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宫庙建筑特征及装饰元素解读
——以湄洲妈祖祖庙为重点
2021-10-14黄朝晖
郑 捷, 黄朝晖
( 莆田学院 工艺美术学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
宫庙, 是地域宗教文化信仰的心灵寄托, 是遍布民间的人文遗产景观, 按宗教类别可划分为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喇嘛教等宫庙。 其中,对妈祖宫庙建筑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佛教宫庙和道教宫庙。 中国传统的佛教宫庙建筑制式主要包括佛寺、 佛塔、 经幢和石窟。 最常见的宫庙建筑制式是三间穿堂式建筑布局(见图1): 在建筑群中心轴线的最前方是 “山门”, 作为整个宫庙建筑的主要入口, 在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 “钟楼”和 “鼓楼”; 中心轴线的第二顺位是正对山门的“天王殿”; 穿过山门、 天王殿来到第二进院落,是座落在建筑群核心位置的 “正殿”, 亦称为“大雄宝殿”; 正殿后面是 “菩萨殿”。
图1 宫庙建筑常见布局
一、 妈祖宫庙建筑特征
妈祖宫庙建筑的总体布局以及制式上, 集合了明、 清时期的佛教、 道教建筑特征[1]。 现存的三大妈祖庙为湄洲妈祖祖庙、 天津天后宫和北港朝天宫。 因传播过程中的地域性差异, 各地的妈祖宫庙建筑都融入了当地的特征[2]。 下文基于对代表性的闽台地域性妈祖宫庙建筑装饰元素进行的分析, 归纳妈祖宫庙建筑布局、 结构、 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特性。
1. 建筑布局
妈祖宫庙建筑大部分为二进式的四合院, 小部分为三进式, 四进式及以上的更为少见。 常见的基本布局由 “山门-正殿-后殿-配殿-檐廊”构成, 规模较大的则设有牌楼、 广场、 配房、 梳妆楼等。
(1) 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为泉州现存最为完整的妈祖宫庙古建筑, 被誉为 “温陵圣庙”, 占地面积约0.72 hm2。 四进式建筑布局, 除了基本布局以外, 还配有戏台、 四凉亭、 东西轩、 两斋馆等(根据泉州天后宫网站(http:∥qzthg.com/)检索资料整理)。
(2) 北港朝天宫
北港朝天宫占地面积约0.2 hm2, 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 历经多次修缮, 是台湾地区香火最旺盛的妈祖宫庙。 四进式建筑布局, 除了正殿毓麟宫以外, 还配套有双公庙、 凌虚殿、 文昌庙、 聚奎阁、 三界公祠等。[3]
(3) 湄洲妈祖祖庙
湄洲妈祖祖庙于2006 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妈祖信仰文化的发源地, 湄洲妈祖祖庙进行了修复扩建, 祖庙的整体占地面积约3.8 hm2, 建筑面积达1.8 hm2。湄洲妈祖祖庙香火旺盛, 是全世界妈祖信众心中的圣地, 也是规模最大的妈祖宫庙建筑。[4]
2. 建筑结构
(1) 建筑构架
妈祖宫庙建筑的屋顶主要由屋瓦和屋脊构成, 屋瓦的种类为常见的筒瓦和板瓦。 因为地处南方, 雨量充足, 屋瓦采用仰合瓦的形式以利于排水, 圆形瓦当能有效防止雨水倒灌。 湄洲妈祖祖庙地处台风暴雨多发地区, 为适应多雨的大环境, 宫庙墙体均为砖或石或混合砌筑, 闽南和莆仙地区的屋瓦多采用橙红色系, 建筑支撑结构多数为穿斗与抬梁的混合式, 少数单独为抬梁式或穿斗式。[5]
闽南与莆仙地区传统采用红砖建筑风格, 而闽北地区则采用黑砖黑瓦, 南北地区的差异较为明显。 湄洲妈祖祖庙的屋顶种类有硬山、 悬山、歇山。 其他地区也有部分妈祖宫庙为重檐歇山顶, 较有代表性的有: 莆田黄石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 泉港南埔沙格灵慈宫、 漳州诏安朝天宫、龙岩赤水天后宫、 龙岩永定汤子角天后宫。[6]
(2) 屋脊
妈祖宫庙建筑的屋脊部分由正脊和垂脊组成。 三段式的正脊中间高于左右两侧, 且中间部分两侧增加垂脊, 这类型样式的屋脊称为 “三川脊”。 一般三开间张或五开间的大厝才会使用三川脊。
湄洲妈祖祖庙建筑的正脊按构造可分为: 鼎盖脊, 剖面为工字形, 两侧常装饰有剪瓷雕、 花砖、 陶塑、 灰塑等装饰; 花窗脊, 以掏空的红绿配色花砖砌筑而成。 正脊两头向外延伸上翘形成燕尾样式。
(3) 山墙
屋顶下面的木构架链接的墙体是支撑屋顶的承重墙, 其中, 墙体上部与屋顶形成三角的称为“山墙”。 妈祖宫庙建筑山墙由砖石堆砌, 利用砖石的堆叠增强建筑地基的稳定性。 山墙常规的制式为 “五行山墙”, “五行” 的装饰形式有建筑风水学的概念, 它们形成了湄洲妈祖祖庙建筑山墙的主要形式。 除此以外, 延伸外翘的燕尾脊上装饰剪瓷雕, 以避免装饰元素的视觉僵直感,屋脊上突出的部分可以保护山墙。
3. 建筑装饰
各地妈祖宫庙建筑装饰主要有木雕、 石雕、砖雕、 壁画、 剪瓷雕、 灰塑等, 除此以外还有对联、 匾额、 碑铭、 祭器、 銮驾等实物, 体现着当地的建筑及手工工艺水平, 是建筑文化与工艺文化的综合展现。
