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创融合”教育的“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1-10-14刘润喆罗牧晨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双创

吴 玲,刘润喆,罗牧晨

宿州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1 提出问题与相关研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驱动之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和理念[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历经了探索期、推进期、生长期到现在的科学发展期[2]。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推进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改革的价值日益凸显,高校开设将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转化为“专创融合”教育。国家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创新创业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环节。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明确将建设“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列入工作重点,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两者有机融合的目标[3]。但是,目前高校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只是被当作一种辅助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孤立存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已指出“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理念滞后,与实践脱节,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等问题[4]。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当前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

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专创融合”的理论逻辑和价值意蕴,探索“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路径等方面[5]。卢卓等[6]探讨了专创融合的理论逻辑,认为专创融合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陈强[7]以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实践和师资建设为抓手,构建并推进了“专业+创业”的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彭华涛等[8]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索了基于专创深度融合的“人才—创新—文化—成果”螺旋式的实施路径;倪向丽[9]结合具体专业从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三大维度构建了“专创融合”课程教学体系。目前,针对双创理念融入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专创融合”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专创融合”新目标的驱动下,如何进行专业课程重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和潜力显得尤为重要。

2 “专创融合”发展的普遍现状与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专创融合”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专创融合”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认知,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专创融合”试点课程,但实践中在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融合上、“专创融合”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专创融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的建构上存在着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体系融合度不高

目前,多数高校进行的双创教育以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等一些全校公共课程为主要模式,容易将双创教育置于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很多学生修读课程的动力是为了获取学分,并非是源于内生性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部分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全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虽然体现了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视,但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由二级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分别实施管理,容易造成授课内容和实践内容有所重叠的现象,学生会对重复内容有本能的抵触感,两者的融合性和关联性不紧密,导致学生对两个体系内的知识很难融会贯通。

2.2 “专创融合”师资队伍仍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专创融合”师资团队主要来源于高校各专业教师和专职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普遍缺少在企业实践的经验或创业经历,缺乏系统性的创新创业培训和训练。而创新创业教育恰恰是围绕现实问题和真实需求开展的实践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还应该有立足现实、服务企业的市场思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还能够从专业意见上帮助学生打磨创业项目。由于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的真实经历支撑,能够给予学生的启迪和指导相对有限。因此“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市场性和真实性稍显不足,学生作品难以转化成具体的产品。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未能与时俱进

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过项目实践的方法去感受创新的思维、体验创业的过程,注重理念、思维和意识的培养,这与灌输概念、讲授知识的专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在“专创融合”的背景下,传统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被照搬到现在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固化单一,缺少双创氛围的营造,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兴趣的培养。此外,在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缺少直接参与实践锻炼的环节,专业特色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在完成课程的项目和任务时大都是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而非主动地参与其中,导致“专创融合”课程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2.4 “专创融合”背景下课程考核体系混乱

目前专业课程考核模式已经较为成熟,多数理论课程倾向采取传统“期末一张卷”的全封闭式考试模式,社会各界对这种考核方式普遍表示认可。但是,在“专创融合”的背景下,学生在课程中反映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直接通过纸质试卷进行评判,“专创融合”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也体现出了教学质量考核体系的不全面和随意性,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格局没有形成,课程考核体系缺乏可持续性,难以与专业教育实现契合。

3 基于“专创融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 课程开设背景

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我国高校开设最普遍的专业大类之一,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对学生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结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纵观当前大多数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育人体系,培养目标虽然强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际课程教学过程还是侧重对理论性、基础性、专业性知识的传授,在应用性、创新性、实践性方面的重视明显不足。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具备商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优势,但缺少技术支撑的创业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经管专业的“专创融合”改革相较其他专业更加任重道远。201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10]。在“专创融合”的背景下,高校课程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相对落后和脱节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在毕业论文上一筹莫愁,毕业升学后发现对科研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知之甚少,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等[11]。

在上述背景的推动下,《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课程在2019—2020学年首次加入培养方案并开设实施,作为宿州学院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迄今已进行两个完整周期的教学,教学成效显著。

