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己双胍敷料在压力性损伤创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2021-10-14徐文哲陈会娜宁伟超李静李贤
徐文哲,陈会娜,宁伟超,李静,李贤
(1.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2.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压力性损伤是全球范围内公认的对患者造成伤害的5种常见原因之一[1]。作为全球卫生保健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压力性损伤威胁着许多患者的生命,并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医疗负担[2]。深度压力性损伤经久难愈,若伤口创面继发多重耐药菌感染,则会导致创面组织持续坏死、感染蔓延,不仅治疗效果欠佳、增加药物用量,还会给临床医护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使患者死亡风险增加[3]。目前,压力性损伤的质量控制也已成为医院重点监管项目[4]。越严重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细菌感染的几率越高[5]。而创面伤口一旦形成细菌生物膜,则会导致患者病情冗长。因此,对于迁延不愈的伤口需要及时进行创面细菌培养[6],并选用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有研究和实践证实,聚己双胍可以通过分裂细菌覆盖层、促使蛋白质溶解变性等有效预防和消除细菌生物膜[7],将其用于伤口创面清洁可提高创面的愈合率、降低感染风险[8]。本研究通过探讨聚己双胍在压力性损伤创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创面管理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在河北省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换药室进行换药的3~4期压力性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2019版压力性损伤指南[9]相应诊断标准的3~4期压力性损伤患者;②伤口局部有渗液,且临床有细菌定植或感染征象者;③年龄≥18岁,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伴有可能影响伤口恢复的基础疾病者,如终末期肾脏疾病行透析的患者,免疫系统紊乱、凝血功能差者,长期进行放疗或化疗的患者,癌症终末期患者等。剔除因无法联系或死亡等原因无法继续跟踪随访者及因各种原因未能持续换药或中途退出者。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考虑20%的失访率,得出每组样本量58例,共需样本量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8例。研究过程中对照组失访2例(失访率为1.7%),故最终观察组58例、对照组56例。针对有多处压力性损伤的入组患者,仅选取损伤程度较严重的一处伤口进行资料收集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干预过程包括创面评估、清创及换药3个主要环节。创面评估由研究者及另1名专科护士共同完成,且评估贯穿这个换药过程。评估内容包括渗液情况(渗液量、颜色、性质、气味等),伤口大小、深度、窦道及潜行情况、基底部颜色、周围皮肤情况等。换药过程中,对照组先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并使用锐器进行清创,再根据患者伤口情况选择针对性敷料,最后使用水胶体敷料覆盖后包扎。敷料选择原则为:感染伤口使用银离子敷料覆盖;有潜行或窦道的伤口使用银离子敷料或油纱布填充引流;渗液量浸湿纱布三分之一的伤口使用泡沫敷料覆盖;无感染伤口使用藻酸盐敷料覆盖。观察组使用普朗特液体伤口敷料(主要成分为聚己双胍)湿敷15~30 min(伤口部位有坏死时湿敷30 min)后使用锐器清创,随后根据患者伤口情况选择相应敷料(选择原则同对照组),最后使用浸润普朗特液体敷料的纱布覆盖后包扎。换药门诊实行专科护士首诊负责制。相关负责护士指导患者家属常规每周换药2~3次,如有特殊情况随时就诊;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
1.2.2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1.2.2.1 创面愈合情况研究者与专科护士在患者入组时及治疗1个月后共同对其创面进行评估。评估时,使用卡尺测量创面边缘的长与宽(与身体纵轴平行为长、与身体纵轴垂直为宽),并计算创面面积和创面愈合率。创面面积=长×宽,创面愈合率=[(原始创面面积-干预1个月后创面面积)/原始创面面积]×100%[10]。
1.2.2.2 创面pH值于患者入组时及随访1个月后,使用便携式平面玻璃电极pH酸度计(陆恒生物,型号:PHB-4)对创面pH值进行2次测量。测量前先校对酸度计,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擦干备用。待完成创面清洁、清创后,用酸度计接触式测量创面中心pH值。每次测量结束后,将酸度计送供应室消毒备用。
1.2.2.3 创面病原菌情况患者入组时及干预1个月后,专科护士于清创前取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比较两组患者创面菌株检出情况。具体方法:使用一次性拭子以“Z”字形蘸取创面脓液和分泌物,采用血琼脂培养基、肠道琼脂培养基进行标本接种,并置于恒温箱中培养16~24 h。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11]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试验,以VITEK 2系统进行细菌菌落测定。
