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心是孤独的猎手》检索分析
2021-10-14赵艺
摘 要:《心是孤独的猎手》是卡森·麦卡勒斯的处女作,也是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目前,对该小说的研究集中在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精神信仰等方面,且以定性研究为主,对其的分析缺乏客观数据支撑。本研究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中的生成词表、关键词表、语境共现、情节检索等功能,综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从语言特征、词频信息、故事情节及主题和人物刻画等方面对小说进行了检索分析,旨在为该作品的文学分析提供客观依据,以获取对该作品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语料库;《心是孤独的猎手》;词频;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036-04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受南方背景的深刻影响,作品多以“精神隔绝”为主题[1],惯于刻画怪诞现象和边缘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美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心是孤独的猎手》(以下简称《心》)是麦卡勒斯23岁时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经问世便轰动美国文学界。目前对该作品的研究大多关注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和精神信仰等方面,如朱振武对小说反映的信仰危机做了深刻探讨[2],林斌从基督形象塑造和宗教反讽特征对小说的“精神隔绝”主题进行了剖析[1]。还有不少研究者从“创伤视角”[3]“凝视理论的‘他者’形象”[4]甚至“交往行为理论”[5]窥探小说中的“孤独”主题和角色塑造,其中以定性分析为主,鲜有从实证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本文将通过语料库技术,从词频、关键词、句式等层面用具体数据为该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分析提供客观依据,以进一步探索语料库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价值。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采集
本研究的观察语料库为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电子文本,从网络下载并整理成txt格式。参照语料库选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发的Crown-CLOB語料库,该语料库分为Crown和CLOB两个子库,各有约100万运行词汇,旨在提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样本集。为便于对该小说进行主题分析,参照语料库主要选取了Crown语料库中的小说部分。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AntConc3.5.9为检索工具,主要利用了该软件中的生成词表、主题词表、情节检索和语境共现功能,对小说的文体特征、故事情节和主题以及人物形象进行客观地分析与解读。
二、检索结果及分析
(一)小说基本文体特征
利用AntConc 3.5.9的生成词表功能,可以得到小说的形符数、类符数、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该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其中,“类符/形符比是衡量文本中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的常用方法。”[6]9类符/形符比可以体现出文本的词汇变化和丰富程度,比值越大,则用词愈丰富,多样性更强;反之亦然。但是,由于文本中功能词大量存在,且多次重复,导致反映的词汇密度不够合理,因此实际应用时往往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来计算词汇密度。“将若干个1000词文本的类符/形符比取均值即可获得标准化类/形符比。”[7]89由于AntConc软件不能直观反映标准化类符/形符比,因此该数据需要借助WordSmith4.0软件来查看。统计结果见表1。通过与参照语料库对比可以看出该小说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低于Crown语料库的比值,从而反映出麦卡勒斯的用词变化幅度不大,小说整体难度不高,语言较为朴实。从句式方面看,小说《心》的平均句长为11词,参照语料库的平均句长为13词,进一步说明该小说语言难度不大,简练通俗,易于理解。
(二)词频分析