3.2 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在“专创融合”的背景下,以科学研究的必要环节为课程主线,通过模块化教学的讲授形式在研究选题、文献检索、文献综述、调研方法、数据处理、论文与调研报告写作环环相扣的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把学生自己当成研究者,提升创新理念;以目标化管理的手段,融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上机操作、探究学习、创业者分享等丰富的形式,帮助学生论文撰写、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成果上有所突破,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独立思考等创新创业中所必需的意识及能力;以团队化作业的创新成果考核学生在本课程中的收获,团队成员分别承担课程项目的分模块作业,组长轮换制使得每个团队成员都有主导和展现自身能力的机会,通过考核的过程化评价和组内、组间交互评价,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本文根据《科学研究能力训练》的课程特点,立足“专创融合”教育的要求,并结合课程长期教学经验,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构建了基于专业技能教授、双创能力培养和理念方法塑造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旨在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图1 基于“专创融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训练》“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的《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课程体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针对学生面对企业实习的岗位要求时稍显创新创业能力欠缺、具体的专业比赛实践中双创能力难以展现和应用的现状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重专业理论与方法、轻双创理念和实践的问题,为其他课程的“专创融合”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3.3 基于“专创融合”的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3.3.1 突出“专创融合”的教学内容

《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课程内容是根据科学研究自然过程中的任务和次序进行设计,考虑到企业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并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推动了课程项目的孵化和落地,实现教学内容和人才目标相契合,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课程围绕研究选题、资料搜集、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成果撰写和发表等科学研究过程的必经环节进行指导与训练,将教师团队的部分科研项目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并鼓励学生组队将课程项目进一步孵化为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调查报告和论文的形式,通过课程参与和实践切身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3.3.2 构建“三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课程教学团队正在努力形成由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导师、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三师”教学团队。目前,双师型专业课教师要求课程主讲教师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教学能力,还应取得经济管理相关的职业证书、创业导师资格或具备相关实践经验,并鼓励专业课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和培训的形式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素养;创新创业导师主要是具有丰富项目实践经历、竞赛辅导经验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主要负责学生优秀课程项目的转化和落地。此外,在第二课堂引入企业导师制度,从行业协会、企业家代表、创业者以及学校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和组建,给予学生立足现实、服务企业的课外实践指导。

3.3.3 采用多维交互的教学方法

《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课程把学生自己当成研究者,首先,以专题讲授形式围绕科学研究的必经环节和所需能力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块之间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其次,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以课程团队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以《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课程的六个项目为例,教师针对每个项目开发和设计了与之匹配的双创能力训练具体任务和目标,如采用团队合作、头脑风暴法等形式共同完成课程作业,在其中感受团队建设的难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团队项目中采用项目组长轮换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科学决策的重要性,锻炼管理与沟通的技巧。基于“专创融合”的教学方法改革,有效地加强了师生沟通、组内沟通、组间沟通,学生的竞争与合作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参与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显著提升。

3.3.4 推行成果导向的考核评价

课程突破了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采用了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组内互评、组间评价多个评价主体。将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等作为课程团队项目的任务载体,每个模块化项目都由一位团队成员主导,定期进行组长轮换,教师从专业角度对项目的实施成效进行考核,小组成员对组内同学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进行互评,对其他的项目结果进行组间交互评价,在推行成果导向的考核评价的同时也兼顾到了过程性的数据。评价考核主要有三个层次的标准: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阅读了足够的相关文献,并能对研究问题作合理阐述;较高层次的要求是掌握规范完整的科学研究步骤及方法;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针对现实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考核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4 结 语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指引下,以专业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抓手[12]。宿州学院“专创融合”课程——《科学研究能力训练》着眼于学生需求,推进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不仅立足于专业需求,还反映了双创需求,为学生就业、创业和求学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效促进了“专创融合”,通过将创新创业元素贯穿专业课授课始终,重视对学生意识和方法等综合素质的训练,满足了管理类人才和双创人才的多重需要;实现了课程开放互动式教学,通过团队项目的完成和分享,将课程任务的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参与,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其他课程和专业的“专创融合”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双创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