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叙铁路沱江特大桥主桥方案比选研究

2021-10-14刘永锋

铁道标准设计 2021年11期
关键词:拉索腹板斜拉桥

刘永锋,高 策,时 代,崔 琛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1 概述

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为国家Ⅰ级铁路,单线,有砟轨道,设计速度120 km/h。沱江特大桥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是隆叙铁路控制工程,桥梁全长2 408.72 m,主桥按一次建成双线设计,主桥两侧部分引桥段落一次建成双线墩台,其余段落按单线设计。

桥址处上游60 m处为隆纳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沱江三桥,该桥为5×90 m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1999年建成。桥址下游距拟建渝昆高铁沱江桥2.3 km,距既有沱江六桥4.2 km,距沱江河口(汇入长江)13.3 km。

桥址区主要分布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填筑土,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黏土,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el+dl)粉质黏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el+dl)粉质黏土和细圆砾土,下伏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砂岩、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

本桥位于中亚热带温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7.3 ℃,最冷月平均气温7.7 ℃,最热月平均气温28.0 ℃,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雨量1 057.0 mm,最大风速为26.0 m/s。

桥址区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烈度为Ⅶ度,反应谱特征周期0.4 s,场地类别为Ⅱ类。

沱江为长江左岸一级支流。沱江穿龙泉山金堂峡,经简阳市、泸州市、资中县、内江市等至泸州市汇入长江。全长712 km。流域面积3.29万km2。沱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 200 mm,年径流量351亿m3。沱江是四川省最弯曲的河流之一,由于河道平缓,弯曲率大,使洪水渲泄不畅,河道滞洪能力较大。桥址处设计流量Q1%=19 900 m3/s,设计水位H1%=248.97 m。

桥址处河段现状航道等级为Ⅵ级,远期申报Ⅲ级,双向通航,通航水域宽度要求不小于176 m。桥墩计入Ⅳ-(3)级船队撞击力,并需设置桥墩防撞设施。

桥址处沱江河段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桥跨布置应减少工程施工和运行对沱江泸州段的水生生态的影响。

2 桥位比选

结合线路的走向及泸州市城市规划发展条件和设站需求及河道通航、行洪条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范围,主要研究了3个桥位方案,如图1所示。

图 1 沱江特大桥桥位比选

桥位1:高速公路西侧方案

线路自泸县进入龙马潭区境内后,先后下穿在建川南城际铁路,跨越厦蓉高速公路互通,穿越泸州市规划地块,跨越沱江,下穿在建渝昆高铁。线路与厦蓉高速公路距离约1.1 km。

桥位2:并行高速公路方案

线路自泸县进入龙马潭区境内后,先后下穿在建川南城际铁路,跨越厦蓉高速公路匝道,跨越沱江,下穿在建渝昆高铁。

桥位3:高速公路东侧方案

线路自泸县进入龙马潭区境内后,先后跨越省道307下穿在建川南城际铁路,穿越泸州市规划地块,下穿在建渝昆高铁,跨越沱江。线路与厦蓉高速公路距离约3.8 km。与渝昆高铁泸州沱江大桥距离约1.3 km。

桥位比选从通道选择、环保要求、站位条件、工程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经比较,桥位2土地利用度最高,对城市规划影响最小,设站条件较为有利,线路相对顺直,故推荐桥位2方案(表1)。

表1 主要技术指标比较

3 桥式方案

根据隆叙铁路沱江桥水生生物影响评价方案咨询会专家咨询意见:一跨跨越保护区范围方案较优,即一跨跨越十年一遇水位水面宽度。对应水面宽度为270.6 m,结合避免压占大里程江边休闲步道的情况,主跨选用292 m。

为跨越沿江路,边跨分别按146 m及155 m跨度进行了布置,为了减小主桥长度降低造价,结合专家意见,推荐采用边跨146 m方案。

结合本桥所处地形、通航、行洪等自然条件及控制因素,可选桥型有矮塔斜拉桥、斜拉桥及连续梁拱组合桥。根据铁路建设工程经验,当主跨为300 m左右时,连续梁拱组合结构[1-3]相对于矮塔斜拉桥经济性不占优势,因此不再进行梁拱组合结构的详细比选。

