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歌《编花篮》歌曲演唱特点分析
2021-10-13王韦妹谭春艳
王韦妹,谭春艳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1)
一、河南民歌《编花篮》概述
河南民歌是河南人民在自己长期居住的生活环境下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创造出来的民间歌曲。至今能够代表河南民歌的经典作品有《卖扁食》《慢对花灯调》《话到嘴边》等。河南民歌风格十分鲜明,种类也比较多,有一部分演变成戏曲,剩下的一部分就和劳动紧密结合,比如号子以及类似于《编花篮》的小调。《编花篮》最先是由钟庭润作词,郭复善谱曲。但是后来《编花篮》的歌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原本的歌词是“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有块棉花田,朵朵开得像牡丹……”后被改成我们所熟悉的“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满红牡丹,朵朵花儿开得艳……”。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是一首集体创作没有词曲作者的河南民歌,后来才由河南版权局确定了歌曲《编花篮》是属于郭复善和钟庭润的原创音乐作品。
二、河南民歌《编花篮》方言特点
河南方言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由于河南人口较多且流动性强,以及受政治、经济等影响,使得河南以外的很多地区也有大量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所以导致其语调有了鲜明的特点,在民歌《编花篮》中也广泛使用。
(一)河南方言接近于普通话的音调特点
自唐代以来,历朝文人墨客把天地之中“河南”一带的方言当作通行全国的语言,到了清朝以后,由于北京长期居于全国政治中心地位,所以官话逐渐完成了由河南话向“辽东汉音”(普通话前身)的转变。由此,河南话与现在的普通话音调很是接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带有河南方言特色的音乐作品能被全国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并且不会出现交流障碍的问题,显得格外亲切。
(二)河南话词汇简洁明快,多用语气词,呈现出儿化音的特点
河南民歌的发音是依据当地方言的特点发展起来的,河南方言主要的特点就是说话简洁、干练,不拖泥带水,但是意思都表达得清楚明白。大多数词语都连读成一个字音,回答对方话语时1-3 个字的较多,并且重音在后,带有拖音。此外,河南话中多用“哩”这一语气词以及儿化音。例如:
甲(普通话):你刚刚把东西都放到哪里去了?
乙(河南话):这哩!
甲(普通话):你吃完饭后记得去把碗筷给收拾了。
乙(河南话):中。
甲(普通话):你们俩在那里干嘛呢?
乙(河南话):玩儿哩!
这段对话简单地描绘了河南人生活中鲜明的语言特点。通过这段对话能够看出河南话与普通话差别不大,即使让一个外地人来看也能够看得明白。把它转化成语音相信大家也能够轻易听懂。
三、河南民歌《编花篮》艺术特征
《编花篮》这首作品在流传中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种是由钟庭润作词、郭复善作曲的原创小调歌曲作品,还有一种是被大家广为熟知的“河南民歌”版本。但两者只有歌词内容不太一致,曲调没有太大的区别,艺术特征在两个版本中也可完全呈现出来。《编花篮》被许多人广泛传唱,具有浓郁的河南韵味。
(一)《编花篮》的调性分析
该作品是一首由七声音阶构成的民族小调作品,调式五度音是旋律骨干音。作品多处运用了清角和变徵两个偏音,使其具有中原音乐色彩。以民歌《编花篮》为基础,采用变奏的表现手法,使主题可以多次呈现,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使得其旋律更加活泼、流畅,营造出了充满生机的景象。
(二)《编花篮》的乐曲结构分析
《编花篮》采用的是二段体的乐曲结构。歌曲前五个短句每乐句分为两小节,采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方法构成,后两个乐句分为三个小节,节奏紧凑,一气呵成。第六、七句加入了表达情感的衬词、衬句,因此,增加了乐句的长度,变为每乐句六小节,与前五乐句形成了对比。第七乐句结束句综合运用了前面几个乐句的衬词“哪哈依呀嗨”,使之具有浓郁的河南梆子的韵味,散发着中原泥土的清香。歌曲的强弱对比,以及节奏的多样化使得乐曲情感更加饱满、有张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编花篮》的风格及歌词特点
