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丹参的现代临床量效关系
2021-10-14刘晨笑刘子旺赵永烈
刘晨笑 刘子旺 赵永烈
摘要:目的 運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丹参在现代临床治疗应用上的量效关系。方法 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搜索“丹参”、“紫丹参”、“赤参”,将2010年8月1日—2020年8月1日期间在中国知网发表的含有“丹参”的临床研究、经验及医案进行汇总、筛选、录入,利用SPSS 20和Modeler 14.1提供的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丹参在现代临床上的剂量主要有15、30、20、10、12 g,平均剂量为18.452 g;主治病症有101种,主要有胸闷胸痛、胃脘痛、心悸、眩晕、不孕、糖尿病、失眠、胁痛、痞满、头痛、中风等。当出现中风时,12 g是丹参的常用剂量;当出现眩晕时,20、30 g是丹参的常用剂量;当出现胸闷胸痛时,15、20、30 g是丹参的常用剂量;当出现胸闷气短时,20 g是丹参的常用剂量,当出现心悸时,12、15、20 g是丹参的常用剂量;当出现胃脘痛时,10、12、15、20 g是丹参的常用剂量;当出现糖尿病、不孕、癌病时,10 g是丹参的常用剂量。结论 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能够较客观的反应丹参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量效关系,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丹参;临床剂量;量效关系;数据挖掘;关联规则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9-0017-04
Study on the Modern Clinical Dose-Effect Relationshipof Salvia Miltiorrhiza Based on Data Mining
LIU Chen-xiao, LIU Zi-wang, ZHAO Yong-lie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Salvia miltiorrhiza in modern clinical treatment applications by using data mining methods. Methods: “Salvia”, “purple salvia” and “red salvia” were searched in the CNKI, and the clinical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medical records that contained “Salvia” and were published on the CNKI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ugust 1, 2010 to August 1, 2020 were summarized, screened, and entered, and by using the frequency analysis and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provided by SPSS 20 and Modeler 14.1, Apriori algorithm were used for data mining. Results: The doses of Salvia in modern clinical practice were mainly 15, 30, 20, 10 and 12 g, and the average dose was 18.452 g. There were 101 kinds of indications, including chest tightness and pain, epigastric pain, heart palpitations, dizziness, infertility, diabetes, insomnia, hypochondriac pain, epigastric fullness, headache, stroke, etc. When a stroke occurred, 12g was the usual dose of Salvia and when dizziness occurred, 20 and 30g were the usual dose of Salvia. When there was chest tightness and chest pain, 15, 20 and 30g was the usual dose of Salvia and when there was chest tightness and shortness of breath, 20 g was the usual dose of Salvia. When palpitations occurred, 12, 15 and 20 g were the usual doses of Salvia and when epigastric pain occurred, 10, 12, 15 and 20 g were the usual doses of Salvia. When there were diabetes, infertility and cancer, 10 g was the usual dose of Salvia. 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data mining can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Salvia in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asonabl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Salvia Miltiorrhiza; Clinical Dos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Data Mining; Association Rule
