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在新闻调查中的使用策略
2021-10-12王受松
摘要:新闻要确保客观、权威,就要经历一番详细、深入的调查。身为新闻调查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还要具备极强的业务能力。孔子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角色扮演,就是新闻调查里的“器”。本文探讨新闻调查的适用情境、不同情境的使用策略、不同使用情境面临的风险,以及调查人员规避各种风险,打造高质量、经得起检验和推敲的新闻调查的策略,供行业参考。
关键词:新闻调查;角色扮演;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206-03
新闻调查的目的是揭露真相。而真相往往披着伪装的外衣,只有通过专业的调查人员,借助专业的调查手段,才更容易接近事实,揭开真相。
新闻调查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角色扮演的应用最为常见。本文分析角色扮演在新闻调查中起到的作用,探究角色扮演的使用情境和使用策略,以及角色扮演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防范策略,供同仁参考借鉴。
一、角色扮演在新闻调查中的作用
(一)开展新闻调查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走向娱乐、走向财经、走向调查。至今,这三大趋势仍是电视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探究的新闻调查,主要指电视媒体开展的新闻调查。
为什么要开展新闻调查?一是因为电视这一单一的“传声筒”“显示器”,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真相的追求。而新闻调查,则能够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知情权的需求,包括我们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生存环境有何危险等。大众对知情权的渴望越强烈,新闻调查就越受全社会的重视。比如,时有发生的私宰肉事件,公众急切地想要通过新闻调查弄明白什么是私宰肉、私宰肉有什么危害、私宰肉到底是不是死猪肉、有没有经过检验检疫、有没有注水等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对新闻调查的重视,实际上是维护自身知情权的体现。二是因为新闻调查能进一步丰富新闻内涵,提高新闻质量。借力专业的新闻调查机构,安排专业的新闻调查人员,采用专业的新闻调查手段进行详细、深入的新闻调查,更容易揭开事物背后的真相或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比如,由于很多地区建筑用砂价格上涨,在暴利的诱惑下,非法采砂屡禁不止,甚至除明目张胆地进行非法偷挖偷采外,还出现了很多更为隐蔽的非法采砂形式,如以河道清淤或清理河道垃圾等名义开展非法采砂。这一事件需要开展新闻调查工作,来揭开深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而帮助这些真相浮出水面,不仅回应了公众的疑惑,也为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法工作提供了意见和参考,从而从制度层面预防此类问题再度发生。
(二)何为角色扮演
“角色”,最初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家格奥尔·齐美尔的《论表演哲学》一文。20世纪30年代以前,角色一直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指演员在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而后,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实际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实社会的缩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和人类学家林顿较早把“角色”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因此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角色扮演(Role-playing)也称扮装游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本文探讨的角色扮演,是指在新闻调查过程中,专业、资深的新闻调查人员为贴近和获取新闻事实,通过扮演某个角色,进入到某个特定的情景或环境中,最终完成某一特定的、既定的目标和任务[1]。
新闻调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是因为受某些因素限制,调查人员只能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目的,扮演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角色来获取新闻事实。这些新闻事实或真相,通常涉及多方利益,采用多种手段隐藏。也正因如此,绝大部分新闻调查必须“暗着来”。“暗着来”的意思是要隐藏新闻调查的几大关键要素——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方式、调查的目的。做好“暗着来”的一系列工作,新闻调查才能取得理想成效。
