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地方医科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研究
——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

2021-10-14林爱华张驰腾郑建民张慧群李建华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医科大学监控评估

林爱华,李 慧,张驰腾,郑建民,张 辉,张慧群,李建华

(1.广州医科大学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1436;2.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36)

过去20年,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发展到大众化再到目前的普及化,地方高校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其规模和质量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密切关注。如何做到教育规模与教学质量协调发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高校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且与民族振兴和国家未来息息相关。随着国家层面“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确立,教育部、卫健委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意见的出台,地方医科院校逐渐建立了以“以自我评估”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监控体系普遍缺乏内在驱动力。本文通过挖掘现阶段地方高等医科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通过构建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展开相关研究。

1 现阶段地方高等医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顶层设计理念

大多数地方高等医科院校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不少体系缺乏顶层设计理念,教学质量监控范围仅局限于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学风建设、教学基础条件建设、毕业生追踪调查等方面仍各自独立运转,未能形成完整的有机整体,难以实现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1]。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偏重于课堂教学环节,而对实践教学[2]、技能培训等其他教学环节的监控不足;比较重视对教学秩序的监控,而对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监控力度不够;对教师的“教”监控较严格,而对学生的“学”监控较松弛。

1.2 责任不够明晰,未打通质量监控“最后一公里”

目前,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普遍成立了校级教学质量监控管理部门,明确了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责任,但院系级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不健全,学院层面、教研室层面以及教师和学生等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责任地位尚未十分明确[3],教学质量监控的重心还停留在校级管理层面,且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规范、轻激励”现象。广大师生对教学质量监控的主动参与不足,仅仅把自己当作被监控的对象,被动接受监督与管理,未能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导致有些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流于形式,因而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网络,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地不断提高。

1.3 未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能很好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实质上就是要使学校一切工作都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也包含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综合素养的发展。但目前部分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和措施基本沿用传统方式,评价内容过多且注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堂知识,而忽视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的考察,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笔试为主,主要检测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未能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学生应该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专门的测量方法与手段的设计,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4]。

1.4 未形成闭环反馈系统,质量持续改进不充分

近年来,特别是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后,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已成为各大高校研究的热点,但从目前的研究实践情况来看,尽管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形成了校内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的组织架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时常有“重检查、轻反馈;重监督、轻改进;有反馈,欠整改”等类似的现象出现,对教学质量监控的整改落实环节重视不够,有些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甚至长期存在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5]。

2 广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2.1 厚“基础”:健全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完善质量监控制度体系

一是健全三大系列教学质量标准。首先,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以课程体系为着力点,以课程教学和学习大纲为落脚点,架构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系列标准;其次,以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材建设和选用标准等为主要内容,架构理论教学质量系列标准;再次,以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见习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教学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规范等为主要内容架构实践教学质量系列标准。最后,将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和基本规范汇编成册。二是完善以日常教学管理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相关教学管理基本系列制度。三是制定教学奖励办法、校院两级管理规定等以本科教学激励与责任为主的教学激励约束系列制度。四是构建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践教学基地评估、教学单位评估及毕业生发展质量评价等5大评估体系。同时,各学院也相应地建立了院级质量监控制度体系。

2.2 明“责任”:明确各级教学质量监控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以校院两级管理的实施为契机,制定校院两级管理实施细则和责任清单,明确教学质量责任主体,落实分级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明确学校为教学质量监控的评估主体,全面主导学校层面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主要对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管理及专业、课程、课堂、实习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五个环节进行评估,考评重点放在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效果上。学院(部)等教学单位为教学质量监控的责任主体,各学院(部)构建了符合实际的系、教研室、课程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指导并支持其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院级评估,接受校级及以上的各类评估,反馈评估结果,鼓励教师追求卓越。基层教学组织为教学质量保障的工作主体,建立并实施完善的专业及课程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保证专业及课程教学质量地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为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主体,主动学习熟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本单位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明确各自职责和要求,明确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内涵,主动追求卓越,自觉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切实将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重心下移,使学院(教学单位)真正成为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的主体,加强监控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健全学院(教学单位)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唤起每个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将质量要求内化为每个人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

2.3 强“过程”:全过程监控教学行为活动,重点检查教学关键环节

一是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围绕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教学检查、督导及评价等活动。依托学校评教评学系统,广泛开展校院两级评教评学工作,学校领导、学院领导、校院两级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等深入教学一线,随机、随堂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将评价结果与职称评聘、优秀教师评选、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及优秀班级评选等挂钩。校级督导专家采用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较差的教师进行督导,帮助其提高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院级督导组对本学院所有教师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进行督导。同时,督导专家还参与指导新教师试讲和教研室集体备课,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前移。二是全面梳理培养目标、资源条件、培养过程、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确立课堂、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试卷等关键监控点,重点加强对其监控检查评价。三是定期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践教学基地评估等专项评估。通过评估,找出差距,加强建设,提升水平。四是基于临床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构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执行实习基地准入制度,统一培养方案、统一实习大纲,定期开展临床师资培训、临床实习教学巡点及教学基地评估等。严控四个关口,在基础课程结束进入临床学习前、临床课程结束进入实习前、出科和毕业这四个关口设立统一的基础综合考、临床综合考、实习出科考和毕业综合考,保证临床教学同质化,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如图1)。

