推出感恩党、歌唱祖国、讴歌人民、礼赞英雄的精品力作。“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3]艺术院校要把这些好作品创作展现出来,让创作者得赞许、受奖励、获实惠。
四、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文艺创新人才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2]艺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充满活力、干劲十足的教师队伍。艺术院校要通过深化学校人才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外招内促的方式,汇天下名师、聚四方英才,从而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学识扎实、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积极引进海外内学术带头人,优秀博士(硕士),做到既提升学历结构,又改善学源结构,给学校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努力为他们的成长铺平道路,助力各种研修计划,打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制度,建立破格晋升职称的制度措施,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实施艺术驻留计划,将各地优秀的人才聚拢起来,并为青年艺术工作者提供工作室,为他们加强艺德修养,增进艺术积累,进行艺能积淀,争做艺教高人创造条件。在有教师这个教学主导之后,就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个教育主体。要动态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不仅要出作品,更要出人才,真正地为国家文艺繁荣做出艺术院校的贡献。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世界中上水平,正在逐步走向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历史契机,艺术院校要以大视野、大格局、大气度来培养创新型艺术专业人才应用型艺术技能人才、国际化艺术传播人才等,实现文艺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新时代艺术人才既要有着精深的艺术修养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扎实的文化修为和牢靠的政治素养。始终坚持“专业课”与“文化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与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五、加强在服务社会建设中推进文艺民生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在国家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为全民谋福祉的民生过程中,生存性民生与享受性民生同等重要;精神性民生需求的满足(文艺民生)与物质性民生需求的满足等量齐观,艺术院校要自觉地担负起文艺民生的重任,为社会创造出丰富的文艺食粮。艺术院校要坚持文艺创作来源于人民,文艺创作为了人民,文艺作品为人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始终牢记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大力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艺术需要,以回馈社会、回报人民。为此,立足于自身资源,充分地用好学校美术馆、展览室、小剧场等场所,举办各类大型艺术展览、文艺展演、文化会展,以免费的方式向全体市民开放。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以举办师生写生节、个人作品展览、参与社会公益创作、艺术扶贫等方式服务地方、服务人民。
六、推进艺术院校“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跃升,我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引起全世界瞩目,丰富多彩的中华艺术自然也引人注目,这就面临着走出门的大好机遇,也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现如今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之外,还有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重要内容。高校既是文化传承创新之地,又是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之地。艺术院校既是文艺传承创新之地,又是文艺国际交流合作之地。面对多彩的世界、开放的中国,艺术院校要用好自身特色和人才优势,主动地“走出去”交流、交往、交融,画中国最美画,讲中国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艺术,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艺术,艺术院校要切实担负起中华艺术发扬光大、传播四方的职责,以中国艺术独有的特色、独到的风格、独特的气派创作表达,配之以具体化的演绎、当地化的包装,创新性的传播,通过校际、国际间“政行企校”的学术交流、艺术研讨、考察访问、派遣留学生、联合艺术人才培养,协作艺术展览,合作艺术保护与传承项目等,从而扩大艺术保护、传承、创新的互学互鉴,为中国文艺的发展做出更多的奉献,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4-5]。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 (2016-11-3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2]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43.
[3]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6.
[4] 刘春艳. 艺术院校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使命和任务——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J]. 艺术科技,2018,31(06):204-205.
[5] 宋建华. “五大发展理念”大背景下艺术院校科研管理供给侧改革研究[J]. 智库时代,2018(32):266+268.
(荐稿人:王凤英,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8SKSJ048);“与主题创作相融合的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项目编号:183188)成果。
作者简介:毛小扬(1985—),男,博士,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藝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