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
2021-10-13于凤芹于凤杰
于凤芹 于凤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供血动脉内形成血栓,引起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导致神经功能障碍。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展,近年来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特点。阿替普酶是一种溶栓药物,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糖蛋白,属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药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有效溶解闭塞血管中的血栓使阻塞的大脑动脉再通,现已成为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方法[1,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会诱发脑内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发生变化,如NSE、TNF-α 及hs-CRP 等,其异常上升可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3,4]。丁苯酞是新一代治疗脑缺血的药物,它能够抑制自由基的生成,改善线粒体功能,能显著改善缺血区域脑组织的微循环,对缺血缺氧的神经元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5]。本研究选取2018 年1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住院的9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相关指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住院的9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 例)与观察组(48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2 例,年龄52~73 岁;观察组:男25 例、女23 例,年龄51~75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告知书,且本研究通过了聊城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6]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25 分;③发病时间<4.5 h;④年龄>18 岁;⑤患者或患者法定代理人知情同意并签字。
1.2.2 排除标准 ①本次卒中之前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1 分;②合并慢性肝病、肝肾功能不全、其他器官重大疾病者;③发病后出现吞咽困难者;④患有动静脉畸形、血管瘤及颅内肿瘤者;⑤颅内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⑥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系统性出血史、血小板减少或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病史;⑦血糖<2.7 mmol/L;⑧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100 mm Hg;⑨对本研究涉及药物(丁苯酞、阿替普酶等)有过敏现象。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处理并控制血压、血糖、调脂等治疗,两组均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注册证号S20110052,规格:50 mg),按体重0.9 mg/kg 计算总量后,用附带的稀释剂临时配制浓度为1 mg/ml,先于1 min 内静脉团注10%,随后将剩余的90%阿替普酶于60 min 内持续静脉泵入,最大剂量≤90 mg,只用1 次。观察组在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 与氯化钠0.9 g)100 ml,静脉滴注,2 次/d,每次在1 h 左右滴完,两次滴注时间间隔≥6 h,持续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2,7]:采用NIHSS 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估,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治愈:与治疗前相比较,患者NIHSS 评分降低幅度≥90%,症状改善,生活完全可以自理;显效:与治疗前相比较,患者NIHSS 评分降低幅度为46%~89%,生活能部分自理;有效:与治疗前相比较,患者NIHSS评分降低幅度为20%~45%,生活不能自理;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较,患者NIHSS 评分降低或升高<20%,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SE、hs-CRP、TNF-α 水平。③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愈10 例、显效15 例、有效7 例、无效10 例,总有效率为76.19%(32/42);观察组患者治愈16 例、显效18 例、有效10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为 91.67%(44/4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SE、hs-CRP、TNF-α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SE、hs-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SE、hs-CRP、TNF-α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NSE、hs-CRP、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SE、hs-CRP、TNF-α 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SE、hs-CRP、TNF-α 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1 例,牙龈出血2 例,皮肤瘀斑2 例,颅内出血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6/42);观察组发生腹部不适1 例,恶心呕吐2 例,牙龈出血2 例,皮肤瘀斑2 例,颅内出血0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8%(7/48)。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血管内形成血栓进而堵塞导致供血中断而发病,供血中断的大脑梗死区域的细胞发生缺血缺氧,出现细胞新陈代谢受阻,导致神经元细胞凋亡坏死[8]。快速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能够恢复部分神经元的活性,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阿替普酶是第三代新型溶栓药物,是重组组织型纤维溶解酶原激活剂之一,可以通过诱发纤维蛋白溶解级联反应,使纤溶酶原转化成为纤溶酶,进而溶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血栓的主要形成成分,且具有针对纤维蛋白的特异性和高度选择性,通过结合血栓中的不溶性纤维蛋白,促进血栓溶解,而且出血转化发生率低,安全性比较高[9]。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方法,具有显著疗效,目前推荐治疗时间窗是发病4.5 h 内[10],但是如何优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仍需要不断地探索、改进。
丁苯酞是国家级一类新药,其能够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自由基的生成作用,对缺血缺氧的神经元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阻断缺血性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缺血坏死的神经元释放大量NSE 到血液中,血液中NSE 含量升高,NSE 可较为准确的反映患者脑组织损伤的情况。TNF-α 及hs-CRP 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反应过程的重要成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可显著抑制缺血区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11]。曹国军等[12]研究提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可明显降低白介素-6(IL-6)、TNF-α、hs-CRP 等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有效保护患者神经功能。
对此,本研究通过给予患者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SE、hs-CRP、TNF-α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NSE(15.76±3.64)ng/ml、hs-CRP(6.35±2.87)mg/L、TNF-α(6.70±2.78)pg/ml 低于对照组 的(19.66±3.25)ng/ml、(10.38±2.40)mg/L、(13.02±3.55)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疗法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NSE、hs-CRP 及TNF-α 水平,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王翠芬[13]研究发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可开通阻塞血管建立新的侧支循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李娜等[3]研究发现,B 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5%(38/42),明显高于A 组的73.7%(2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的临床疗效更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阿替普酶可有效溶解脑血管内的血栓,进而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而改善脑内微环境,减轻脑内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损伤。在本研究联合丁苯酞治疗中其可能通过保护细胞的线粒体,重构微循环的作用而有效恢复血流,促进侧支循环开放,增加缺血半暗带和梗死区域血流灌注,继而进一步改善脑神经细胞的周围环境,使血清NSE、hs-CRP 及TNF-α 水平均明显下降,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二者联合使用具有协同增强作用,提高了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