矮塔斜拉桥是一种介于连续梁桥和斜拉桥之间的一种组合体系桥型,具有塔矮、梁刚、索集中的结构特点。其受力特征是:以主梁承担大部分荷载效应,斜拉索对主梁起加劲作用,承担一部分荷载,相当于一般连续梁桥的体外预应力索。目前国内已建成的铁路矮塔斜拉桥有二十余座。其中福平铁路乌龙江特大桥(143+288+143) m为最大跨度双索面矮塔斜拉桥[4],赣深铁路剑潭东江特大桥(136+260+136) m为目前国内最大跨度单索面矮塔斜拉桥[5]。

设计中比较了单索面“W”形腹板[6]混凝土梁矮塔斜拉桥(钢管混凝土桥塔)、双索面结合梁斜拉桥、单索面“W”形腹板混凝土梁矮塔斜拉桥(混凝土桥塔)、双索面直腹板混凝土梁矮塔斜拉桥(混凝土桥塔)、单索面直腹板混凝土梁矮塔斜拉桥(混凝土桥塔)等多种桥式方案。

3.1 方案1单索面W形腹板混凝土梁矮塔斜拉桥(钢管混凝土桥塔)

(1)总体布置(图2、图3)

图2 方案1全桥布置(单位:cm)

图3 方案1桥面布置(单位:cm)

(155+292+155) m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中墩处塔墩梁固结,边墩处设活动支座。梁部为W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塔为钢管混凝土桥塔[7-9],中墩采用钢筋混凝土薄壁墩,设置圆端便于行洪,基础均采用钻孔桩基础,斜拉索采用扇形布置,梁长603.9 m。线路线间距7.7 m。

(2)梁部构造

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W”形截面[10-13],顶板设横向预应力,有索区内腹板设竖向预应力。主梁顶板宽15.3 m,标准截面底板宽11.7 m;标准截面梁高8 m,中室顶板厚55 cm,底板厚35 cm;边室顶板厚30 cm,底板厚70 cm;外腹板厚55 cm,内腹板厚30 cm;中墩支点处箱梁高15 m,边墩支点处梁高8 m。在中支点处中室设横隔板,厚度为11 m,设置1.2 m×1.6 m过人孔,边支点中室及边室设横隔板,厚度为1.5 m。见图4。

图4 方案1构造(单位:cm)

(3)桥塔构造

主墩、主塔形式采用塔墩梁固结的形式,桥面以上塔高为70 m。桥塔为钢管混凝土结构,采用哑铃形截面,两侧钢管直径为2.5 m,壁厚0.08 m;腹板中心距为2 m,板厚0.08 m。钢管及腹板均采用Q345qD钢,钢管及腹板之间灌注C60混凝土,具体构造见图5。

图5 方案1桥塔截面(单位:cm)

(4)拉索

斜拉索横向为单索面布置,立面为扇形布置,每个桥塔对称设斜拉索11对,主梁上斜拉索纵向间距为8 m,塔上斜拉索横向间距为1 m,竖向间距为0.8~1.26 m,跨中无索区长度为27,斜拉索采用规格55φ15.2 mm、61φ15.2 mm、73φ15.2 mm环氧涂层高强钢绞线,设置双层HDPE外护套,斜拉索采用在桥塔处设置分丝鞍座,鞍座两端设置单侧抗滑锚固装置,张拉端设于主梁内。

(5)下部结构

主墩为圆端形薄壁墩,墩高34 m,薄壁墩双肢间距7.5 m,墩顶纵向壁厚2.5 m,横向14.2 m,墩底纵向壁厚2.5 m,横向15.2 m;中墩采用24φ2.8 m钻孔桩,按摩擦桩设计,桩长35 m,承台尺寸为39.5 m×25.5 m×6 m(横桥向×纵桥向×高度)。

3.2 方案2双索面结合梁斜拉桥

(1)总体布置

该方案为半漂浮体系双塔双索面组合梁斜拉桥[14-17](图6、图7),跨径布置为(72.65+83.5+292+83.5+72.65) m,梁上索间距为10.0 m,塔上索间距为2.0~4.0 m,共52对拉索。