(三)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不夸张地说,角色扮演几乎贯穿了所有的新闻调查。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调查都是暗访,都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而是在新闻调查的某个场景、某个阶段或某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上往往会用到角色扮演。比如,笔者曾参与广东省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扶贫“双到”工作中的“回头看”工作。扶贫工作调查对象包含三方面:受到帮扶的群众、具体开展帮扶工作的单位、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为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扶贫成效,新闻调查人员必须跟这三类人群一一接触。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新闻调查人员需要用到角色扮演,既要跟群众讲真话,交代个人身份和调查目的,又要通过角色扮演,向相关部门反映群众呼声。可以说,角色扮演是推进新闻调查的重要方式。
那么,有没有不用角色扮演就能完成的新闻调查呢?答案是几乎没有。以一则普通的高空抛物致人死伤的事件为例,为获取更多信息,新闻调查人员面对小区群众时,要扮演成热心群众;面对派出所办案人员时,又要扮演成小区群众。可以说,角色扮演贯穿了新闻调查的全过程,没有“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新闻调查,几乎所有的新闻调查都会在有意无意中使用角色扮演,这也进一步凸显出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二、角色扮演的使用情境和使用策略
角色扮演的使用情境大致可分五种:
第一种是出于打消对方顾虑的目的,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进行新闻调查。这种情境比较常见,多因被采访者不愿意向某些特定人群透露真实情况或表达真实想法。比如,笔者此前参与的“老虎机泛滥”暗访调查,当老虎机玩家、摆放老虎机的小卖部店主、附近的居民都不太愿意跟記者说真话或心里话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角色扮演。记者可以扮演成普通市民、打工仔、学生家长等,通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意图,获取真实、详尽的信息。再比如,房地产市场火爆程度调查,新闻调查人员往往和同事以朋友或夫妻的关系、以买房为名义前往售楼部询问房价,并借机拍摄记录售楼部的买卖情况。如果以新闻调查人员的身份直接前去售楼部,通常售楼部要么不接受采访,要么说的都是对开发商有利的话,并不能做到完全客观、公正。
第二种是为了接近事件现场,进行角色扮演。比如,笔者参与的“广州番禺私人会所藏身郊外农庄”这一新闻调查。据知情群众透露,这个私人会所性质的农庄,实则是番禺区土地开发中心用以内部接待的场所。为了进入农庄验证知情群众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搞清楚农庄到底是谁所开,为谁所用等问题,暗访组查阅相关资料后,声称自己是番禺区国土局某位局长的朋友,通过角色扮演顺利潜入农庄内部。进入农庄后便发现,农庄里有个包厢人声鼎沸,觥筹交错。如何进入包厢展开深入调查?成为摆在调查组面前的新的难题。就在那一刻,调查组想到了“故技重演”——角色扮演。于是,笔者和另一位同事一同端上酒壶和酒杯,故作自然地推门走进了包厢,并自称是某领导的朋友,正好在隔壁包厢吃饭,过来敬酒。短短一杯酒的功夫,就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用暗访设备记录下了包厢所有人员的信息。在调查人员的相互配合下,通过角色扮演,最终顺利完成了调查任务。
第三种使用情境是为了确保调查人员的人身安全。这一情境采用角色扮演的频率非常高,如涉及黄赌毒的新闻调查。笔者曾经参与过一起有关农村赌博泛滥的新闻调查。为了在农村地区展开调查,且不过于引人注目,笔者当时与当地村民提前商定好自己在村里活动的角色,如假扮成到村里来探亲的某位村民的远方亲戚等,从而帮助完成调查。再比如,当获取到一些夜总会、KTV里有人买卖、吸食毒品的新闻线索时,想要光明正大地调查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通常会根据知情群众提供的线索,扮演消费者去到指定的夜总会、KTV,购买毒品后拍摄取证,再以群众身份报警。可以说,在这一情境中,角色扮演是确保调查人员人身安全的极佳调查方式。
第四种使用情境是为了响应政策、纪律的要求。笔者所在的科组,负责为广东省相关部门提供内参,按照部门的相关纪律要求,笔者和其他组员外出采访时,不允许对外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在大部分新闻调查的场合,笔者都以其他身份开展工作。除上述使用情境外,新闻调查人员还会根据个人风格、所在单位的具体要求、爆料人的请求以及其他突发状况等选择性地进行角色扮演。
第五种使用情境为其他情况。通常是调查人员基于一些特殊的考虑,或基于不同调查人员的不同调查风格而随机采取的。比如,在采访某部门时,为防止熟人说情,调查人员故意将自己的身份说成摄像或者随同的司机。
无论在何种使用情境下,调查人员都应事前多做功课,全面把握和了解需调查的内容、被调查的对象,才能做到胸有成竹,遇事不乱;应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做到不论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情况,接触什么人群,都能从容淡定,理性应对。
三、角色扮演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防范策略
作为新闻调查的重要方式,角色扮演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人身安全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等。
(一)人身安全风险
在角色扮演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人身安全风险。对此,调查人员要提前预判,并针对危险做好详细预案。此前,某县有爆料人反映,当地县城的猪肉开出高价,而县城周边的猪肉价格却很便宜。并且,进入县城的各个道路路口都有人看守,这些看守人员一旦发现有群众从外面买便宜猪肉进县城,就会将猪肉扔到地上对其进行恐吓、威胁。接到这个选题时,笔者预判这些看守人员可能涉黑涉恶,因此刚到当地笔者就前往了驻扎在当地的部队,并和部队约定一旦笔者采访调查时遭遇危险,部队就第一时间前往支援。沟通约定后,笔者才壮着胆子扮成群众正式开始了新闻调查。
(二)政治风险
