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论视角下社会组织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探究
2021-10-14范凌霄
范凌霄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1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结社革命”经济场域及国内民主化思想崛起的文化场域影响下,我国社会组织呈蓬勃发展之势,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社会组织数量增加显著,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个组成部分均呈堆积式增长趋势;二是社会组织内部结构改善明显,治理效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日益增强;三是社会组织之间的网络化程度加强、合作频率增加、联系日益密切[1]。纵观近30年社会组织历史发现,1988年仅4 446所社会组织,2000年153 322所,2019年数量已超81万,其发展之势方兴未艾。在此场域影响下,社会组织在管理学界和社会学界也逐渐升温为热点议题,学者们纷纷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概念界定、深层动因、结构体系、外部效应等各方面深入探究,但鲜有对社会组织影响因素方面的探讨,且国内研究集中在理论设想的定性研究,对实证类的定量分析明显不足,需要学界同仁们共同努力,弥补空白。近年来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和法团主义理论等视角的社会组织研究成果络绎产生,同时也应该思考:社会组织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膨胀式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场域是如何塑造这一组织的?故应从培育社会组织的场域出发,进行系统分析,探究社会组织蓬勃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经调查笔者发现,社会组织以2005年为起始点,在数量、结构、服务质量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故本课题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通过对200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深度探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科技5场域在社会组织发展及转型升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促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策略,以期推进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
社会组织影响因素的研究历来是学界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究竟是何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应从哪些角度思考不同省域社会组织发展的差异性?
王玉珍[1]提到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国家治理去集权化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结社成社会组织的意愿明显增强,为社会组织形成奠定了基础。社会组织受制于所在的经济场域,其获得的慈善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经济因素为社会组织数量增加与服务能力增强创造了条件。陈天祥等[3]从物质资本理论出发,认为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与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存在联系,非营利组织大范围存在的可能性随着地域或社区经济富裕程度的变化而变化。以上学者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社会组织发展。
刘伟[4]从“国家-社会”的视角,明确概述了在制度环境的深刻影响下,社会组织出现“模糊发包”的应对政策执行模式,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不同执行思路又使得社会组织发展受到更纷繁复杂的地方制度执行场域的制约。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成员政治需求逐渐增多,希望能够参与到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为社会组织产生和发展创造了逻辑起点。高小枚等[5]认为制度环境下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规范,对社会组织的运行产生了较大影响,限制和约束社会组织从事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以上学者均从政治制度的视角探索社会组织影响因素。
肖小霞[6]认为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在促进社会稳定与符合地区发展的领域与社会组织合作,培育社会组织公共物品供给水平。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和税收优惠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组织发展,对社会组织发展成熟具有指导和推进作用。周浩集[7]指出中国政府与政党的政策方针是社会组织高效发展的晴雨表,政府的职能转变更是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让渡了独立作为的空间。当然,政府的强制管控则易对社会组织发展产生限制作用。政府出于资源配置和制度建设的顶端,在社会领域仍惯用强制管控的方式,对社会组织仍采取管控和压制,而非合作与促进[8]。社会组织在政府的较强管制下,形成了依附式发展模式,在独立攻克社会治理难题方面有些束手束脚了。此外诸多学者也从与政府关系的角度探究社会组织成长和成熟。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组织影响因素研究多集中于从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及政府扶持角度出发,但缺少结合中国各个宏观场域,系统整体地探究制约或推动其成长的深层动因,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2 理论与研究假设
2.1 经济场域
十九大提到,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也踏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从中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更应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推行供给侧改革,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对我国国计民生大业至关重要,是我国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当然,在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作用自然不可或缺。首先,社会组织发展离不开其所在场域提供的各种资源,尤其是经济资源,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组织获得的经济资源越多。市场在“放、管、服”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准入门槛降低,社会组织得以与其他经济体公平竞争,在市场作用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且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城市设施更完善,社会组织注册成立门槛的抑制效应相应较少,社会组织成本降低、服务水平提高[9]。其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治理观念增强,不断通过财政补贴、专项支持和购买服务,培育独立有作为的社会组织,协同高效推进社会良性治理。再次,在经济日益发展和分工更加细致的场域下,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结社意愿增强,将投入更多社会资本助力社会组织成长。基于此,本课题认为经济场域对社会组织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故提出如下假设:
H1:经济场域越兴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组织发展速度越快。
2.2 政治场域
