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之探究
2021-10-13王晓嘉
王晓嘉
摘 要:名著阅读作为初中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有规划,有指导地推进名著阅读课程化,让学生读有佳法,从而实现名著阅读的有效教学,让名著阅读更好地走进课堂,为学生的成长打好精神底色,是本文探究之所在。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策略;课程化
从教十余年,深耕于语文教育这一块园地,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笔者一直是且教且學。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以及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名著阅读走进课堂的观念愈强。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名著阅读该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作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一项考查范围,名著阅读虽然已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但目前存在的现状依然是:老师们教无章法,面对名著教学“各显神通”;学生们读无佳径,对于名著阅读“任意东西”。因此,无论是从老师教学需要还是学生阅读需求上,都迫切需要一种以课型为载体的名著阅读教学课程指导方法出现。
统编教材对“阅读”提出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注意在语文课与学生语文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王本华)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教材在编排上,也用心地体现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方针。由此可见,名著阅读教学应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本文试着依据这个阅读体系,架构课程标准,摸索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课程标准,明确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倡议,为了落实这一举措,顺利地推进名著阅读活动,各版本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融入了名著阅读内容。以统编教材为例,推荐了12部文学名著,贯穿在三年的语文阅读学习中。每学期安排两次“名著导读”,交叉分布于不同的阅读单元。每一次“名著导读”都设有名著介绍、阅读方法指导、专题探究等栏目,力争从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来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强化名著阅读进入课堂的教学理念。编者的用心,也足见名著阅读之重要性。
二、贯彻课程标准,探索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名著之所以经典,在于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永恒的文学魅力。名著的阅读,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书目的选择至关重要。统编教材推荐的12部必读名著书目,分别是:《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艾青诗选》、《水浒传》、《儒林外史》、《简爱》。这些书目被选入教材,皆因具有代表性,有较高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有助于涵养学生的性情,浸润学生的文化品位,为学生的心灵成长打好精神底色。
现实中,名著阅读的推进是困难重重的。针对名著阅读存在的困难,笔者曾于校内开展过调查,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没有时间读和不知道怎么读。诚然,名著阅读的推进,离不开客观环境的优化,社会、家庭、学校要共同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学校要合理规划阅读课的时间,来改变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而怎么读的问题,统编教材贯彻课程标准,力求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解决方案。这些,我们从名著导读的标题中可以明确感知编者的意图,如:《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西游记》“精读和跳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等,一书自有一法,每一部作品关注一定的阅读方法,但又不局限于此法,慢慢积累下来,学生也逐渐掌握更多的名著阅读策略,读有佳法,阅读兴趣自然便上去了,进而以点带面,推进名著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阅读,拓宽了阅读的知识面。
三、依据课程标准,推进名著阅读教学课程化
如何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名著阅读情境中呢?统编语文教材注意到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相结合,比如某一学年段要推荐一部名著作品,课内便安排相关联的文章进行学习,这样由课内到课外结合互补,建构起阅读桥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以课内篇章为突破口,以“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这样“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为指导思想,在实践教学中选取了《朝花夕拾》这部经典名著,以课型为载体,做以下课程化尝试:
《朝花夕拾》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部名著,这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里,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朝花夕拾》一共收录了十篇散文,有的着重写人,有的着重记事,也有着重议论批判的,或颇有童真童趣,或满怀忧愁烦恼,又或是充满思辨与批判,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鲁迅的作品,或许会产生畏难的情绪,因此编者很用心地设计了本书的阅读指导策略“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在课内安排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力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设法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那具体该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教学呢?
(一)激趣导入,走进作品
“高大的皂夹树”、“肥胖的黄蜂”、“美女蛇”、“怪哉”…… 这些都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给我们呈现出的童年生活片段。统编教材在七年级上册课内安排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具有童真气息的文章,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与伟人的距离,引起共鸣。学生窥见一代文豪的生活碎片,自然而然,便引发学生对未知内容的好奇,怀着兴趣走近鲁迅,走进这部《朝花夕拾》。
(二)作品介绍,掌握学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打开了学生探究《朝花夕拾》的大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作者、作品的兴趣和了解,更快地进入到阅读的情境中。学生可通过课前收集资料,抢读作品,为名著阅读的展开做好充分的准备。而阅读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实际上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注重了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课前准备,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单篇教读,多篇自读
《朝花夕拾》围绕着鲁迅青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来写,要让学生走进这部名著,那么我们需培养学生在阅读上的信息筛选、概括能力。仍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教学突破口,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勾画批注,制作读书卡”的方法,让学生勾画“我”在百草园及书屋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然后制作读书卡,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整理下来。此举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情节脉络和主要内容,较快进入到阅读的情境中。有一便有二,学生掌握了“勾画批注,制作读书卡”方法,进而实践运用到其他篇章,如《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篇章,同样采用“勾画批注”,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记录下来,填写读书卡,抒写自己的阅读感想。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其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学生只有自己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学以致用,实现自主阅读。
(四)整书阅读,建构框架
学生掌握了具体的阅读方法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怎样运用方法通读整本书,给学生的阅读实践指出明确的方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内教读基础上,学生掌握“勾画批注,制作读书卡”的方法,学法迁移,进而自读整书。《朝花夕拾》一共十篇文章,建议每天阅读1-2篇,边阅读边勾画“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填写读书卡。在阅读过程中去发现“触动点”,不断地与名著中的人、事、物进行对话,读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建构起整本书的知识框架,为阅读成果的汇报做准备。
(五)研读名著,实践汇报
统编教材在推荐每一部名著时,都根据这部名著的具体内容、主题特点等,精心设计了专题探究部分,力求让学生在边阅读中边思考,研读名著主题。
怎样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呢?这是一个认知问题。因此,在名著导读“专题探究”栏目,编者用心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
专题一:鲁迅的童年
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这些专题探究活动的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阅读习惯等因素,拉近了学生与名著的距离。而通过专题活动的开展研究,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朝花夕拾》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中心主题、艺术特色等,提高自身的阅读鉴赏能力。专题活动的开展有多种形式的呈现,如:手抄报展示、读书汇报会、班刊展示、读后感等等。多样化的专题交流活动,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中,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名著阅读的质量,推动学生阅读的热情。
(六)同类拓展,课外阅读
统编教材在名著推荐上,基本采用“一拖二”形式,一部主推荐文学作品加两部自主阅读作品。这些自主阅读作品与主推荐作品或题材相近,或主题一致,或阅读策略相近,从而方便学生学法迁移、学以致用。如与《朝花夕拾》相连的推荐作品《白洋淀记事》、《湘行散记》,学生可沿用学到的“勾画批注,制作读书卡”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或比较阅读,巩固阅读技巧,拓展阅读视野,丰富自身的阅读知识库。
初中阶段的这12部推荐名著,一书自有一法,但又不局限于一法,更多可操作的优秀课型,仍需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潜心钻研,不断优化,让名著阅读的教学更行之有效。
四、结语
名著阅读的开展,面临着诸多艰巨。要让名著阅读课程化,教学行之有效,离不开多方配合统筹。在名著阅读教学这一条道路上,我们将不断寻求优秀的教学策略,完善课堂教学,让名著阅读真正地走进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王本华.名著阅读课程化的探索---谈谈统编语文教材名著阅读的整体设计与思考[J].《语文学习》,2017.
[2] 溫远萍.初中名著阅读“三课一练”课程化教学指导[M].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9.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