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表观扩散系数与肿瘤生长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2021-10-14舒恩芬胡玉敏李霞陈春妙高杨王祖飞纪建松
舒恩芬 胡玉敏 李霞 陈春妙 高杨 王祖飞 纪建松
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基于水分子随机扩散运动的组织特征功能成像技术[1],表观弥散系数(ADC)用于描述DWI中不同方向水分子扩散运动的速度和范围[2],若水分子的随机扩散运动在含有细胞膜等结构的环境中受到限制,则ADC值会减低[3-4],通常恶性肿瘤比良性病变具有更高的细胞密度,因此ADC值有助于区分良、恶性病变。既往研究多将ADC值用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本研究以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后的组织病理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探讨肿瘤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状态、子宫内膜状态、是否侵犯结合带与肿瘤ADC值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本院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82例。根据患者的病理组织学分级,G1期20例(24%),G2期47例(57%),G3期15例(19%);肿瘤仅侵犯宫腔内者16例(20%),侵犯至结合带者44例(54%),侵犯至深肌层者22例(26%);存在淋巴结转移者7例,无淋巴结转移者75例;子宫内膜萎缩者14例,子宫内膜增厚者68例。(1)纳入标准:①为初始治疗;②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磁共振扫描后未进行手术或未获得病理结果;②术前接受化疗或放疗的患者;③骨盆或子宫颈癌患者髋关节金属假体。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查方法 采用飞利浦Ingenia 3.0T磁共振系统,腹部相控线圈,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DWI、T1WI增强。患者膀胱适度充盈,取仰卧位,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髂骨上缘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参数:横断面TSE-T1WI 序列,FOV 220 mm×220 mm,matrix 244×244,层厚5 mm,层间距0.5 mm,NSA2次,TR/TE 540 ms/20 ms;横断面及矢状面TSE T2WI序列:FOV 240 mm×240 mm,matrix 252×252,层厚5 mm,层间距0.5 mm,NSA2,TR/TE 3000 ms/100 ms;横断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FOV 300 mm×403 mm,matrix 152×162,层厚5 mm,层间距0.5 mm,NSA2次,TR/TE 5000 ms/ 52 ms,b值为0、800 s/mm2;增强扫描采用mDIXION序列,TR/TE1/TE2 3.7 ms/1.32 ms/2.3 ms,NSA 1次,FOV 286 mm×397 mm,matrix 192×264,Slice thickness 3 mm,gap-1.5 mm。共扫描4期,第1期为平扫,经肘静脉注射Gd-DTPA对比剂0.2 mL/kg,分别于15 s、45 s、90 s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
1.3 图像分析 在不知组织病理学结果的情况下,由两位具有5年以上生殖系统MRI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评估每位患者的所有序列图像。在磁共振机器配套的diffusion 软件包上进行ADC测量,所有的数据在高b值的ADC图上获得,将兴趣区(ROI)放置于肿瘤实质部分,避开肿瘤坏死囊变、钙化和出血区,ROI大小为30 mm2。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每个病灶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值,见图1。
1A-1B. T2WI横断位及矢状位示:宫腔内见中等偏高异常信号灶(白箭头),肿瘤局部结合带信号模糊;1C-1D. 动态增强横断及矢状位示:病灶较子宫肌层呈相对较弱强化(白箭头);1E-1F. DWI示:肿块呈高信号(白箭头),ADC图示:宫腔内相应部位显著低信号灶(白箭头);1G. 显示ADC的ROI大小为30 mm2,病灶平均ADC值为0.704×10-3 mm2/s图1 患者,女,78岁。子宫弥漫型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IB期 G2,浸润至深肌层,大小5 cm×5 cm×1 cm,伴脉管瘤栓,未累犯宫颈管、宫颈,左右宫旁及骶韧带无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ADC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Bland-Altman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致性验证 两位放射科医生所测量的ADC值一致性较好(P=0.01)。见图2。
图2 ADC值测量一致性的Bland-Altman检验
2.2 两组ADC值在肿瘤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状态、子宫内膜状态、是否侵犯结合带等层面的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分级G1、G2、G3级的ADC值,两名阅片人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不同肿瘤侵犯深度的ADC值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577、0.599)。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淋巴结转移状态(P=0.17、0.761)、子宫内膜厚度(P=0.22、0.25)、是否侵犯结合带(P=0.49、0.39)的ADC值,两名阅片人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见表1和图3。
表1 肿瘤不同生长状态下两名阅片人测得的ADC值比较
图3 不同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的ADC值比较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组织学分级、肿瘤分期(包括浸润深度)和淋巴结状态[1,5-9],这些因素对术前选择、制定诊疗方案亦十分重要。DWI是一种可以反映水分子随机扩散运动的磁共振技术,可以反映水分子的扩散受限程度,活体内水分子扩散程度受细胞密度、细胞外间隙大小及大分子物质含量的影响[10]。当发生恶性肿瘤时,肿瘤内结构发生改变、细胞数量增多,水分子弥散受限,在DWI上恶性肿瘤呈现为高信号,此外还可以通过ADC图获得定量信息,一般恶性肿瘤的ADC值是降低的,但ADC值是否与组织学分级、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状态、子宫内膜是否增厚、是否侵犯结合带存在相关,少见研究报道。
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影响患者预后,分化程度低则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本研究发现,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癌ADC 值具有统计学差异,且分级越高则ADC值越低,与既往研究的结论一致[11-12],可能是由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化程度越低,细胞核越大,细胞器越多,核异型性越明显,核浆比越大,肿瘤细胞体积越大,数目越多,排列越紧密,从而使细胞内外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越明显[13]。但本研究中肿瘤不同侵犯深度的ADC值不存在差异,子宫内膜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是否增厚、是否侵犯结合带与ADC值也不存在相关性。综前,临床上可以在术前通过测量ADC 值初步评估、推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测预后,并对低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加强随访及监测,从而降低其并发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数据测量可能会产生选择偏倚,今后将会通过扩大样本量以减少这种偏倚;②只进行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研究,不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等其他组织学类型,未来将会纳入多种组织学类型的子宫内膜癌ADC值进行分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