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麻醉复苏期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2021-10-14杨晓莉
杨晓莉
摘要:目的:探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麻醉复苏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均行全身麻醉,麻醉复苏期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术后1 h、3 h,观察组MMSA评分、Barthel、FMA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手术室麻醉复苏期开展集束化护理效果显著,有助于较快恢复意识,改善生活、运动功能。
关键词:麻醉复苏期;手术室;集束化护理;效果
外科大型手术麻醉时一般选择全身麻醉,暂时抑制患者神经系统,在此期间,患者会有反射反应降低、肌肉松弛、感知能力消失等表现。既往研究指出[1],部分患者术后会有运动、认知功能障碍,对手术预后产生一定影响。为促进患者麻醉复苏期的安全,临床常辅以有效干预。本研究旨在探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麻醉复苏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臨床资料
2020年4月~2021年1月,在我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23~75岁,平均(51.7±5.8)岁。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25~76岁,平均(51.9±5.7)岁。两组一般数据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1)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拟定集束化干预相关措施,并由麻醉科、外科等科室医师对计划教学评估和完善;(2)提高家属对全身麻醉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向其详细介绍麻醉、护理相关知识;(3)麻醉24 h内禁食饮,完善体位干预,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4)术后适当按摩四肢,预防静脉血栓、肢体僵硬等,术后气管插管、伤口疼痛等都会导致一定的身体不适,回病房后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缓解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1)对比组间术后各阶段MMSA评分,采用MMSA评分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满分30分,分值越高,认知功能越好,分值低于23分,表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2)对比组间Barthel、FMA评分,采用FMA评定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满分100分,分值越高,康复越好;采用Barthel量表评定患者生活功能,满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功能改善越好[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MMSA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1 h MMSA评分为(23.3±1.7)分,术后3 h MMSA评分为(25.0±1.3)分,术后24 h MMSA评分为(27.8±1.3)分;对照组术后1 h MMSA评分为(19.8±1.9)分,术后3 h MMSA评分为(20.7±1.8)分,术后24 h MMSA评分为(27.4±1.4)分。术后1 h、3 h组间MMSA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24 h组间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Barthel、FMA评分比较
观察组Barthel评分为(70.1±5.5)分,FMA评分为(90.0±6.3)分;对照组Barthel评分为(53.2±5.0)分,FMA评分为(75.3±6.5)分,两组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麻醉复苏期相关干预工作未完善,会直接对患者认知、行为等产生影响。集束化护理属护理模式的一种,在各类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该项干预手段汇集了一系列干预和治疗手段,可对临床某类疾患实施干预。在手术室麻醉复苏期开展集束化护理,从心理、环境、体位等方面展开干预,为患者提供人性化、舒适、安全的康复环境,有助于提升麻醉药物的代谢速率。
综上所述,手术室麻醉复苏期开展集束化护理效果显著,有助于较快恢复意识,改善生活、运动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李媛媛.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骨科全麻术后患者麻醉复苏期护理工作中的开展价值[J].临床医药实践,2020,29(4):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