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累加理论视域下校园安全舆情治理研究

2021-10-12牛童姜书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5期

牛童 姜书婷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校园安全事件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本文选取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学生坠亡事件作为校园安全舆情事件的代表,基于价值累加理论分析事件中出现的舆情治理困境,从公安部门、校方、媒体和民众四种主体的视角出发,提出校园安全舆情治理的策略建议。公安部门要改善舆情回应方式,校方要重视培养教育团队的新闻宣传和舆情处理能力,媒体要通过主动设置议程构建理性话语空间,受众要提升法律意识并提高舆情研判能力。

关键词:价值累加理论;校园安全舆情;舆情治理;舆情回应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182-03

一、引言

校园安全是指以师生身心需要为着眼点,从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保障学校师生的一切工作生活和学习生活免受任何危险和伤害,并使师生身心获得健康、舒适、高效的一种状态[1]。全国范围内学校数量快速增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迅猛,随之而来的是校园安全舆情事件的频发,校园安全议题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新媒体的高速变革,正不断重塑着网络舆论格局,以微信、微博和抖音等平台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战场。网络媒体和个人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聚合为规模庞大的网络群体,营造出巨大的网络舆论压力,催化和加剧校园安全问题。为确保网络舆论场和社会的稳定,主流媒体、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结合社交媒体平台舆情演化规律,改善舆论引导、舆情回应方式和舆情应对手段等方面的现有模式。

二、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学生坠亡事件回顾

2021年5月9日18时40左右,学校工作人员发现有学生坠楼,随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到电话后立即派出救护车在19时06分抵达现场,后经现场诊断,该同学已无生命体征。事件发生后,警方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封闭勘察,在校方人员的协助下,确认坠楼学生为小林同学。

在次日上午6时35分,小林同学的妈妈在微博上发布消息,表达自己意外丧子的悲痛,并寻求网友帮助。一时间各大社交平台纷纷转发,民间声音迅速聚集成为一场舆论浪潮,“成都四十九中学生坠楼”在微博热搜榜上持续了近9个小时。而在此时,由于校方官方回应的格式化和相关责任人员的失声,网络中处处充斥着强烈的悲情与对真相的渴求,谣言乘虚而入,跑到了真相的前面。

舆论发酵一天后,警方在微博平台发布关于事件调查结果的通报,5月11日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通报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学生坠亡事件调查情况:认定系高坠死亡,排除刑事案件,家属对调查结论无异议。此则通告缺少事件的关键细节呈现和对现场监控录像缺失的解释,无法得到受众的认同,网络上仍有大量关于警方和校方隐瞒真相的谣言。

正当警方回应无法安抚民众情绪时,新华社在5月13日凌晨发布“还原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的长篇报道,文章直面受众最关注的几个问题,详细解释了现场勘探的细节,包括踩踏痕迹、现场指纹、尸检情况,还客观还原了现场的监控录像的内容。新华社的报道恰当地补充了官方通报中的缺失内容,有效地进行了舆论引导,防止谣言和质疑声进一步扩散。至此,网络中关于案件的讨论逐渐消散。

三、基于价值累加理论的校园安全事件舆情治理困境分析

结构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斯梅尔塞受到经济学的启发,认识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最终结果都有不同的贡献,都是必需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失败都会导致生产过程的终止,因此,每一个阶段都在最终产品上增加了价值。斯梅尔赛将这种价值累加的观念引入,提出产生集体行为或社会运动必须依次出现的6个要素:结构的有利条件、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的产生和扩散、突发因素、参与者行动的动员以及最后社会控制的实现。他的价值累加理论假定,只有當6个特定要素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或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2]。

(一)结构的有利条件:网络平台的高自由度

“结构的有利条件”是指集体行为在特定条件下成为可能的背景性因素。社会系统为集体行动的发生提供某种障碍或机遇,阻碍或促进集体行为的发生。网络平台为受众提供更多内容的选择权和更自由的传播自主权。在社交媒体上,作为受众的个人自建用户可以随时发布内容消息,受众间可以通过评论、私信等形式进行沟通互动,拥有共同爱好或是对某议题持相同意见的人可以组建社群进行深度交流。社交媒体凭借自身高用户活跃度和高媒介影响力,助推舆情事件的发酵,使更多受众获知舆情事件,参与舆情讨论。

高自由度的网络空间具有两面性,既能扩大民众自由表达的渠道,也会放大某些负面内容,危害和谐稳定的网络空间。现阶段,对于网络舆论空间的治理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诸多风险性问题存在。

