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MSCTCA)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2021-10-14郭俐丽王光辉
郭俐丽 王光辉
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MSCTCA)应用于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1年1月接受冠状动脉病变检查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CA检查。总结MSCTCA的检查效果。结果: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40例患者通过检查显示可满足影像学评估冠状动脉76个,MSCTCA的灵敏度91.30%,特异度98.11%,准确率为96.05%。结论:MSCTCA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显著,诊断操作安全便捷,结果可靠度较高。
关键词: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病变;应用价值
冠心病属于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且有年轻化的发展趋势,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有效控制显得非常重要[1]。临床中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属于冠心病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因为SCA的操作方式具有创伤性,所以难以在临床中普及使用。多层螺旋CT属于临床中一种操作便捷且无创的治疗方式,加上具有高分辨率、扫描速度快等优势,近些年有研究认为多层螺旋CT对于管径1.5 mm的冠状动脉具备较高的评价作用[2]。对此,为了提高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检出率,本研究探讨MSCTCA应用于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2月~2021年1月我院接受冠状动脉病变检查的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3~83岁,平均(61.34±4.22)岁。所有患者均知晓本研究。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SCA与MSCTCA检查。(1)采用16排螺旋CT机与西门子生产的血管造影剂和配套工作站进行检查,螺旋CT参数设置为0.625 mm×16 mm、电流300~370 mA、电压120~140 kV,采用心脏扫描和后心电图门控。在患者心率下降到60次/min以下时应用单扇区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如果心率在60~75次/min时应用双扇区数据进行重建;在心率提升到75次/min以上时,提供β受体阻断剂或相关药物进行控制,并在心率下降后再进行重建。筛查CT图像血管腔操作需要由2名丰富经验医师进行评估。采用冠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基于管腔狭窄程度进行评价,狭窄达到50%则定义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对比总结MSCTCA和SCA的检验结果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采用以(±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证明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0例患者通过检查显示可满足影像学评估冠状动脉76个,MSCTCA的灵敏度91.30%,特异度98.11%,准确率为96.05%。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属于临床中比较普遍的心血管疾病,临床致死率较高。当前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冠状动脉造影为主,但是因为此操作方式属于创伤性检查,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存在比较多的约束与限制。随着无创性冠状动脉病变检查的广泛普及作用,多层螺旋CT也呈现出微创、无创的特征。MSCTCA技术在造影剂注射、心脏扫描参数、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图像成像建设方面的成熟度不断提高,其空间与时间分辨率较高,可以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支持。从技术效果来看,MSCTCA可以清晰展现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几乎所有冠状动脉均能够满足影像学检查标准。与此同时,右冠状动脉的中段和左回旋支远段、分支无法应用在MSCTCA的血管阶段评价方面,其原因在于心脏搏动对血管节段的影响,血管壁的鈣化会直接遮盖管腔,此时便会导致部分冠状动脉分支出现伪影从而无法实现对管腔的准确评价。在检查期间,可以借助扫描速度的提升以及重建算法的方式消除上述影响因素,从而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40例患者通过检查显示可满足影像学评估冠状动脉76个,MSCTCA的灵敏度91.30%,特异度98.11%,准确率为96.05%。这充分证明16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具备突出应用价值,对于病变表现的判断作用显著,可以作为常规检查方案。
综上所述,MSCTCA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显著,诊断操作安全便捷,结果可靠度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治锋.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与随访中的应用效果、价值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3):110-111.
[2]吴慧莹,张明杰,张静,等.CTCA在儿童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9,34(1):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