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质酸敷料联合吡美莫司乳膏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疗效观察
2021-10-14方金仙李美芳解凡刘冬梅
方金仙 李美芳 解凡 刘冬梅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耐受性低于正常皮肤高反应状态的皮肤类型,临床表现为接触正常情况下不应引起反应的水、冷、热、其他一些物理和(或)化学环境因素等刺激后出现的不适的感觉,如刺痛、烧灼、疼痛、瘙痒、紧绷,而这些感觉不能用任何其他皮肤病引起的损伤来解释,皮肤可正常或伴有红斑,可影响身体的所有部位,尤其是面部[1],容易出现红斑、脱屑、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干燥等症状[2]。敏感性皮肤的主观症状明显,而客观症状相对轻微,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伴有心理障碍。目前治疗以健康宣教和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不一,病情容易反复。我科采用透明质酸敷料联合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115例。(1)纳入标准:①符合面部敏感性皮肤的诊断标准[1]。主要条件: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次要条件:皮疹,皮肤出现潮红、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和鳞屑;主观评估提示敏感性皮肤;半主观评估,乳酸刺激试验评分≥3分,或辣椒素试验≥3分;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测试提示皮肤屏障功能有异常。②患者主观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③入选前2周内未接受其他治疗。(2)排除标准:①有激素依赖性皮炎、玫瑰痤疮、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及肿胀性红斑狼疮等可能的原发疾病;②有心、肝、肾、脑等严重器质性疾病;③有肿瘤、免疫缺陷性疾病、活动性感染性疾病;④精神障碍或有精神病史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A组和对照B组。观察组39例,男3例,女36例;年龄19~55岁,平均(33±7.2)岁;病程4~33个月,平均17个月。对照A组38例,男2例,女36例;年龄20~53岁,平均(32±8.8)岁;病程3~30个月,平均15个月。对照B组38例,男3例,女35例;年龄21~56岁,平均(34±8.2)岁;病程5~32个月,平均16个月。三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对照A组:每天早晚清温水清洁面部皮肤后,于患处均匀涂抹0.1%吡美莫司乳膏(Novanis Pharma-GmbH,German),2次/d。(2)对照B组:睡前清洁面部皮肤后,外用透明质酸敷料(南京天纵易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苏食药监械准字2640407号)。(3)观察组:每天早晚间温水清洁面部皮肤后,于患处均匀涂抹0.1%吡美莫司乳膏,2次/d;睡前外用透明质酸敷料。疗程均为6周。
1.3 评估指标 (1)皮损严重程度和不适感程度: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第4周、第6周,采用4级评分法评价皮损的严重程度,将红斑、丘疹、鳞屑、毛细血管扩张、干燥按严重程度各分为4级,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采用视觉模拟尺度评分法(VAS)评价瘙痒、刺痛、烧灼感及紧绷感等不适感程度,使用10 cm长的标尺,标尺的两端分别代表0分、10分,让患者将游标放在代表其严重程度的位置上,分值越高,症状越重,医生读出评分结果。皮损严重程度积分值与不适感程度积分值之和,为总积分值。(2)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疗效指数≥90%,痊愈;90%>疗效指数≥60%,显效;60%>疗效指数≥20%,好转;疗效指数<20%,无效。有效率,由痊愈加显效计算所得。(3)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第4周、第6周,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调查问卷进行评价。每个问题均采用4级评分法,0级~3级分别表示“完全没有”“一点”“许多”“非常多”,分值范围为0~30分,积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皮损严重程度和不适感程度总积分情况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皮损严重程度和不适感程度总积分情况(分)
2.2 治疗第2、4、6周三组患者的临床评估情况 见表2。
表2 治疗第2、4、6周三组患者的临床评估情况
2.3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皮肤病DLQI积分比较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皮肤病DLQI积分比较[分,(±s)]
表3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皮肤病DLQI积分比较[分,(±s)]
注:“*”观察组与对照A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B组比较
?
2.4 不良反应 治疗初期,观察组瘙痒、刺痛感加重4例,皮疹增多2例;对照A组瘙痒、刺痛感加重5例,皮疹增多2例;对照B组瘙痒、刺痛感加重3例。上述症状出现后均未做特殊处理,1周左右症状逐渐缓解。
3 讨论
敏感性皮肤于1947年首次引起关注[3],报道显示全世界范围内约50%的人患有敏感性皮肤,其中女性占比60%,男性占比40%[4]。我国人群敏感性皮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平均患病率为13%,男性少于女性[5]。临床表现为皮肤紧绷感、刺激感、烧灼感、疼痛感及瘙痒感等自觉症状和(或)出现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脱屑、干燥等皮肤状态,面部是最常累及的部位,也可出现在手、头皮、足、颈部、躯干和背部等部位[6],一般暴露于触发因素后1小时内出现症状,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李秀荣等[7]调查发现,敏感性皮肤患者的个性特征多倾向于病理性-情绪不稳定型,情绪不稳定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对外来刺激反应强烈,易于焦虑和抑郁。本病触发因素复杂,可能与化妆品、物理因素(温度、冷、热、风、日晒、空调、干湿空气的变化)、化学因素(水和污染)、心理因素和激素影响(如月经周期)等有关[8-9],与特异性皮炎关系密切。主要发病机制是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和神经血管反应性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角质层变薄,经皮水分丢失增加,免疫功能紊乱,同时皮肤神经的反应性增强,放大了对微弱刺激的反应,皮肤敏感性增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析发现,敏感性皮肤和正常皮肤在血管深度、形状和密度上有显著差异,皮肤表面血管的特征性改变被认为可以用于敏感性皮肤的预测[10]。ZHENG等[11]研究发现,敏感性皮肤患者皮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明显增加,表皮葡萄球菌数量明显减少,认为敏感性皮肤的发生可能与表皮葡萄球菌显著减少导致微生物屏障功能减弱相关。本病还可能与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降低有关[12],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类受体1(TRPV1)在皮肤神经反应性增强中发挥重要作用[13]。
透明质酸是由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D-葡萄糖醛酸构成的酸性黏多糖,是细胞外基质的特征性成分,可以刺激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迁移,促进血管再生,并且可以调控胶原的合成,促进伤口愈合,有一定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能够保持皮肤水分,维持皮肤的屏障功能[14-15]。吡美莫司是一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通过致敏并激活皮肤神经TRPV1,然后脱敏并恢复TRPV1自稳态[16],从而降低皮肤的高反应性,减轻皮肤烧灼感。本研究采用透明质酸敷料联合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与单用透明质酸敷料、1%吡美莫司乳膏比较,治疗4周、6周后三组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76.92%)明显高于对照A组(50.0%)、对照B组(52.63%),提示透明质酸敷料联合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透明质酸敷料、1%吡美莫司乳膏。观察组的皮肤病DLQI分值与对照A组、对照B组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能够较好的缓解主观症状。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透明质酸敷料的温度低,能缓解吡美莫司软膏引起的刺激症状,故观察组患者耐受后症状能逐渐缓解。因为研究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数较少,而敏感性皮肤易受外界因素刺激导致主观症状加重,所以外用透明质酸辅料、吡美莫司软膏是否会加重病情,有待今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综上,透明质酸敷料与1%吡美莫司乳膏联合应用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的效果较为理想,且不良反应轻微,具有较高安全性,可以尝试临床推广应用。而关于两者联合应用的协同机制等问题,需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