图6 方案2立面布置(单位:cm)

图7 方案2桥面布置(单位:cm)

主跨292 m一跨跨越沱江,两边跨各设1个辅助墩。交界墩、辅助墩和索塔下横梁上均设纵向活动支座,塔、梁之间沿纵桥向设置液体粘滞阻尼器,以控制梁体纵向位移。

建筑限界采用“时速小于等于160 km的客货共线铁路建筑限界—桥限2”,线间距为4.0 m,线路中心线至挡砟墙内侧距离为2.2 m,至接触网内边缘距离为3.3 m。横桥向拉索间距13.6 m。

(2)梁部构造

主梁采用钢混组合梁断面(图8),等高布置。主梁高4.5 m,不含风嘴宽14.6 m,含风嘴全宽16.027 m。主梁由槽形钢梁和预制混凝土板组合形成整体。

图8 方案2标准梁段/横隔板段横断面(单位:cm)

槽形钢梁包括4道腹板、3块底板和风嘴,标准段不设顶板,腹板间距为4.6,4.4 m和4.6 m,钢梁标准节段长10.0 m,纵桥向横隔板间距为5.0 m。混凝土板分块预制,标准块沿横桥向宽12.76 m,顺桥向长4.3 m,厚30 cm,支撑位置加厚至50 cm。

横隔板上翼缘满布剪力钉,分块预制的混凝土板,在横隔板位置设70 cm的湿接缝。

钢梁节段长度为10.0 m,横隔板间距为5.0 m,钢梁横隔板和外腹板上缘满布剪力钉,预制混凝土板在钢梁横隔板和外腹板位置设湿接缝,同时在中腹板位置设湿接槽。施工过程中先吊装、焊接钢梁节段,然后吊装预制混凝土板,通过现浇湿接缝和湿接槽将钢梁和混凝土板组合为整体。

(3)桥塔构造

索塔总体构造见图9。总体造型为花瓶形状,总高137.0 m,由上横梁和下横梁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其中上塔柱高43.5 m,中塔柱高52.5 m,下塔柱高41.0 m。顺桥向,索塔尺寸由塔顶的6.0 m线性变化至塔底的10.0 m,横桥向,上塔柱宽4.0 m,中塔柱宽度由4.0 m线性变化至5.0 m,下塔柱宽度由5.0 m线性变化至6.0 m。

图9 方案2索塔总体构造(单位:cm)

索塔为空心结构,横断面见图10。

图10 上塔柱、中塔柱截面 (单位:cm)

上塔柱内设置钢锚箱锚固斜拉索。

(4)拉索

全桥共设52对拉索,索采用平行钢丝拉索,规格分别为PES(C)7-139、187、199、253。梁上索间距为10.0 m,塔上索间距为2.0~4.0 m。索梁间通过锚拉板锚固于桥面,塔梁间通过钢锚箱锚固。

(5)下部结构

每个索塔布置24根φ2.5 m的钻孔灌注桩,桩间距为6.8 m,桩长30.0 m。承台尺寸为24.4 m×38.0 m×5.0 m(顺桥向×横桥向×高),承台上设高度为2.0 m的塔座。

小里程侧交界墩高37.5 m,辅助墩高40.5 m,均采用空心桥墩,基础为9φ1.5 m钻孔灌注桩;大里程侧交界墩高22.0 m,辅助墩高18.8 m,均采用实体桥墩,基础为9φ1.25 m钻孔灌注桩。

3.3 方案3单索面W形腹板混凝土梁矮塔斜拉桥(混凝土桥塔)

(1)总体布置(图11、图12)

图11 方案3全桥布置(单位:cm)

图12 方案3桥面布置(单位:cm)

(146+292+146) m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中墩处塔墩梁固结,边墩处设活动支座[18-19]。梁部为“W”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钢筋混凝土桥塔[20],中墩采用钢筋混凝土薄壁墩,设置圆端便于行洪,基础均采用钻孔桩基础,斜拉索采用扇形布置,梁长585.9 m。