1.2.3 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及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创面治疗效果比较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创面都有明显缩小;但观察组患者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平均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8 56创面面积(cm2)干预前43.86±37.77 47.18±24.48-0.419 0.677干预1月后16.85±17.03 28.56±18.79-2.633 0.011 t值3.745 3.413 P值<0.001 0.032创面愈合率(%)63.78±14.38 42.56±13.50 6.137<0.001
2.2 两组患者创面pH值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创面pH测定值均较干预前有所降低,且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创面pH值较对照组更低,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创面pH测定值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创面pH测定值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8 56创面pH值干预前8.17±0.25 8.11±0.25 0.904 0.370干预1月后7.43±0.11 7.61±0.13-6.195<0.001 t值15.753 10.035 P值<0.001<0.001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情况比较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创面局部病原菌阳性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情况
3 讨论
3.1 使用聚己双胍进行压力性损伤创面管理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压力性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因素涉及机体原因和伤口局部原因。机体原因包括患者身体情况、基础疾病及营养情况。局部原因则包括局部血运不良、伤口皮损过大、伤口异物、引流不畅及特殊感染等[12]。目前临床采用的创面管理方式以激光氧疗等手段为主。本研究使用的普朗特液体伤口敷料[国食药监械(进)字2013第3644659号]是一种产自德国的处方药,为即用型无色溶液,可冲洗伤口、进行伤口床准备。其主要成分为十一碳烯酰胺丙基甜菜碱和0.1%的聚己双胍,两者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耐受性,有利于去除伤口异味、湿润及润滑伤口。聚己双胍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分裂细菌覆盖层、溶解变性蛋白质,并清除细菌纤维蛋白、碎屑和淤渣,能有效预防和去除细菌生物膜,进而达到清除创面渗出液和腐烂组织、去除恶臭等目的[13-14]。Debord等[15]研究也认为,聚己双胍有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等效果。
3.2 聚己双胍在压力性损伤创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3.2.1 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压力性损伤创面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及大肠埃希菌较常见。且这几类细菌均易形成细菌生物膜[16]。而聚己双胍可通过相关作用去除细菌生物膜,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表2显示,干预1个月后,使用聚己双胍敷料的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聚己双胍对3~4期压力性损伤创面愈合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该结果与相关研究[17-18]一致。
3.2.2 有利于减少创面病原菌表3及表4显示,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创面pH测定值及病原菌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可见,应用聚己双胍敷料能有效降低创面pH值,促进创面愈合。创面pH值的高低与创面病原菌密切相关。最适宜粪肠球菌生长的pH值范围是8.0~9.5[19]。最适宜大肠埃希菌生长的pH值范围是6.0~8.0[20]。而适宜的弱酸性环境能加快慢性伤口创面的愈合[21]。本研究结果同样证实了创面病原菌的存在会使局部环境偏碱性,且不利于伤口的恢复。聚己双胍本身为弱酸性液体敷料,可对细菌生长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为组织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Niaz等[22]认为,低pH值微环境可影响药物的溶胀行为,抗菌药物渗透到细菌生物膜中后,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释放药物性能,并与其他大分子形成复合物或产生共轭,分子间发生强烈的结合,进而影响细胞迁移、微生物增殖及扩散,促使氧气释放含量增加、血液流动加快,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控制炎症、加速细胞增殖生长、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23]。
4 小结
聚己双胍可有效抑制创面细菌生长、促进创面愈合,对压力性损伤患者的伤口恢复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本研究由于时间、资料收集等限制,样本例数较少,追踪随访时间仅1个月,可能对于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建议今后增加样本数量、延长随访时间开展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探讨聚己双胍敷料对于压力性损伤创面的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