丹參用药历史悠久,历代各医家对其功效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应用。丹参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讲其“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被列为上品药;《本草经集注》认为丹参可“疗风痹”;《药性论》谓其“主中恶,治百邪鬼魅”;《日华子诸家本草》称其可“养神定志”、“调夫人经脉不匀”;后《妇人名理论》更是对其做出了“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的评价,可见丹参的功效之强大、临床应用之广泛。至2015版《中国药典》确定了丹参“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基本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于胸痹、心悸、不寐、脘腹胁痛、情志病、症瘕积聚、妇人病等疾病的治疗。
现代医学对丹参亦有较多研究,实验发现丹参中含有的丹参酮ⅡA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1]、抗心律失常[2]、抗动脉粥样硬化[3],隐丹参酮可抗肿瘤[4],丹参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5]等,未来随着对其有效成分的不断挖掘,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将持续更新。
临床上,我们发现丹参的用量较为多变,其在不同病症及处方中用量不尽相同。每味药物均有其特定的四气五味,其剂量大小往往会影响了整个处方的治疗方向,故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药量是决定其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汇总与丹参相关的临床研究、经验、医案,以探讨丹参与其主治病症之间的关联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搜索“丹参”、“紫丹参”、“赤参”,将2010年8月1日—2020年8月1日期间在中国知网发表的有关丹参的临床研究、经验及医案进行汇总、筛选,文献收录完成后,统一将其进行编号。
1.2 文献纳入标准 (1)处方中含有丹参。(2)明确标注处方药物组成。(3)明确标注丹参的剂量。(4)汤剂剂型。
1.3 文献排除标准 (1)处方中未明确标注丹参剂量。(2)非汤剂剂型。(3)中药与西药、针灸等联合应用。(4)重复文献。经筛选后,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计377篇,因部分文献内含多个方剂,最终共计450组数据。
1.4 方法
1.4.1 规范数据 以《中药学》(第九版)、《中医内科学》(第二版)为标准,对所得的药名及病名进行统一规范。规范药名时,将案例中出现的“紫丹参”、“赤参”替换为“丹参”。规范病名时,将“心慌”、“心中悸动”替换为“心悸”,“上脘胀满”、“胃脘痞胀”等替换为“痞满”,“咳嗽气促”替换为“咳喘”,“心前区刺痛”、“心痛”、“胸闷”替换为“胸闷胸痛”,“肺癌”、“胃癌”、“肝癌”之类统一为“癌病”等。
1.4.2 建立数据库 通过Excel建立丹参用量效应数据库,包括文献编号、丹参用量、主病或主证,其中主病或主症的录入方式按照主症优先原则,即病名和主症之间优先选择主症录入。数据录入过程中采用双人录入,录入完成后2人交叉核对。
1.4.3 统计分析 本研究所用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频数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药物剂量和主治病症频数,得出高频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14.1数据挖掘软件进行建模,并通过Apriori算法分析丹参的使用剂量与主治病症之间的关联性。
2 结果
2.1 丹参临床应用剂量频次统计 见表1。
通过SPSS Statistics分析450首处方,丹参的临床应用剂量范围为4.5~90 g,平均剂量为18.452 g,频次较多的为15、30、20、10、12 g,提示在现代临床中,该5种剂量最常用;频次较低的有25、9、8、7 g等。其中15 g出现频率最多,共计156次;然后是30、20、10、12 g,频次依次为94次、71次、63次、30次。
2.2 丹参主治病症频次统计 见表2。通过SPSS Statistics对450首处方进行分析,得出每种病症的频次,在此仅列出频次≥3的病症。结果提示,丹参主要用于治疗胸闷胸痛、胃脘痛、心悸、眩晕、不孕、糖尿病、失眠、胁痛、痞满、头痛、中风等。其中胸闷胸痛出现频次最高,共计70次,其次为胃脘痛、心悸、眩晕,频次依次为33、32、29次。提示在现代临床中,丹参广泛应用于胸闷胸痛、胃脘痛、心悸、眩晕的治疗。
2.3 丹参临床应用剂量与主治病症间的关联分析 见表3、图1。通过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来分析丹参的临床应用剂量与主治病症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该表仅列出支持度≥3,提升度≥1的关联结果,提升度代表两者的关联度,提升度<1则说明两者相互排斥,提升度=1则说明两者无关联,提升度>1则说明两者有关联关系,提升度越大则说明关联度越高。网络图中两项间连线的粗细代表相关度,线越粗则相关度越大,线越细则相关度越小。