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政府加快社会治理职能转变,已逐渐从 “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过渡为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不断简政放权,采用赋权支持型社会组织间接培育等方式培育社会治理力量。政府在推进社会组织发展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一是制定各类社会组织稳步发展的法律、行政法规,填补法律空白,完善新时代社会组织构建法律体系,从法律制度上认可社会组织;二是注重职能转移,加大公共服务购买力度,培养社会组织自主意识,训练社会组织公共治理能力;三是加强孵化支持力度,向社会组织提供各种服务,提升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10]。随着扶持社会组织政策的推行及法律体系的完善,人们对社会组织的认同感增加,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为社会组织争取政策援助而努力。其次,由于政府治理的有限性与公共治理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随着新时代的不断推进与精准扶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将遇到更多新情境、新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更多社会治理领域需求,这将为形成独立有作为的社会组织提供发展空间,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携手啃好民生硬骨头,并肩作战攻克社会治理难题。为此,本课题认为政治场域对社会组织建设同样具有促进作用,故得出:
H2:政治场域越和谐,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推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2.3 文化场域
文化基因对场域内各类组织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加强全民的思想觉悟与文明素养,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稳定,有利于场域内各文化体健康高效发展。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在文化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引导各类媒体宣传报道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大公众对社会组织的知晓度及其举办活动的参与度,深入群众,营造良好发展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公益创投等项目,造福公众,提升社会组织品牌影响力,打下坚实群众基础。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慈善精神与志愿意识增强,更有意愿为社会组织发展献计献策、无偿帮扶。另外,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形成优秀的组织文化,引导组织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高昂组织精神,塑造良好组织形象,对社会组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构建和提升作用。基于此,本课题认为文化场域对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要的构建和提升作用,因此得出假设:
H3:文化场域越繁荣,国民文化素养越高,越有利于社会组织稳步发展。
2.4 社会场域
社会场域是社会组织活跃的主阵地,而教育子场域和医疗子场域是社会场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教育和医疗两个子场域对探究社会组织发展影响因素非常关键。内生性理论认为,组织的发展主要源自其内部的技术创新,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组织员工教育素质的提高,促进组织内部实现技术改革与创新,推动组织飞跃式发展[11]。此外,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政府接受新的治理理念,形成与社会组织协作的思维模式,有助于结合时势推行培育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的方针政策。另外,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仅减少了社会组织嵌入社区开展服务过程中的阻力,而且也有利于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出谋划策。就医疗子场域来说,医疗卫生因素对民族昌盛、国家富强起着关键的作用。就社会组织而言,医疗卫生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员工高效完成组织任务,为员工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完成工作提供健康的身体素质保障,对组织任务开展起到兜底作用。政府部门和公众对健康程度的重视,必然产生更多医疗卫生的公共需求,必然对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因此,基于社会场域教育和医疗两因素,本课题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H4:社会场域越富足,国家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
H5:社会场域越富裕,社会医疗设施越完善,越能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医疗保障。
2.5 科技场域
科技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驱动力量,应继续坚持创新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推进我国科技水平的稳步发展。科技场域对社会组织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社会科技与创新风气的形成,可推动社会组织凝练科学发展思想与方法论,促进社会组织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二是合作企业的科技实力增强,有助于社会组织引进新思想,更新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高效开展组织活动。三是组织领袖科技素养的增强,有利于组织科学参与政府发展决策,及时进行组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争取政策倾斜和优惠政策。因此本课题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6:科技场域越昌盛,国家科技实力越强,越有利于为社会组织提供科技支撑。
3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3.1 数据来源
本课题数据来源于2005—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政部统计数据》及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年统计年鉴,部分数据由计算间接获取,以年为频度,以14年为时间跨度。
3.2 被解释变量
社会组织发展水平(org)。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借鉴李国武[12]、赖先进[9]等学者的经验及综合考虑,本课题采用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个变量的总和(单位:个)作为被解释变量,表征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水平。
3.3 解释变量
3.3.1 经济场域
经济发展水平(gdpr)。本课题采用年末地区生产值变量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变量,考虑到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年末生产总值可能会受各地区人口规模的影响,因此最终选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底人口数)来表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单位:元)。
3.3.2 政治场域
政府公共服务政策(gov)。政府公共服务政策对政府职能转变及社会治理能力增强至关重要,年末各地政府财政支出可较好反映各地政府偏好及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强弱,进而反映政府公共服务政策。因此本课题选用各地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及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等公共服务支出的总和作为衡量政府公共服务政策的核心指标。
3.3.3 文化场域
公共图书馆藏书量(lib)。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可以呈现国民每年阅读书目的情况,反映公民的文化素质与水平,是衡量文化场域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本课题选用年末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来表示国家的文化建设水平。
3.3.4 社会场域