词表检索功能还可以提供文本的词频信息。图1是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0个词,实词包括“he”“his”“she”“her”“you”“him”“they”“them”等,多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可以看出小说中涉及的人物较多,有个体亦有群体。最为突出的是排在第3位的“he”和第48位的“Singer”。“he”可以代表很多男性身份的人物,但是“Singer”作为排名最靠前的专有名词,则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他是小说的主要角色,也是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大家倾诉孤独之情的主要对象。第三人称“he”出现的频率(3186次)最高,远高于第一人称“I”(1303次),且从语境共现功能可以看到第一人称“I”基本出现在会话中,由此表明小说的叙事视角为第三人称,叙述者以旁观者身份对事件进行观察,并能透视人物的内心活动,属一种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
从动词来看,排名靠前的动词有“was”“had”“were”“would”“said”等,反映出小说整体以过去时态为主,是对过去事件的叙述和描绘。排名最靠前的实义动词为“said”(561次),再结合人称代词“you”(978次)可以看出整部小说会话形式较多,虽然人们之间有交流,但又和孤独这个主题相悖,作者正是想通过这种矛盾向读者展现沟通的无效性,突出小说主题:人类普遍感受到的“精神隔绝”和终极孤独。
(三)小说主题和情节分析
“在语料库分析中,在单篇或多篇文本中具有超高复现频率的词称作主题词。”[6]85“主题词或高频词通常反映一部作品所讨论的话题或问题的焦点。”[8]148因此,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词、关键词或高频词等,文学作品的主题及内涵可以得到更有力的揭示。利用AntConc的主题词表生成功能,对比观察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中显著高频的词语,可以筛选到小说中的关键词。从排名前15位的关键词(图2)来看,“Singer”一词位列第一(关键值737.48),再结合情节检索功能可以看到(下页图3),辛格这个人物贯穿始终,验证了其小说主人公的身份。排名靠前的大部分为人名,包括“Mick”“Portia”“Copeland”“Biff”“Antonapoulos”“Jake”等,小说情节也确实围绕着这些人物展开。尤其是米克、考普兰德、比夫和杰克四人,几乎都把辛格视为完美的人,经常光顾他的房间,向他倾诉不被人理解的想法和无法排遣的寂寞,认为辛格可以理解他们的心。然而讽刺的是,辛格是个聋哑人(“mute”排名第17位,关键值为180.32),他礼貌而优雅,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只把他们的倾诉当作排遣孤独的方式,却并不真正理解他们。辛格也有自己的孤独,他在伙伴安东尼帕罗斯那里找到了安全感。伙伴的离世让辛格失去了精神支柱,导致了他最后用自杀来解脱孤独。辛格的离开又让四个主要人物再次陷入精神危机,感到无尽的孤独和迷惘。
其他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也反映出了小说《心》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如排在第22位的“room”(关键值145.38),第28位的“negro”(关键值97.61)和第31位的“marx”(关键值92.66)等揭示出该小说在描述孤独这个大主题之下还涉及了种族歧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其他话题,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南方人的信仰危机——的深切关注。南北战争给美国南方社会带来了多重冲击,再加上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让很多南方人生活更加贫苦,普遍感到精神空虚,信仰缺失,想要通过宗教得到救赎找到归宿却迷失在寻找上帝的途中,更添孤独。因此,麦卡勒斯笔下的人物在内心里都感到“孤独是深入、彻骨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归属、寻求认同”,然而“真正的沟通难以实现,彻底的归属遥不可及,孤独无处可诉。”[9]108
(四)人物刻画
小说《心》的主要人物包括聋哑人辛格、少女米克、咖啡店老板比夫、黑人医生考普兰德以及白人工运分子杰克。麦卡勒斯用她朴实的笔触塑造出个性鲜明却又普遍感受到孤独的社会邊缘人,将孤独的深意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对每个人物的描述体现在字里行间,通过关键词可以一窥究竟。
主人公辛格温柔善良,礼貌优雅,被认为是“具女性气质的男性形象”[10]131。他像女人一样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给人以干净体面的印象。虽然又聋又哑,但是态度温和,大家都喜欢找他倾诉,他也总是耐心接受、微笑面对。从“mister”(关键值182.01,排第16位)一词经常冠于其名字之前(“mister”在小说中共出现85词,冠于“Singer”之前就高达58次之多)可以看出辛格的沉默和礼貌成为大家对他尊重并产生信赖的原因之一。而辛格的内心情感则相对隐晦,手(“hands”排在关键词第45位)成为展示其内心世界的一个工具。与其他人相处时,辛格的手总是放在裤兜中(有13处描写“hands in his pockets”),只有面对自己的精神寄托安东尼帕罗斯时,辛格才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倾诉”。
看到伙伴要被送去精神病院时,
(1)...his hands never paused to rest...
