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究

2021-10-13陈美旋

考试周刊 2021年71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渗透规则

陈美旋

摘 要:人文教育要立足于学生,以生为本,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向小学生传授基本的道德伦理知识与法律知识基础上,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备高尚的品德。笔者认为通过营造人文环境,建立规则意识,参与实践活动,懂得人文教育在小学生品德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地位,能够生成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人文情怀,让小学生逐渐成长为健康的、有内涵的人。

关键词:人文教育;环境;规则;实践;渗透

著名的教育哲学博士李镇西认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首先就得有理想、要有特别的幸福感。他说,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的,是否卓越更无关紧要,最关键的是,是否幸福。因为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而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其次,有人文情怀的教师要有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和有尊严,在权贵面前,更要挺起脊梁。再有,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应该改变角色,所以,要想使学科教学成为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每一位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努力让课堂由“冷色调”转变为“暖色调”。

1. 天才的组织者

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少用语言,把说话的机会表达见解想法的时间让给学生。多用眼神、表情、动作去暗示、组织学生,教师应该像能串起散落的珍珠的巧匠,把课堂变成闪烁着学生璀璨光芒的项链。

2. 示范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课堂上要能露一手。敢于并乐于对学生说:“我读给你听,我写给你看,我演给你看。”

3. 点拨者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能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时机,巧妙点拨,在学生学得深情入境、议得有滋有味时点那么一下,学生便豁然开朗,深入到文字更深沉的境界。

4. 激励者

一个教师,不应该吝啬对学生的赞赏。因为一个微笑,一个温暖人心的眼神,一行留在学生作业本上赞赏的文字,都足以让一个学生激动很久,甚至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轨迹。

著名存在主意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也就是说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其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终极目的是“培养人”。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也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现如今,有的学校更是把对人文的关注落实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常规”中,以下是某个学校的教学常规中的几句话:

(1)“带着微笑进课堂”。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和个体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

(2)“做孩子的亲密朋友”。“做孩子的亲密朋友”与学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亲密无间的“共同生长体”。

(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沟通,师生交往才会充满温馨与人情,洋溢人文精神的芬芳。

(4)“走进学生的心灵”。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时回应孩子“心灵的呼唤”。从中看到了学校对人文的关注与呼唤。

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是最具魅力的,同样具备人文情怀的教师也一样魅力四射,而有魅力的教师是幸福的。因为他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人的一种享受。从杜威到苏霍姆林斯基,從陶行知到魏书生,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无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彩,他们都是有着人文情怀的教育家。在教学实践、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化到血液里,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呢?

一、 环境——人文精神滋养的土壤

儿童需要在一个安全的充满关爱的且激发思维的环境中学习。《家乡的节日可真多》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趣的家乡风情的第五单元第一个活动主题。课堂教学前,教师让学生上网查询节日的有关知识,在学生对节日习俗和文化有了一点了解后,教师设置了家乡的节日可真多的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各种各样的节日让学生更加亲近,更加团结,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生机勃勃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充分、深入地了解、探究家乡的节日文化和习俗,感受过节的快乐和节日风俗人情之美,激发他们对家乡节日的喜爱之情,进而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引导学生发现节日文化习俗中的低俗文化、封建迷信,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

再例如,《请排队,莫拥挤》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公共生活讲道德》的第二个主题《大家生活在一起》的第一课。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到公共秩序和人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再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遵守公共秩序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遵守公共秩序,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做一名守秩序、讲公德的文明学生。

小学四年级是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学生思维活跃,与社会的接触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但是,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还是不懂的,责任心还不够。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场景中学会守秩序、讲公德,明白拥挤可能产生的一些危害,从自身做起,增强社会责任心,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理念。开篇入课,从课堂的实际场景出发,让学生观察课堂不排队导致拥挤的场景,导入课题:选取教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和视频内容丰富教材,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校园内外有什么不文明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做?

二、 规则——人文精神形成的法宝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尽管人文素养的大部分是在自然、无意识的状态中形成,但仍然少不了刚性制度的规范。如果完全没有制度,就不会有保障。

如北师大版《品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第二个主题《不可丢掉的传家宝》的最后一个活动主题《从一粒米说起》。本单元第二个主题是“不可丢掉的传家宝”主要是教育学生节约。本课教材从联系学生的日常有关浪费行为的现象为切入口,预设将“一粒米=?”和“一滴水=?”与中国的大约拥有13.7亿人的这一国情相联系,通过数据推算探究活动,引发学生对“节俭”的思考。本活动旨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结合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等方式,反思与评价生活中的节约与浪费现象,促使学生加深认识以“小”见“大”“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的理解。最后阅读豆博士的话,鼓励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成节俭的好惯,并持之以恒,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节俭行动,共创文明和谐社会。通过对《“节俭日”里话节俭》《发生在我们家里的事》《算算家庭账》《说说需用钱》四个主题的学习,六年级的学生都知道“节俭”是每个时代都应提倡的美德,“节俭”是人人都应从小事、从自己做起。然而,随着社会进步了,生活富裕了,为什么还要讲节约?谁还会在乎这些?浪费粮食虽然不对,但我又没有浪费别人家的粮食?……这一个个问题仍盘旋于学生的脑海之中,他们的潜意识里可能会认为“我的浪费与他人无关”。可见,他们对勤俭节约只停留在于口头,却未付诸行动之中。因此,“从一粒米说起”,借此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粒米”“一滴水”……,与背后隐含着一个巨大的数字13.7亿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节约“一粒米”“一滴水”的意义,并能够主动出谋划策,让“节约”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并践行于生活中,懂得浪费行为与他人、与国家、与子孙后代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规则为学生的成功营造了一个家的氛围。有了这些规则,学生不再只顾自己,只关心自己的目标,而是凝聚成了一个紧密团结的集体。具有教育理想主义情怀的黛博拉·梅耶尔,将培养民主社会的明智公民视为公立学校的职责,她和同事从建校之初便坚持三大理念:一、 教师应该有自主权;二、 学生应该获得个性化关照;三、 学校里的所有人都必须相互尊重。在梅耶尔的学校学生和家长都感到,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学校虽小,但却是一个有强大吸引力,给人以价值感的社区《从0到1的爱》曾裕真教师谈到自己在经营班级时制定了“六大生活公约——师生相约的生命承诺”和“十全大补丸——生活教育的具体规范”。六大生活公约:第一,人生无常、把握当下,就是“惜时”;第二,缩小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惜缘”;第三,凡事用心,脚踏实地,就是“造福”;第四,知足感恩、善解人意,就是“智慧”;第五,肯定人性、自我管理,就是“自律”;第六,欣赏生命、活出意义,就是“承担”。对于刚性的制度,曾教师以肯定人性为出发点,用富有温度的语言来表述。“以戒为制度,以爱来管理”,这是曾教师经营班级的“十字秘诀”。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渗透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