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汉教专业人才培养的中英双语“中国故事”编排策略初探

2021-10-14王偲婉玥李瑞琪李群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

王偲婉玥 李瑞琪 李群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赋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然成为摆在国际汉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中国故事加工、产出独特的编排策略可助力专业人才培养,推进讲好中国故事的进程。本文通过设置问卷、阅读相关文献,分析编排策略的影响因素,继而在故事分类、中英比例、版块设置等方面对编排策略的具体内容展开初步探索,为该专业人才在相关书籍的选用与编著及后期资源库建设方面提供参考,最终实现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丰富汉语教学实践思路的目标。

关键词:中英双语;中国故事;编排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040-03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新时代实现我国自身发展、适应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周边邦交关系的改善也让汉语被多个国家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成为更多人的“必修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因此日益凸显。

中国故事这一热点话题已然获得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集中于故事内容分类与讲述方法上,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故事编排策略的研究不多,致使该专业人才在相关书籍的选用与编著以及后期资源库建设方面缺乏参考。因而,基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中英双语中国故事编排策略研究与制定就更为迫切。

一、中国故事编排策略的界定

“故事,作为人类个体、群体的叙述或叙事行为的结果,是人类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及其过程的记录形式。人类文化价值系统的传达、巩固与传承离不开故事。因此,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是若干叙事或故事的关联体; 故事本身包含着人类文化价值系统的解释”[1]。“中国故事,是对中国人生活中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及其过程的回忆、 观察或想象的符号化概括和价值系统,是中国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而发起应战的符号化结晶”[2]。

“编排”一词多用于传媒行业,通常指信息的挑选、编写、排列等过程。而“策略”一般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或者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中国故事的编排策略包括中国故事的分类方式、各板块的占比与顺序、编排方针等。

二、编排策略研究分析

(一)影响因素

1. 中国故事的中国文化基因

“中国文化基因是指保证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不曾断裂、屡经冲击嬗变不脱底色、固本培元且又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乐与他者交流的基本文化因素”[3]。作为被讲述、被编排的主体,中国故事蕴含的文化基因是中国故事编排策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故事的讲述与编排绝不能脱离对中国故事的本体研究。

不同的视域下对中国故事有不同划分,不同类别的中国故事也会承载和體现不同的中国文化基因。陈曙光和杨洁认为中国故事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书写的革命的中国故事、发展的中国故事、治理的中国故事、文明的中国故事、改变世界的中国故事”[4]。苏仁先认为中国故事可以分为普通人的故事、弱势群体的故事、环境保护的故事、道德故事、灾难故事、民主法治的故事、优秀品牌的故事以及旅游故事[5]。然而这些分类方式多局限于国内视角,并不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故事的内容及其体现的中国文化基因,在编排策略的制定与研究过程中都应得到充分考量。除选择能客观真实反映中国全貌代表性的中国故事之外,正应对汉语学习者心理进行分析,选取在学习者文化上、情感上接受度较高的中国故事。

2.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学习者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因而个体因素在语言习得中起决定作用。“所谓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点”[6]。此外,周小兵也认为“二语学习者在个性、动机、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这种不同对二语习得会产生影响”[7]。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即汉语学习者不断认知汉语的过程,“影响个体认知能力的因素众多, 在年龄、性别、教育、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能力”[8]。譬如,从年龄的角度看,成人的生活阅历通常多于青少年儿童,面对相同的中国故事,由于自身阅历不同,成人与儿童最终所理解的文化内涵也有所差异。因而,在制定编排策略时需要考虑汉语学习者因年龄等差异带来的认知能力差异。

参考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标准,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可分为三级九等。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21年3月底发布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该标准对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不必苛求初级学习者能像高级水平的学习者一样掌握中国故事中难度较大的词汇、语法点及抽象概念、文化意境等。

为了解中国故事的教学实况及其与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关系,笔者于2021年3月面向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汉语教师、来华留学生分别发放了“中英中国故事编排策略与教学实况调查问卷”与“关于中国故事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的汉语水平与可接受的故事类型、故事讲述的侧重点等方面的数据存在相关关系。例如,对有关中国器物的中国故事有较大的理解难度,且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习者实际生活;时事新闻类的中国故事具有专业术语较多、语言书面化强等特点。对于初级汉语水平的学习者来说,以上类型故事中的词汇、故事内涵等难度偏大,会使学习者产生畏难情绪。随着其汉语水平的提高及对中国文化的逐步了解,学习者对有关中国器物等的中国故事理解程度及兴趣逐步增高。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影响着语言习得的过程,汉语习得过程与中国故事的讲述及学习过程同步。因此在编排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量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3. 现实需求与学界评价

服务于汉语国际教育群体,满足教育学习需求,是编排策略得以推广使用的前提。这要求编排策略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若在使用过程中无法为汉语教学提供帮助,无法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制定者就需对编排策略进行反思修改,再次推广试用。在正式推出之前,该策略需要得到教学试用者的反馈,并根据建议逐步完善。

学界的评论与意见也在无形中制约着编排策略的探索、制定、推广、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编排策略的产生与推广应吸收与总结国内外汉语教学界及相关领域人士的专业性意见或者评价。在研究和制定过程中应适当发挥外媒或海外语言学者的宣传作用,以获得更充分的论证与改进。