又以广东省有关部门组织的首轮扶贫“双到”工作中的“回头看”工作为例。当时,笔者在韶关地区开展暗访,遇有关部门检查工作证件时,出于纪律要求,笔者找理由搪塞了过去。但暗访对象是政府部门,用假身份实为不妥,在角色扮演使用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政治风险。该如何规避?首先,调查人员必须内心无私,凡事出于公心,决不能公报私仇;其次,出现问题要主动向单位领导报告和报备,凡事不能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最后,暗访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又要谦逊低调,不能盛气凌人、咄咄逼人。
(三)法律风险
通常,被调查和监督的对象都是公职人员、商人等,这些人大部分懂法律、懂维权。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被调查、被曝光,就会进行“反扑”。笔者的同事曾接到群众针对某地一名村干部的举报,举报该村干部侵占集体资产数量多达数百万元。调查出街后,该村干部就聘请了一位律师起诉笔者同事,缘由是认为调查组夸大了侵占的数额。这场官司以及由此带来的麻烦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这位同事甚至整个单位都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因此,针对这类对象的调查和监督,调查人员必须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具备超强的专业素养。调查人员具备超强的专业素养,能够一定程度地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可靠性。超强的专业素养,简单地说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对调查内容和现场情况不能抱着差不多的心态和侥幸心理。比如,调查违章修建时,调查人员必须走访与此相关的所有职能部门和当事人员,做到不疏漏、不偏颇,让被调查对象心悦诚服。
第二,秉公行事,切忌私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调查属于高危工作。正因如此,新闻调查人员绝不能有私心,凡事应秉公行事。就现阶段看,部分新闻媒体从业者假公济私、公报私仇,甚至搞有偿新闻。这些行为不仅是职业禁忌,更涉法律禁区。“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身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时刻把法律、纪律牢记于心,并将之践行于新闻调查的全部環节。
第三,多方求证,多方比对。新闻调查要多方求证、比对,不能只听信片面之词。比如,有关贪污腐败的案件,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不仅要接收举报人反映的信息和证据,还要尽可能地听取其他相关人员的说法。只有尽量听取不同人的声音,证词才能相互印证,调查结果才更真实、可靠。比如,笔者所在的调查组此前接到举报,举报广东省某地一名村支书非法侵占耕地盖豪华别墅一事。举报材料将哪个村、哪块地、别墅占地面积写得清清楚楚,甚至还附上了照片和其他村民的签名手印。调查组走访别墅现场,以及充分了解举报群众的背景后,仍然决定约见这名被举报的村支书,一方面给他一个解释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印证举报群众的话到底是真是假。最终,调查组以上级部门接到群众投诉,需进一步了解情况为名,当面询问了这名村支书。结果,这名村支书不仅否认自己的房子是豪华别墅,还向调查组提供了相关材料,证明自己并未侵占耕地。可见,多方求证,多方比对在新闻调查中相当重要。
第四,适时接触被调查对象。在新闻调查过程中,新闻调查人员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直接接触被调查对象,把群众反映或投诉的问题直接抛给被调查对象,并要求对方作出回应。被调查对象可能是群众、干部,甚至是一些特殊人员。但无论被调查对象是谁,新闻调查人员都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只是需要根据不同人员的具体情况研究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案,以更顺利地与被调查对象接触。唯有如此,才能更安全地开展新闻调查工作。
四、综述
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舆论监督”的概念,强调“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围绕舆论监督作重要论述,如“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传播格局的演变,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作为新闻舆论监督最主要的实现方式,新闻调查工作没有捷径可走,要求新闻调查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具体选题具体分析,采取最适宜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和剖析,从而揭露新闻现象背后的真相。
五、结语
新闻调查能够丰富新闻内涵,提高新闻质量。优秀的新闻调查人员善于利用工具、善于总结分析、善于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新闻调查人员既要掌握各种使用情境的策略和技巧,也要确保个人的人身安全,学会规避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斌.角色理论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科技传播,2018(22):76-77.
[2] 胡适.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胡适谈治学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6-17.
作者简介:王受松(1984—),男,安徽和县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