(2)梁部构造

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W形截面(图13),顶板设横向预应力,有索区内腹板设竖向预应力。主梁顶板宽15.8 m,标准截面底板宽11.7 m;标准截面梁高8 m,中室顶板厚55 cm,底板厚35 cm;边室顶板厚42 cm,底板厚70 cm;外腹板厚55 cm,内腹板厚30 cm;中墩支点处箱梁高15 m,边墩支点处梁高8 m。在中支点处中室设横隔板,厚度为11 m,设置1.2 m×1.6 m过人孔。

图13 方案3构造(单位:cm)

(3)桥塔构造

主墩、主塔形式采用塔墩梁固结的形式(图14、图15),桥面以上塔高为60 m。桥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塔柱横向尺寸3.0 m,塔柱纵向尺寸10 m。

图14 方案3桥塔立面(单位:cm)

图15 方案3桥塔截面(单位:cm)

(4)拉索

斜拉索横向为单索面布置,立面为扇形布置,每个桥塔对称设斜拉索11对,主梁上斜拉索纵向间距为8 m,塔上斜拉索横向间距为1 m,竖向间距为0.8~1.26 m,跨中无索区长度为35,斜拉索采用规格55φ15 mm、61 mm、73φ15 mm环氧涂层高强钢绞线,设置双层HDPE外护套,斜拉索采用在桥塔处设置分丝鞍座,鞍座两端设置单侧抗滑锚固装置,张拉端设于主梁内。

(5)下部结构

主墩为圆端形薄壁墩,墩高34 m,薄壁墩双肢间距7.5 m,墩顶纵向壁厚2.5 m,横向14.2 m,墩底纵向壁厚2.5 m,横向15.2 m;中墩采用30φ2.5 m钻孔桩,按摩擦桩设计,桩长35 m,承台尺寸为35.25 m×29 m×6 m(横桥向×纵桥向×高度)。

3.4 方案4双索面直腹板混凝土梁矮塔斜拉桥(混凝土桥塔)

(1)总体布置(图16、图17)

图16 方案4全桥布置(单位:cm)

图17 方案4桥面布置(有索区)(单位:cm)

孔跨布置及梁长与方案3相同,全桥孔跨布置为(146+292+146) m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中墩处塔墩梁固结,边墩处设活动支座。梁部采用单箱双室直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塔为矩形双柱式钢筋混凝土实心塔柱,中墩采用钢筋混凝土双薄壁墩,迎水面设置成圆端形便于行洪,基础均采用钻孔桩基础,斜拉索采用扇形布置。

(2)梁部构造(图18)

图18 方案4跨中、支点截面(单位:cm)

主梁立面尺寸同方案3,全长585.9 m,支点处梁高15 m,跨中梁高8 m,靠近主塔附近55.5 m范围内,梁高采用二次抛物线由8 m变化至15 m。主梁为单箱双室直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索锚固于悬臂板。

箱梁顶板宽13.7 m,底板宽11.7 m,顶板全厚0.42 m,中支点局部加厚至1.1 m,底板厚度跨中0.4 m,中墩两侧55 m范围随梁高二次抛物线变化为1.5 m。腹板厚度由0.55 m分二次折线分别变化至0.65,0.8 m,腹板在中墩两侧加厚至1.2 m。

(3)桥塔构造(图19)

图19 方案4主塔截面(单位:cm)

桥塔采用矩形双柱式钢筋混凝土实心塔柱,顺桥向截面宽度6.0 m,横桥向高度2.8 m,桥面以上塔高60.0 m,桥面以上塔的跨高比为4.87,桥塔与主梁相接处设置倒Y形,下部与中墩宽度基本一致,桥塔四角设置0.4 m倒角。桥塔横向设置横梁,增加结构稳定性。

(4)拉索

斜拉索全桥布置同方案4,全桥共设置22对斜拉索,均梁端张拉,塔端设置分丝管通过。梁上斜拉索纵向间距8 m,塔上拉索间距为1.2 m。横桥向两根拉索间距12.7 m,两拉索面平行布置。