(二)社会结构性紧张:民众立场与校方立场的对立

“社会结构性紧张”是指社会成员看待社会结构性问题的认知不和谐心理所引发的抵触心理。社会认同感与共同价值取向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和最为有利的力量。只有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价值取向上达到高度统一,他们才能自觉形成保持现有社会身份、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在动力[3]。

校园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对校园安全的保障。公众对提升校园安全的需求日益提升,但近几年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给公众带来心理落差。公众对教育部门的信任度随之降低,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容忍度下降,促使公众在校园安全事件中成为与校方群体对立的一方。而诸如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学生坠亡事件这类涉及学生生命安全的事件,会极大地激发受众负面情绪。

(三)一般化信念:受众记忆叠加下的刻板成见

“一般化信念”是指集体所信奉的普遍观念。受众对校园安全事件存在固有偏见,一方面来自在现实校园环境中成长的经历,对老师管教的先天性抵触心理及令自己不悦的回忆;另一方面,在网络“拟态环境”中,媒体为吸引受众注意力,倾向于选择带有刺激性的内容议题进行报道,通过标签化的新闻框架加深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理解。受众在长期接触媒体校园安全事件的报道内容后,会强化自身固有成见,助长内心对于校园安全事件的非理性情绪,造成对校园安全问题的焦虑心理。

受众在看待某校园安全事件的报道时,长期的媒介接触行为会引发受众对于过往类似事件的回忆,形成印象化、固定化的先见性态度。在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学生坠亡事件舆情发展初期,受众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校园安全事件是校方和老师的责任,不利于受众对当前某事件形成理性的思考模式。

(四)触发性事件:相关部门信息公开内容的缺失

“触发性事件”是指集体行为发生的导火索。在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学生坠亡事件中,官方回应形式的失范是引发舆论一边倒现象的导火索。警方在微博中发布的调查结果内容过于“格式化”,未能及时公布事件调查结果的关键信息,难以得到受众群体的广泛认可,从而引发受众群体的非理性行为,多数受众仍质疑警方调查结果,无视官方通告,偏信有关于“校方和警方隐瞒小林同学自杀原因”的谣言,将事件主要责任指向学校老师。

在舆情治理中,舆情“触发性事件”往往表现为相关部门舆情回应内容未能符合受众关注焦点或是媒体报道中与受众态度和观点所对立的内容。它们会加剧受众质疑性的心理,强化受众群体心中固有的一般化信念,在“沉默的螺旋”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受众倾向于通过指责性或质疑性言论予以回应。

(五)参与者的动员:受众非理性的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他注意到“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4]

在舆情事件发生初期,受调查进程的制约,真相无法立刻查明,网络舆论场中会出现各种观点的舆论,各方言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碰撞后,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下形成统一性的意见。群体极化现象有时会倒逼相关部门加强对事件的重视程度,加快事件结果的调查,但更多的时候会对官方和权威媒体的舆论引导产生消极影响,受众非理性的意见表达、急于求证的心理会导致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四、校园安全舆情事件的引导与处理

(一)相关部门方面:改善舆情回应方式

在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学生坠亡事件中,引起网友不满的关键点在于教育部门和校方的通告中对于事件调查结果的描述看似是给案件盖棺定论了,但是冷冰冰的话术、缺失的关键细节、对网络谣言的躲避,无法熄灭网友们的“怒火”。无法还原真相及其细节,谣言依然无法破解,呼吁真相的舆论热度依然高涨不散。网友确实看到了真相的模样,相关部门确实做出了行动上的努力,但是在地方部门难以通过话语性回应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时,应该去思考如何将案件调查结果通过更易受众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未来的校园安全舆情治理中,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基于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研判,及时有效地发布权威信息,借鉴舆情回应成功案例的经验,在避免无关痛痒的话语性回应行为基础上,抓住受众对事件的关注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同时,借助权威媒体和信源,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发布的准确度和透明度。我们还需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主题,鼓励公众理性参与公共事件的对话,态度诚恳地与公众、媒体积极沟通,以争取解决公共事件的良性舆论空间[5]。