(二)具体内容

以“中国故事”为载体进行教学,将中国故事带入课堂是大势所趋,在分析相关纸本资源及其他出版物的隐含编排策略的基础上,综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本研究从中国故事本体、文本、版块等方面对中国故事编排策略进行初步探究,提出以下编排策略:

1. 明确中国故事分类

为了尽可能多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国故事,在结合纸质资源、前期调查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将中国故事可以分为以下十三类:历史传说、成语故事、中国人物、中国礼仪与习俗、中国精神、文学与艺术、中国节日、中国饮食、名胜古迹、服饰、中国器物、中国成就、时事新闻。

根据初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学目标,应选择较基础、较稳定的中国故事,借助“中国故事”向其介绍中国基础文化,帮助其更快融入新的文化,并适应生活。建议在初级应侧重讲述中国礼仪与习俗、中国节日、历史传说等中国故事。例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与中国基础文化相关且众所周知的故事,在初级阶段应得到相应呈现。

中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及语法,并了解了一定的基础文化。在继续拓展基础文化的同时,也应增加有关中国科技或成就、或文学艺术的中国故事,帮助其学习专有名词,以适应更高难度的汉语学习。

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已然到达一定高度,对中国拥有相对独立的认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外界舆论与评价动向,为汉语学习者讲述更为现实、客观且顺应时代发展的中国故事,使得学生了解真实、生动的现代中国。例如将“时事新闻”转化为中国故事,一是让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知识,二是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最新发展进程。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内涌现出许多抗疫英雄。整理并讲述这些先进事迹,可以使学习者学习“新冠肺炎疫情”“疫苗”“方舱”等专业术语,也可以令学习者受到中国精神的感染。

2. 把握中文文本难度

选用中英双语形式编排中国故事。英语作为媒介语在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内容的同时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并补充讲解思路,培养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媒介语主要存在于初级阶段的教学当中, 是为了方便汉语教学的需要而使用的他种语言, 包括教材媒介语以及教师的课堂用语。”[9]针对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只需对中文文本内容表述难度进行调整。对于初级汉语学习者而言,中文版中国故事需要以简单、直白、易理解的文字展现,以便进行初级词汇及语法的教学。随着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中文表述难度可相应增加,使学习者接触更复杂的词汇及语法结构。教师应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引导其逐渐应用英语这一媒介语。

简言之,英文版中国故事的作用就是作为媒介语帮助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了解故事内容及方便学习。其次,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也可以提高其使用双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3. 豐富版块设置

如果单纯将“中国故事”讲述给汉语学习者,就无法发挥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作用。中国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身份应有所转变,它不仅是故事,也是故富有内涵的文化载体及教学资源。因此,应该对内容进行发掘,设置丰富多样且实用的版块,给学习者、教师以综合性的体验或指导。从汉语基础知识出发,词汇、语法、内容理解应为必备的三个版块。除此之外,应添加更具趣味性、发散性、操作性的版块。

深入挖掘中国故事中的文化内涵并归纳出知识条块,进而通过更丰富的形式体现文化拓展的内容。一部分较为灵活的拓展及技能训练可由二维码承载,通过扫描获取有关内容。例如将相关音频及视频转码为二维码既可使学习者多方位、多感官地了解知识,又能节省光盘刻录等操作带来的成本消耗;设置free talk区,使得学习者在学习后可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随手写”可提供线上记录专区,记录学生所学、所想。版块设计多元化的同时,尽可能涵盖“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训练。在基础知识学习之余,培养训练学习者各项技能,最大化发挥“中国故事”的作用。帮助学习者提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而非仅仅使其停留在阅读的单一层面。通过在以上版块中的学习最终达到“知识+文化+技能”三位一体的目标。

三、结语

本文基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中英双语中国故事编排策略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相关书籍的编著提供参考。但中国故事的编排策略仍有很多侧面尚未研究,例如编排策略的成果转化、实时更新路径等,期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编排策略的相关讨论中来。

参考文献:

[1] 段淳林,林泽锟. 基于品牌叙事理论的中国故事体系建构与传播[J]. 新闻与传播评论论,2018(02):71-84.

[2] 王一川. 当今中国故事及其文化软实力[J]. 创作与评论,2015(24):22.

[3] 徐黎.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N]. 学习时报,2020 -11-09(04).

[4] 陈曙光,杨洁. 中国故事与中国话语[J]. 湖北社会科学,2018(04):29-33.

[5] 苏仁先. 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2):43-45.

[6]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7] 周小兵.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三版)[M]. 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20.

[8] 赵宇晗,余林. 人格特质与认知能力的关系及其年龄差异[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924-1934.

[9] 王汉卫.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媒介语问题试说[J]. 世界汉语教学,2007(02):111-117.

(荐稿人:郑翠,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基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中英中国故事编排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KJJ2020015)最终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偲婉玥(1999—),女,学士在读,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李瑞琪(2000—),女,学士在读,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李群(1979—),女,博士在读,山东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对比。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
如何做一本双效益俱佳的外宣图书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目标、实现基础和实施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对外传播
讲述传播对象能准确理解的“中国故事”
如何事半功倍地讲好“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