3.5 方案5单索面直腹板混凝土梁矮塔斜拉桥(混凝土桥塔)

(1)总体布置(图20、图21)

图20 方案5全桥布置(单位:cm)

总体布置与方案3相同,全桥孔跨布置为(146+292+146) m单索面矮塔斜拉桥(图21、图22),全长585.9 m,中墩处塔墩梁固结,边墩处设活动支座。梁部采用直腹板混凝土截面,桥塔为钢筋混凝土实心塔柱,中墩采用钢筋混凝土双薄壁墩,迎水面设置成圆端形便于行洪,基础均采用钻孔桩基础,斜拉索采用扇形布置。

图21 方案5有索区桥面布置(单位:cm)

(2)梁部构造

主梁立面尺寸同方案3,全长585.9 m,支点处梁高15 m,跨中梁高8 m,靠近主塔附近55.5 m范围内,梁高采用二次抛物线由8 m变化至15 m。主梁为单箱三室直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索锚固于中间箱室顶板。

箱梁顶板宽15.8 m,底板宽11.7 m,顶板全厚0.3 m,中支点局部加厚至0.75 m,底板厚度跨中0.35 m,中墩两侧55 m范围随梁高二次抛物线变化为1.5 m。外腹板厚度由0.5 m分2次折线分别变化至0.7,0.95 m,中腹板厚度由0.35 m分2次折线分别变化至0.5,0.65 m。

(3)桥塔构造

桥塔采用圆端形柱式钢筋混凝土实心塔柱,顺桥向截面宽度10.0 m,横桥向高度3.0 m,桥面以上塔高60.0 m,桥面以上塔的跨高比为4.87。

(4)拉索

斜拉索全桥布置同方案4,全桥共设置22对斜拉索,均梁端张拉,塔端设置分丝管通过。梁上斜拉索纵向间距8 m,塔上拉索间距为1.2 m。横桥向两根拉索间距0.9 m,两拉索面平行布置。

4 方案比选

4.1 主要技术指标比较

主要技术指标比较见表2。混凝土矮塔斜拉桥梁部刚度较大,变形较小,相对较优。

表2 各方案主要技术指标比较

4.2 经济性比较

各方案投资及指标情况见图22、图23。

图22 方案投资对比

图23 方案指标对比

根据表2,无论针对主桥或全桥,单索面混凝土梁矮塔斜拉桥经济性明显优于双索面斜拉桥。单索面W形腹板与直腹板对比,W形腹板略省。

4.3 综合比较

综合比较见表3。预应力混凝土梁单索面矮塔斜拉桥技术成熟、施工方便,适应了本项目预留双线条件的特点、经济性佳。单索面W形腹板与直腹板对比,W形腹板略省,且直腹板截面隔板施工较为复杂,综合比较选择方案3采用混凝土桥塔的单索面W形截面混凝土梁矮塔斜拉桥作为推荐方案。

表3 各桥式方案综合比较

5 结论

经过以上比较分析,结合本桥实际情况,桥位方案推荐线路顺直、便于设站、利于当地规划的并行高速公路方案,主桥桥式方案推荐采用适于预留双线条件、造价低、施工方便及景观效果好的(146+292+146) m单索面W形截面混凝土梁矮塔斜拉桥。该方案满足通航、行洪、环保要求,并均获得相关部门批复。本桥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座采用W形梁部截面的铁路斜拉桥,也将是国内最大跨度的单索面铁路斜拉桥。

猜你喜欢

拉索腹板斜拉桥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腹板裂缝影响因素研究
斜拉索磁致负刚度阻尼器与黏滞阻尼器减振对比研究
腹板开口对复合材料梁腹板剪切承载性能的影响
非对称腹板束设计方法在地铁大跨变宽变高连续梁中的应用
斜拉桥风致振动控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中小跨径斜拉桥拉索监测方案研究
驻车拉索固定支架断裂的故障改进研究
斜拉桥
腹板弯折角对波形钢腹板钢-混组合简支箱梁桥体外预应力施加效率的影响
某混合梁转体斜拉桥称重及配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