(2)...his hands began desperately to talk for the last time...
相隔数月终于探望到老友时,
(3)The warm blood flowed back to his face and his hands quickened.
(4)The designs of his hands shaped faster and faster.
(5)Singer laughed and his hands shaped the words with wild speed.
如果说辛格是其他四人的“救赎者”,那么安东尼帕罗斯就是辛格的“上帝”,是他宣泄孤独情感的港湾。作者通过辛格这个人物想要表达的是残缺者对爱和安全感的渴求,然而安东尼帕罗斯终究不是永恒,他的离世让辛格的精神无以寄托,导致最后的自我毁灭。辛格的离去又让四个主要人物失去了情感的依托,从而让孤独这个主题变得格外醒目和发人深省。
作者对其他主要人物的刻画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凸显出来。如“doctor”(第8位,关键值380.33)和“negro”反映了小镇黑人医生考普兰德对黑人种族的同情。他兢兢业业治病救人,也把拯救黑人同胞当作自己的使命,然而他的理想和观点不为人所接受,甚至连家人都不理解,最后造成了和家人的疏离。假小子少女米克喜爱音乐(“music”排名25位,关键值108.59),对未来充满幻想,但是现实却无法让她实现自己的梦并使她感觉到被排斥在主流圈子之外,所以“room”(第22位,关键值145.38)被她分成了“inside room和outside room”,她的真实诉求只有在“里屋”才能得到释放。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工人杰克,对资本主义社会充满愤恨,发表激进言论,却发现他的言语被人们视为疯话,因而抑郁不得志,常常借酒消愁,所以“drunk”(关键词排名58位,关键值62.16)这个词和他的联系就更为紧密(e.g. A spoonful of beer would help the throbbing in his head, but a quart of whiskey could not make him drunk.)。咖啡馆老板比夫(“Biff”排名第7位,关键值406.6)发现自己异常的女性化心理之后,常常做一位安静的“旁观者”,所以对他的描述以动作居多(“watched”“noticed”“stared”“stood”“waited”等),通过第三人称的描述展现其内心性别取向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反抗。
无论是身体残缺者还是社会边缘人,作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独特的,却都带着“孤独”的底色。“孤独”成了麦卡勒斯作品的一个经典主题,让人们对其背后折射的信仰危机更加重视。
三、结语
语料库在分析文学作品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基于文学语料的定量分析让文学研究“具有充分的事实依据”[8]152,为以定性分析为主导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新思路,有益于克服文学批评一直以来主观性过强的弱点。
本研究借助语料库软件的生成词表、关键词表、语境共现和情节检索等功能对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进行了检索分析,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探讨了该小说的语体特征、主题和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塑造,为该小说的文学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林斌. “精神隔绝”的宗教内涵:《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基督形象塑造与宗教反讽特征[J]. 外国文学研究,2011,33(06):83-91.
[2] 朱振武,王岩. 信仰危机下的孤独——《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主题解读[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01):201-211.
[3] 梁艳. 以创伤视角解读《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典型人物形象[J]. 文化学刊,2017(09):62-64.
[4] 王若琰,贾晓云. 基于凝视理论的“他者”形象研究——以《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者们为例[J]. 海外英语,2020(11):197-198.
[5] 王艳荣,韩小锐. 从交往行为理论视角观《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人物孤独[J]. 名作欣赏,2021(12):130-131.
[6]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 语料库应用教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7] 索佳丽. 基于语料库的化工英语词汇特征分析[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1):88-91.
[8] 胡开宝,杨枫.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内涵与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9(05):143-156.
[9] 黄春燕. 何处诉孤独——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主题浅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1):107-110.
[10] 周学楠,王佳英. 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人物形象解读[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2):131-132.
(荐稿人:赵丽丽,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赵艺(1984—),女,硕士,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