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培养留守儿童法治意识的实践

2021-10-14李佳霖

教育界·下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教学

李佳霖

【摘要】“全媒体时代”这一词来自传媒界,指的是现代信息传输途径之全,涵盖范围之广。全媒体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各种感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信息的传递,其生动、时效的特性符合课堂教学的需求,所以被引入到教育行业。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德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全媒体时代。面对新的社会趋势与潮流,教师的教学技巧与理念也需与时俱进。全媒体分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可以有效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将其应用于课堂可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教师合理地利用全媒体资源,利用其生动、时效、丰富的特性进行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途径与形式,实现教育与时代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关注留守儿童,积极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不仅要不断地丰富教育技术理论,而且要将时代的成果合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要积极地面对那些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教育问题,比如留守儿童。如今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要面对的群体。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父母的陪伴,可能存在缺乏安抚、照顾不力、监护不力的状况。面对这样的群体,教师要强化留守儿童的法治意识,使其在遇到困难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又要让其学会约束自身的行为,实现健康成长。

比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时,教师要注重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手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从家庭、法律、社会、学校等几个方面,结合案例,带领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认识到保护自己的途径。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实效,不利于学生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资源保护自己,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微课案例,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看看案例中哪些内容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哪些行为自己可以反抗。在学生找出具体的行为后,让学生继续讨论面对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在视频中出示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家暴、校园霸凌、性侵害等。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状况,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说道:“你自己或者你身边的朋友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状况呢?老师准备了一个小盒子,大家可以拿出一张纸,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或想对老师说的话写在纸上装到盒子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以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及时了解存在问题的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将多媒体引入到课堂中,教师需要具备剪辑视频、插入音频、制作动画等专业技术。教师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培训、自学、研讨等手段不断提升自己,革新教学手段。

二、利用全息媒体,带领学生观察生活

全息媒体指的是信息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即在现代背景下信息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游戏、VR等多种方式传递。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状况。在全息媒体的推动下,教学素材得到了丰富,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同时,全息媒体为生活化教学的落实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获取具有时效性的内容,与教材内容建立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与运用,为学生观察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比如在教学“我们的班规我们定”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全息媒体带领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全息媒体涵盖的形式很广,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在班级里、走廊上、操场上的学生课间活动的视频,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观察我们日常的行为,寻找有哪些不合时宜的行为?”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班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契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班规是大家共同制定的,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发自内心地维护,要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班规,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认同与服从是学生遵守班规的前提,也是公民遵守法律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为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打下基础,便于学生日后学会遵守法律规定。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习惯与学习态度上很容易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在日常班级活动中要注重留守儿童的表现,利用多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以积极的评价帮助他们获得成长自信,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利用全员媒体,组织学生参与实践

全员媒体指的是在当代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比如当下最火的自媒体。教师将自媒体引入到班级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留守儿童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与父母的沟通,感受不到父母对自身的关爱。将多媒体引入班级管理中,可以在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搭建起一个特殊的沟通平台,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便于学生父母了解班级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也便于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建立双向沟通。

比如教学“宪法是根本法”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在上课之初便说:“学完这节课后我们要绘制以宪法为主题的手抄报,绘制完成后,大家的作品会在班级公众号中推送,希望大家在课上认真听讲,找到自己想记录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绘制手抄报。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的附属内驱力提升其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相对集中的状态,提高学习效果。然后,教师运用自媒体展示学生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自信,让学生获得更多积极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要注意多元化的标准,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

教师运用自媒体推送学生的作品、日常活动以及生活记录,可以让学生家长即使身处外地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状态,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体会到远方父母的关心,为学生与家长的双向沟通搭建了平台,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四、利用全程媒体,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

全程媒体指的是一件事情在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被不同形式的媒体记录下来,从而得到传播与扩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政治活动的全程媒体录像作为教学素材,以增强学生的模拟参与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依法治国的流程,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践行过程。法治意识并非朝夕就能养成,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依法行事意识的渗透,要让学生了解作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与责任,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

如在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全程媒体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树立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学会合理地利用权利,合理地维护自身的权利。为了强化学生遵守宪法的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公民权利的来源,教师播放国家主席向宪法宣誓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宪法在我国的崇高地位,以视觉冲击的形式强化学生对宪法的认识。

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更要明确自身享有的权利。在道法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全程媒体播放一些与学生相关的法治专题讲座,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五、利用全效媒体,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

全效媒体指的是在现代背景下信息的传达会更加精确,更具效率。利用大数据资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信息受众的类型以及反馈的结果。全效媒体近年来已经逐步进入到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利用全效媒体,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教学方式,便于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教学实践,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提供了新的形式,為网络授课提供了可能。

如在教学“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时,教师便利用全效媒体及时了解学情。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烟酒与毒品的防范意识,让其树立自觉抵制烟酒与毒品的态度。在教学之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教师组织学生填写了网络问卷。问卷中列举了“你的家人是否抽烟?你是否帮助大人买过烟?你知道毒品是什么吗?”等简单的问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通过大数据进行检索,概括出班级成员的主要特征,便于设计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答卷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了解,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树立起远离毒品的意识。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为了保障效度,教师可以采用正反设问的方式。留守儿童缺乏长辈的监督,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留守儿童的答卷,教师要重点关注,了解其生活情况与心理状态。

总之,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素养,为学生以后的社会参与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丁继臣.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8):9.

王萍.小学道德与法治“童趣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0(23):24-25.

黄晓亮.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2020(16):33-34.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教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