(二)学校方面:重视培养教育团队的新闻宣传和舆情处理能力

本研究发现,部分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并未对新闻宣传和舆情处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具备应对新闻媒体采访经验的人员,校方处理危机公关事件不成熟,舆情回应方式生硬。在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学生坠亡事件中,校方虽然在事发12小时内通過微博账户发布了事件回应通告,但仅仅通过“学校对该同学的不幸离世深表痛心,已成立工作组,全面配合调查工作,并全力做好善后事宜”这种格式化语句来表态,显然无法真正地安抚受害方家长的悲痛心情,无法得到民众普遍的情感认同。随着事件调查的展开,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网络上散布着有关“学校老师长期对小林同学进行心理施压”“学校故意隐瞒真相”等谣言,校方官方微博账号或相关责任人并未采取任何有效行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言语回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谣言的扩散势头,同时对涉事学生班主任和学生家长施加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在谣言的刺激下,舆论场中指责校方失职,将命案责任归于老师的言论迅速增加,这时校方已错过最佳时机,再配合媒体进行发声为时已晚。

因此,校方非常有必要针对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等不同群体进行分层分类培训。譬如,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和教师培训体系中加入新闻宣传和舆情处置模块,并将其常态化、专业化、系统化,通过理论、案例和实训,努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媒介素养,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支“能把握准确导向、能遵循传播规律、能运用媒体语言”的教育评论员队伍[6]。

(三)媒体方面:主动设置议程,推动构建理性话语空间

在本次事件调查结果公布后,由于通告内容存在缺少细节、言语格式等问题,网络舆论场中仍存在一定数量的谣言和不满案件调查结果的言论。新华社在5月13日凌晨发布“还原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的长篇报道,文章直面受众最关注的几个问题,详细解释了现场勘探的细节,包括踩踏痕迹、现场指纹、尸检情况,还客观还原了现场的监控录像的内容。新华社的报道恰当地补充了官方通过中的缺失内容,有效地进行了舆论引导,防止谣言和质疑声进一步扩散。

媒体包含对受众的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通过议程设置改变人们的认知效果进而产生影响,但最重要的是,只有真实迅速且包含人文关怀的报道才能突破受众的对抗性解码。也就是说要在不同情况下,其回应和信息发布要符合不同受众的阅读偏好,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传播和引导。主流媒体必须发挥舆论监督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利用自身公信力破除谣言,还原真相。舆论监督必定要有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主流媒体所拥有的公信力是破除谣言,还原真相的最佳优势[7]。

(四)网民方面:提升法律意识,增强舆情研判能力

在坠楼事件调查结果公布后,民众或许会存在疑惑,为什么有详尽的证据却不及时通报?其实,大部分网民对法律知识都不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有关案件中未成年人的姓名、影像、住所、就读学校以及其他可能识别出其身份的信息,但查找失踪、被拐卖未成年人等情形除外。所以公安机关出于保护当事人隐私和高考生心理目的,在发布调查结果后,没有选择公开视频监控和关键性细节信息。

随着网民媒介素养的普遍提升,网民能够做到对网络谣言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但在校园安全事件的警方执法程序和相关法律条例的认知上存在空白,导致民众不可避免地对警方产生误解。公安部门与媒体一样,在对事件相关信息进行传播时,需要遵守职业准则,遵从话语框架。民众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通过关注媒体报道或是其他途径了解更多关于校园安全领域的知识,增强对同类舆情事件的研判能力。

五、结语

网络舆情空间的日益开放使得舆情参与主体结构更加复杂、舆情事件种类愈加多样、舆论表达形式更加多元,新的变化对校园安全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园安全事件舆情影响力不断扩大,某议题会在短时间内成为万千受众所关注的焦点,而舆情动态也会受网络舆论场中的众声喧哗而异化或激变。价值累加理论为研究舆情事件中的群体性意见生成、归因和演化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模型,帮助研究者在结合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媒介生态和区域发展结构的基础上,从受众群体和事件发展状态角度出发分析舆论运动的内生动力。改进校园安全舆情治理的现状,不仅需要研究舆情治理的理念和具体机制,还要寄希望于参与舆情事件的不同主体进行有益的反思,通过自身舆情参与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实现更好的舆情治理。

参考文献:

[1] 段淑芬.健全中小学校园安全机制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2] 史颖.教育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和引导机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

[3] 刘勇.利益差异效能累加:群体冲突的触发根源——以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为诠释框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150-155.

[4] 郭光华.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6):110-113.

[5] 刘焕.公共事件中政府回应对公众认知偏差的影响[J].情报杂志,2020,39(01):107-114.

[6] 洪卫林,刘潇潇.当下教育舆情的特点分析和对策建议[J].青年记者,2017(36):37-39.

[7] 夏日之阳. 49中:这就是真相的力量[EB/OL].夏日之阳考研,https://mp.weixin.qq.com/s/IdADR7h3dwFWEin-AqlH5A,2021-05-13.

作者简介:牛童(1996—),男,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舆情分析与危机公关。

姜书婷(1996—),女,辽寧大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舆情分析与危机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