河南长期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造就了河南人民古朴厚道的民风和自然亲切的乡情,所以《编花篮》是用来歌颂劳动人民的。歌词描写一个少女自己种棉花、编花篮,棉花成熟了就自己采摘,摘了棉花以后送给北京毛主席。歌词“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采,采,采新棉,三朵两朵采一篮”,就描绘了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村姑娘心灵手巧,为了上南山摘棉花而巧手编花篮的情景。歌词“三朵两朵采一篮”表明了当时棉花大丰收,三两朵就能采一篮子。还有歌词“朵朵开得像牡丹”说明棉花特别白,像牡丹花一样绽放。不同版本的歌词中也使用了叠词的方式,如“朵朵花儿”“银个丹丹”,这些叠词使歌曲的旋律欢快活泼,更加能表达出作品的情感。《编花篮》这一作品的词与曲都流露出了当地人淳朴的真性情,也让这首歌流传开来。
四、河南民歌《编花篮》唱腔特点及情绪表达
河南民歌《编花篮》本身是具有豫剧风格的一首作品,在演唱的过程中需加上河南的方言才能更加贴合作品的整体性。河南民歌与豫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具有浓郁的河南味道,在演唱《编花篮》这首作品的时候,需要借鉴和运用豫剧旦角唱腔的演唱特点,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这首作品的风格和韵味。《编花篮》这首作品也带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也歌颂了人民的领袖毛主席,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一)河南方言中“滑腔”的运用
滑腔也可以称为滑音、滑调,有上滑腔和下滑腔之分,《编花篮》中就使用了较多的滑腔。如下面的例子,乐句“编,编,编花篮”中的“编”字和“摘,摘,摘牡丹”中的“摘”字就运用了上滑腔的唱法。还有歌词“朵朵花儿开得艳”中的“开”字,“姑娘见了好喜欢”中的“好”字,也运用了上滑腔的唱法。歌曲中的滑腔不仅增添了欢快活泼的色彩,也准确地表达了河南民歌的方言特色。
(二)河南豫剧“甩腔”在歌曲《编花篮》中的运用
甩腔又叫抛腔、拖腔,在我国的戏曲艺术中,甩腔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在京剧、豫剧、河北梆子、松阳高腔等不少的剧种中都提到过甩腔的使用。甩腔是指无词的音调,歌词中的某一个字上突然有一个上扬的声调,使其得到强调,增强了歌曲的韵味,也是戏曲艺术表现情感和丰富形象的重要手段。在歌曲《编花篮》中多次运用到这一唱法。如“银个丹丹诶银牡丹”和“五彩缤纷诶齐争艳”的两个“诶”字就运用了甩腔。这种演唱方式,不仅渲染了歌曲的气氛,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衬词的特点及运用
衬词是歌曲里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多为语气词、感叹词,大多没有特定的意思,主要用于补充歌曲的情绪、抒发歌曲的情感。它以特有的色彩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在声乐作品中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声乐作品中的衬词可以用来表达歌曲的情绪和增强舞台表演时的动作语气等。还有不同地域的习惯用语也称为衬词,如藏族的“呀啦索”,山西左权的“亲格亲格呆”,还有赫哲族的“阿朗赫赫尼纳”这些都是衬词。在河南民歌《编花篮》的歌词中“哎嗨哎嗨好喜欢”的“哎嗨”还有“五彩缤纷诶齐争艳”的“诶”都是衬词,它们表达了特定的情绪,充分地抒发了姑娘的喜爱之情。还有“齐争艳那个哪哈依呀嗨”中的“哪哈依呀嗨”也是衬词的表现手法。衬词的运用使歌曲的生活气息更为浓郁,也使河南地方风格色彩更为突出。
(四)河南民歌《编花篮》的情绪表达
《编花篮》是河南民歌的代表曲目之一,但它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广为流传的版本是描绘了一群农村姑娘巧手编织花篮而上山采摘美丽的牡丹花的场景,表达了姑娘采到鲜美娇艳的牡丹花时的喜悦之情。而钟庭润作词、郭复善作曲的《编花篮》主要是在歌颂农村姑娘种棉花、编花篮、采棉花的辛勤劳作的品质。采完棉花还有去北京送给毛主席的这一想法表达了姑娘对见到毛主席的渴望,希望把棉花送给毛主席的激动的情绪。也有姑娘看到自己种植的棉花大丰收,白白的棉花长得像牡丹的喜悦之情。歌曲借用“编花篮”“采棉花”这些动作来抒发情感,不仅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也体现了对未来的憧憬。
该作品是河南民歌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它是具有河南方言特征和地域风格特点的一首作品。经过我对《编花篮》这首作品的学习,我认识到了这首歌曲所要表现的事物以及所要抒发的情感,让我了解到了自己民族的歌曲和语言文化。通过这首作品,我也知道了要学习一首新的作品,首先要从它的创作背景入手,其次是要了解其方言特征和地域风格特点,再次是要思考,分析这首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最后才能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更加准确地为听众呈现出来。
注释:
①中:答应、愿意、可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