(1)国家教育水平(edu)。国家教育水平是国家综合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而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水准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本课题采用各地年末高等学校学生被授予学位数表征各省教育水平。
(2)医疗卫生水平(hosp)。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国家面对天灾人祸的能力,以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本课题选用年末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来表示国家医疗卫生水平。
3.3.5 科技场域
国家科技能力(sci)。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重要手段,技术市场成交额代表各地每年用于科学技术的金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的科技能力,因此本课题采用技术市场交易额作为国家科技能力的衡量指标。具体变量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变量说明
3.4 模型设定
为使变量在数据处理时具有相同衡量尺度及消除异方差问题,本课题对各经济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并使其具有弹性的含义。
ln(org)it=α+β1×ln(gdprit)+β2×ln(govit)+β3×ln(libit)+β4×ln(eduit)+β5×ln(hospit)+β6×ln(sciit)+δi,i=1,2,…,N;t=1,2,…,T。
(1)
其中,β为解释变量系数,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α为常数项,δi为随机扰动项[13]。
4 实证分析与研究结论
运用数据分析工具Stata 15.1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
由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变量标准差波动较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也有较大差异(表2)。社会组织样本量为434,均值仅为17 003,全国社会组织建设仍待加强。且最大社会组织量93 061和最小社会组织量184存在较大差距,表明各地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基于此,先进地区应继续保持优势,在带动国内社会组织发展的同时,探索与国际接轨;落后地区应加紧社会组织建设激发潜力。另外,为测算取对数的各变量是否具有独立性,通过对数据的方差膨胀因子进行检验,得出膨胀因子平均为5.08,最大为8.38,未超过警戒线10,因此各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4.2 多元回归分析
为确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回归,本课题对变量进行豪斯曼检验,结果表明豪斯曼值=38.53,p=0.00,拒绝估计值一致的原假设,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表明,lngdpr的系数为0.098,表明人均生产总值对社会组织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4.3 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模型稳健性及获知各变量对社会组织数量解释能力大小,通过对lngdpr外的其余解释变量加入滞后一期项,并以lngdpr为初始解释变量对模型(1)进行回归,之后依次加入其余各解释变量,形成6个回归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
现对上述回归结果分析如下:
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组织数量的关系中,模型(1)(2)呈现出1%正向显著关系,模型(6)呈现出10%正向显著关系,其余各方程系数均为正值,且符合多元的回归结果,表明此估计结果稳健,社会组织发展受到经济场域的影响,且经济场域越兴盛,社会组织发展越迅猛,H1成立。
在探究政府公共服务政策与社会组织发展关系方面,模型(3)(4)具有较强显著性,其余各方程模型滞后项系数均为正,且符合多元的回归结果,表明估计结果稳健,社会组织数量受政治场域影响,政治场域中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越高,社会组织发展越快,H2成立。
表4 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验
在探究国民文化素质与社会组织发展关系方面,所有方程模型滞后项系数均为正值,且模型(6)具有10%显著性,表明估计结果稳健,社会组织数量受文化场域影响,且文化场域中国民文化素质越高,越有利于社会组织稳健发展,H3成立。
在社会场域中,第一在探究国家教育水平与社会组织发展的关系中,模型(4)(5)呈现出较强正向显著,且所有系数符号一致,表示估计结果稳健,表明国家教育水平对社会组织发展起积极作用,H4成立。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继续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教育素质。 第二,根据表4,发现医疗卫生变量在方程模型中,均呈1%的负向显著水平,显示估计量具有稳健负向相关关系,表明社会医疗卫生状况对社会组织发展正向促进作用不显著,因此拒绝H5。
在模型(6)中,科技变量滞后项系数为正,表明科技变量对社会组织数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科技场域的昌盛有利于推进社会组织更好更快发展,H6成立。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5.1 研究结论
第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场域,城市建设与发展为社会组织生长和成熟提供了有利的土壤,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第二,政治场域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服务型政府建设较好的省域,政府职能转变,注重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发展较快。第三,文化场域的繁荣兴盛有助于人们慈善精神、志愿意识及社会组织认同感的增强,有利于塑造自主性强的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治理效能。第四,社会场域中的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组织成员的教育水平,增强社会组织综合竞争力,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在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仍需深入探究。第五,科技场域的兴盛,使得组织有渠道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理念,推进社会组织科学有效开展活动。
5.2 政策启示
第一,政治场域中,理顺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实现政社分开、合作共强[14]。近年来,政府在完善社会组织治理体制方面采用发展型、控制型、规范型三种战略,在管理策略上逐渐从分类控制转为嵌入型监管,并逐渐与社会组织建立携手共进的公私伙伴关系,但同时社会组织自主性不足、依赖性过强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若要实现合作共强,必须政社分开,政府应给予社会组织自主发展空间,社会组织自身也应增强独立意识,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原子能”作用。另外在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政府既要扮演好“慈善家”,给予充分资金援助,促进社会组织资金周转;又要当好“改革家”,通过行政吸纳、政府购买、反嵌入等方式促进社会组织更好实现组织目标,促进多中心治理局面的形成[15]。此外政府还应适当降低社会组织注册准入门槛,健全公共服务购买制度,落实“放、管、服”政策,提高制度化水平、社会组织管理重点识别能力、社会组织监管能力,促进管理手段多元化,实现合作共强。
第二,社会场域中,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改革员工教育制度,提高社会组织整体素质。教育对社会组织发展具有巨大助推作用,因此改革场域内组织员工教育制度尤为重要。德国是社会组织发展最成熟的国家之一,社会组织与人口比1:75,建立了系统全面的社会组织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我国政府应借鉴德国建设经验,因地制宜地改革组织员工教育制度,推进社会组织转型升级[16]。一是在高等教育上,注重发展社会工作、社会教育等社会治理领域专业;二是在职业培训上,拓宽职业培训资源获取渠道、增设培训项目;三是在志愿者招募上,借助网络渠道进行全球招募,高效吸纳世界优秀人才,形成高等教育培养、在职人员培训、志愿者招募一体化的教育制度。此外,还应注重组织员工的人本化管理和国际化培养,培育出与国际大潮接轨、与新时代场域契合的新型组织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