2.4 建“平台”:构建“互联网+”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与学双向、内外部并举的质量精准评价

构建“互联网+”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基于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动态大数据分析,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与学双向、内外部并举的质量评价,实现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成长信息的实时精准监测。开发了基于PC端和手机端的评教评学系统,学生、督导评价授课教师,教师、督导评价班级,不同类别人员均可在该系统按相应权限查看掌握相应的评价数据信息,实现评价实时化、精准化。学校还在全部课室安装雨课堂教学软件,建设广州医科大学e学中心(移动端学习通)等,构建起智能高效的互动课堂,帮助教师更好地建设课程、管理课堂,实现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动态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个性化学情,实现精准教学。目前,学校正着力构建校园级数据应用集成整合平台,以实现教、考、评、学、管业务的无缝连接与数据贯通,实时监测评估,实现校园教学质量信息数字资产的常态化积累与共享,并结合过程性评价,实现因材施教、全面督导和辅助决策(如图2)。

2.5 推“奖惩”:激励与约束并举,营造良好教学质量监控生态环境

学校制定教学激励约束制度奖励表现突出的教师,并严格处理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教师。将教师本科教学质量与其职称评审、年终考核、岗位聘用、绩效工资、人才及荣誉称号等挂钩,将本科教学工作质量作为学院(部)评估、附属医院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营造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生态环境。

2.6 重“改进”:完善反馈及改进机制,推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一是做好日常及时随机反馈。对日常收集到的质量信息,采取信箱回复、微信、QQ、电话、通报及谈话等进行实时反馈,要求相关单位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并跟进落实整改效果。每学期期初或期末,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学院教学情况进行及时反馈,确保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渠道畅通;教学督导听课当堂课后即时反馈;每学期以午餐会、座谈会等形式,不定期召集相关部门、校领导,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和反馈,特别是每逢单周周一中午学生教学信息员协会骨干到教务处进行面对面交流,有效提升了信息收集力度,加快了反馈时效。二是加强重要质量信息反馈及改进。除日常及时随机反馈外,对收集到的重要质量信息,梳理形成诸如教学检查情况通报、评估报告、督导通报、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报告等,向全校及社会利益方进行反馈,要求相关单位限时整改,跟进落实整改效果。

图1 广州医科大学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图2 “以学为中心”的教与学双向、内部与外部并举的质量评价体系

3 广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实践取得的成效

3.1 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更为牢固

各级领导、广大师生、教学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得到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运行更为顺畅,教学管理更为科学规范,教学过程监控更为有效。近三年,全校教学事故发生次数、教师调停课次数、学生考试作弊人次逐年减少,党政领导、校院两级督导、同行听课率,高层次人才本科教学参与率,学生评教率和到课率逐年增加。

3.2 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2016年以来,11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新增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一流课程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8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0项;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4项,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9项。近3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一次性验收通过率为95.31%,通过率排名居全省前列。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快速提升: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6个学科ESI排名均位居全球前1%,学校ESI 全学科综合排名于2018年跻身中国内地高校百强。

3.3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等持续攀升。比如,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从2016届的32.18%提高到2020届的42.97%;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从2015届毕业生起一直维持在94%以上,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从2016届的48%提高到2020届的61.68%;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从2016届的84.65%提高到2018届的88.83%,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学生在科技创新和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3年,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国毒理学会校园科普大赛等获得多项奖项;获发明专利26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6篇。

3.4 实践经验在省内外得到广泛推广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做法和经验得到广东省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推介,受邀在2016年广东省教务处处长联盟会议、2017年校际协同交流会议、2017年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上做专题报告。贵州医科大学、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遵义医科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十余所省内外兄弟院校来校学习考察。教育部专业认证专家组和审核评估专家组对我校教育评价体系给予了较高评价,相关研究成果获得2019年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如图3)。

图3 广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广州医科大学在创新性质量观引领下,通过构建全面性质量标准,实施动态质量监控,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探索,构建的基于(教与学双向,内部与外部并举),三驱动(激励、责任、约束),三贯穿(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闭环式(收集-诊断-反馈-修正)生态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广州医科大学近年来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国内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李建华:提出论文构想与设计、论文指导与修改;林爱华、李慧、张驰腾:撰写论文;郑建民、张辉、张慧群:参与资料收集和具体实施。

猜你喜欢

医科大学监控评估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1期英文目次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冬奥项目训练监控方法的研究——TRIMP、sRPE在短道速滑训练监控中的应用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基于无人机的监控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