由表3可知,当出现中风时,12 g是丹参的常用剂量;当出现眩晕时,20、30 g是丹参的常用剂量;当出现胸闷胸痛时,15、20、30 g时丹参的常用剂量;当出现胸闷气短时,20 g时丹参的常用剂量,当出现心悸时,12、15、20 g是丹参的常用剂量;当出现胃脘痛时,10、12、15、20 g是丹参的常用剂量;当出现糖尿病、不孕、癌病时,10 g是丹参的常用剂量。
3 讨论
纵观历代方书,每一首方剂均由药物、剂量及适应病症组成,缺一不可。临床上针对病症作出合理的处方固然重要,但确定其中药物的用量亦十分关键,无量则是“有药无方”。并且,药物的寒、热、温、凉等属性可影响整个处方的治疗方向和效果,例如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两者均由大黄、枳实、厚朴组成,唯一的不同在于枳实和厚朴的用量,便使得前者偏于泄热,而后者更偏于行气。由此可见药物剂量对于疗效的重要意义。
丹参是临床常用药物,但其用量多变,适应病症亦繁多,临床应用时剂量把握不准确,往往导致疗效欠佳,因此把握药物的量效关系尤为重要。关联规则是一种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描述数据项之间相互联系的数据挖掘方法,在本研究中可用于探究丹参用量与各类适应症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系。我们通过汇总、筛选近十年CNKI中有关丹参的临床研究、经验、医案,并通过关联规则方法大致确定了丹参临床应用剂量与各类适应病症之间的关联关系。
对于丹参的用量,《中药学》(第九版)给出的用量为10~15 g,在《中国药典》(2015版)中亦是此用量,而本次研究结果示丹参临床剂量为4.5~90 g,说明丹参在临床上的实际用量范围更广,应用更加灵活多变。在前人的方剂中,如在活络效灵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用量为五钱(约18.8 g),在消乳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用量为四钱(约15 g),在丹参饮(出自《时方歌括》)中的用量为一两(约37.3 g)[6],《太平圣惠方》云“治寒疝……以丹参一两”,《备急千金要方》谓“治落胎……丹参十二两”,可见不同病症中丹参用量差异较大。在本研究中,丹参的平均应用剂量为18.452 g,频次以15、30、20、10、12 g为多,说明该5种剂量可用于大部分的临床病症,治疗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又有丹参剂量范围跨度较大,小至4.5 g,大至90 g,结合前人方剂,均说明了丹参临床实际用量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对于丹参的主治病症,《中国药典》(2015版)指出丹参用于治疗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症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疮疡肿痛等病症。在本研究中,丹参的主治病症达101种之多,出现频次较多的有胸闷胸痛、胃脘痛、心悸、眩晕、不孕、糖尿病、失眠、胁痛、痞满、头痛、中风等病症,可见其临床应用之广。较《中国药典》相比,丹参的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也反映了临床实际治疗的灵活性。
对于丹参的量效关系,通过统计结果可以发现丹参的各个用量和某些病症之间存在一定的有效关联性,即患者出现某种病症时会有丹参最常用的临床剂量与之对应,这就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和便捷。但目前丹参多与其它药物组成处方使用,很少以单味药形式出现,所以在治疗时到底是丹参发挥了主要作用还是处方联合起效尚不得而知,这也是后期将要研究的方向。
总之,药物剂量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索丹参的量效关系,可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唐林,黎宗寶,白瑞娜.丹参酮Ⅱ_A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内皮损伤的防护作用[J].中国药业,2020,29(5):63-66.
[2]赵梅,郭振丰,李天时,等.丹参酮ⅡA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17):1452-1455.
[3]杨萍,周玉平,谢宪兵.Visfatin在Apo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及丹参酮ⅡA干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4,25(6):674-679.
[4]雷俊华,许冠华,曾江正,等.隐丹参酮联合顺铂抗非小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JAK2/STAT3机制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8,32(3):198-202.
[5]崔国祯,陈言,郭琳,等.丹参素抗血小板凝聚作用的靶点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7,28(4):450-453.
[6]潘韦韦,金美英,崔振海,等.丹参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医药,2019,39(6):722-725.
(收稿日期:202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