(1) 雕刻
雕刻装饰在三段式建筑结构中极为常见。 木雕多施于屋顶的梁枋、 短柱、 驼墩和封檐板等木构件。 石雕比较集中在建筑的墙体和基座, 还有石门、 石匾、 石窗、 石狮、 石梁、 石柱等石构件。 更为精彩的雕刻部分当属墙堵上的灰塑和屋顶上的剪瓷雕。 灰塑, 是由多种黏合材料加上矿物质粉塑造而成, 用颜料进行晕染装饰形成二点五维的人物、 动植物、 吉祥法器、 民间故事场景; 剪瓷雕, 是由坯体骨架上黏贴瓷片、 玻璃、贝壳形成三维立体的装饰造型, 多集中在屋顶的正脊或者垂脊之上。 这些都是广东的潮汕地区和福建的闽南地区、 莆仙地区特有的宫庙建筑工艺,象征妈祖宫庙建筑的宗教地位和高规格标准。
(2) 匾额楹联
妈祖宫庙建筑与宗祠、 寺庙一样, 保存着中国传统建筑制式, 门联、 柱联、 门匾及其他悬挂着的匾额上的题字多出自名家之手, 极具艺术价值。
二、 湄洲妈祖祖庙建筑特征
湄洲妈祖祖庙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湄洲岛宫下村的东北面。 湄洲妈祖祖庙建筑群主要由正殿、 寝殿、 圣父母祠等组成, 始建于宋雍熙四年(987), 后经历数次重修扩建才有了如今的格局。
1. 建筑布局与构架
湄洲妈祖祖庙由西轴线和南轴线(图2)组成。 西轴线包括大牌坊、 长廊、 山门、 仪门、 钟鼓楼、 正殿、 朝天阁等建筑; 南轴线建筑群即湄洲祖庙新殿, 为五进仿宋建筑群, 包括顺济殿、天后广场、 天后殿、 灵慈殿、 妈祖文化展览馆等。 在妈祖祖庙山顶的最高处有14 m 高的妈祖石雕像。[7]
图2 湄洲妈祖祖庙建筑
西轴线布局与构架, 大牌坊全貌呈现 “三开重檐”, 正面有 “湄洲妈祖祖庙” 字样, 与雕梁画栋的长廊、 山门相连成为一体; 皇家城阙状的山门祀千里眼和顺风耳; 第二道仪门又称为“圣旨门” 三重檐三开间; 往前两侧为钟鼓楼;接着是正殿(太子殿), 重檐歇山顶, 抬梁结构;往左上是寝殿, 是民国时期再度在旧址重修的,保留着明代的建筑布局和清代风格的木架结构;再往上是三层八角塔造型的 “朝天阁”。
南轴线的前殿顺济殿有宋徽宗御书题词的额名, 顺济殿后依次是天后殿和灵慈殿。 天后殿屋顶制式为单檐歇山顶、 三开间五进深的抬梁式结构, 殿中央供奉着以千年樟木雕刻而成的宋代妈祖金身以及水阙仙班陪神。
2. 建筑装饰
(1) 雕刻绘画
湄洲妈祖祖庙包罗各类雕刻装饰, 例如以妈祖故事为主题的石雕、 玉雕、 木雕、 泥塑、 剪瓷雕、 铜塑等等。 屋脊装饰上多以泥塑、 剪瓷雕等为主, 屋顶正脊的两侧运用剪瓷雕工艺装饰; 墙上饰以吉祥法器的石雕和妈祖人物故事的彩色壁画, 还有由混合颜料的泥土塑造而成的泥塑; 殿前的石雕装饰常用动植物元素, 例如大象、 狮子、 南瓜、 石榴、 莲花等, 取其谐音吉祥寓意。各种各样蕴意吉祥的装饰元素, 既倾注了美好的情感, 又传达着心灵的希冀。
(2) 匾额楹联
大牌坊, 1992 年重建, 2013 年修建, 牌坊正中嵌有书法家林加国①的题字 “湄洲妈祖祖庙”。 牌坊的左右两侧立有两尊负碑赑屃, 分别题刻 “春草微忱永昭屃赑” 以及 “湄洲妈祖灵通华夏” 字样。[8]
寝殿是最早的妈祖庙, 始建于宋雍熙四年(987)。 殿中的正梁悬挂清代雍正皇帝御笔亲书的 “神昭海表” 匾额, 殿前立着的石柱为莆田明代才子戴大宾②所写的对联, 上联是 “齐斋齐斋齐齐斋齐齐斋戒”, 下联是 “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御赐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联, 上联是 “忠信涉波涛, 周历玉洲瑶岛”, 下联是 “神明昭日月, 指挥水伯天吴”。 牌匾对联的书法集合雕刻、 描金等工艺, 装饰手法真诚而不造作。
湄洲妈祖祖庙建筑装饰元素的图案、 形式、材料的选取都充满了人情味。 以建筑为载体, 视觉化呈现妈祖神话故事, 潜移默化地教化人们,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这就是精神与物质、 文化与载体、 抽象与具象在建筑装饰上的体现。[9]
三、 结语
湄洲妈祖祖庙建筑装饰元素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文化精髓, 作为妈祖文化的实物载体保存至今, 在千百年间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痕迹,它反映着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湄洲妈祖祖庙作为妈祖信仰发源地的核心组成部分, 对其建筑装饰元素的研究既有历史意义, 也有促进弘扬妈祖文化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林加国(1939- ), 字谷雨, 莆田籍著名书法家、诗人。
② 戴大宾(1489—1509), 字宾仲、 寅仲, 今福建莆田荔城区新度镇塘东人, 明代探花, 翰林院编修, 出身官宦之家, 被称为 “少年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