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NKI的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文献分析

2021-10-12龙娅丽林海妹李艾曾莉娟

传播与版权 2021年9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

龙娅丽 林海妹 李艾 曾莉娟

[摘要]本文总结2010—2020年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培养方面的文献研究特点,旨在获得编辑成长相关的优秀经验,为科技期刊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的成长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上设定相关特定的检索条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手动选择,确保所选择的文献与科技期刊编辑培养相关,并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CiteSpace可视化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出版行业越来越关注编辑的工作满意度和编辑培养体制建设,编辑培养向全能型编辑、复合型编辑发展,并且越来越要求编輯具有“三大精神”—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编辑的培养一方面依赖于编辑体制,另一方面需要其自身积极学习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培养;全能型编辑;复合型编辑;“三大精神”

编辑是出版活动的中心环节,不仅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同时还决定了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1]。因此,编辑人才的培养对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科技期刊发挥着及时向社会展示和传播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的重要作用。科技期刊的质量一方面由稿件质量决定,另一方面由编辑决定,编辑的知识储备、编辑素养、编辑力等各方面因素决定了科技期刊的质量。业界已有共识,编辑人才是强刊关键[2-5]。

2010—2020年,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处于媒体融合的改革浪潮中,这一时期的期刊转型趋势带动编辑主动或被动转变,各编辑部也积极吸纳年轻的专业人才进驻编辑大军。但是如何积极引导青年编辑成长,帮助青年编辑找准定位,提升其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进而留下优秀的编辑人才一直是出版行业困扰的问题。青年编辑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网络应用能力,可塑性强,且易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但由于其从业年限较短,编辑出版专业知识不足,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在工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这就需要编辑部对其细心引导,积极指导和培养[6]。

鉴于许多青年编辑无法找准自身定位,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也不清楚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2010—2020年已经公开发表的关于编辑培养、编辑成长的研究论文,对近10年编辑培养的方向、路径、制度等进行综述,旨在帮助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快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

一、研究方法

笔者进入中国知网(CNKI),选择高级检索,设定检索条件:篇名=编辑人才or青年编辑or学术编辑;检索范围:学术期刊;来源:北大核心论文;时间限制:时间=2010-01-01—2020-12-31。笔者对检索到的302篇论文进行手动筛选,确保所选文献和编辑培养与成长相关,对选取的文献进行不同格式下载,最后进行CiteSpace可视化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概况

笔者对2010—2020年编辑培养方面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到,2010—2020年编辑培养与成长相关的研究论文呈现双“M”趋势。其中该方向论文发表最多的年份为2019年(34篇),其次是2017年(30篇)。从趋势线(图1中虚线)可以看出,2010—2020年编辑培养与成长相关的研究论文呈现上升趋势,虽然2020年该方向的研究论文数量出现急剧下降,但根据趋势线可预测未来该方向的研究论文数量还会增加。

由图2基金论文分布图可以看出,该方面的研究论文受基金资助的比例为24.05%(63篇),相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方面的基金占比研究论文来说占比不低。这说明研究编辑成长的项目在科技期刊的项目中占比不低,进一步说明出版行业对编辑人才成长的关注度较高。

(二)关键词分析

笔者对下载的文献进行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关键词主要以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青年编辑、人才培养、学术编辑为主。围绕科技期刊的关键词有数字出版、医学期刊、学术期刊、版权问题、文化精品等;围绕编辑人才的关键词有复合型人才、媒体融合时代等;围绕青年编辑的关键词有工作满意度、学术学者型编辑、学术能力等;围绕人才培养的关键词有人才流失、出版单位等;围绕学术编辑的关键词有复合型编辑、编辑素养和培养模式。

(三)高影响力作者和机构分析

本研究以Bornmann等人提出的PR6分值作为作者影响力评价指标。Bornmann提出某作者的PR6总分为该作者所有论文PR6分值之和。论文PR6分值主要根据其被引次数(降序排列)在相同年度论文中的百分位数排序确定,被引次数排序在top(0,1%]、top(1%,5%]、top(5%,10%]、top(10%,25%]、top(25%,50%]、top(50%,100%]者分别赋值6、5、4、3、2、1分。本文在此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微小调整,使其更适用于本研究情境。本文调整的内容主要是将“该作者所有论文”改为“该作者在编辑培养方面发表的所有论文”,将“在相同年度论文中的百分位数”改为“在相同领域论文中的百分位数”。调整后的PR6分值评价作者在该领域的影响力有以下优势:第一,同时兼顾论文产出量和被引次数,如果论文数量较少或被引次数较少,PR6总分不会高;第二,只针对某一个领域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于该领域更具代表性[7]。

根据以上评价方法,本研究得出论文PR6分值在(0,25]、(25,37.5]、(37.5,45]、(45,47.5]、(47.5,49.5]、(49.5,50]分别赋值1、2、3、4、5、6分,由此算法得出编辑培养研究方面的高影响力作者。PR6分值大于等于3的作者仅有4位,分别是北京科技大学期刊中心申轶男、《中国岩溶》编辑部吴华英、重庆大学期刊社王维朗、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徐志武。

编辑培养研究的发文机构主要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其次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如图4所示。与自然科学领域相比,编辑培养研究领域的外部作者合作较少,且多集中在各自单位的内部编辑部。

(四)高被引文献分析

笔者在设定的检索条件下对所查文献被引次数进行分析,有助于快速查找该领域较有影响力的论文,对这些文献深入挖掘分析,能更进一步明确编辑成长之路应注意的问题和可提升其自身能力的路径方法。筛选结果如表1所示,被引次数超过25的论文有15篇,这些论文的总被引数达490次,总下载数高达6730次。通过图5可以看出,这些高被引文献的关键词主要围绕科技期刊人才培养展开,有人才梯队建设、人才激励和培养机制,其他关键词有学术会议、学者型编辑、业务能力、掌握学术动态、职业素养、自我修炼、自我培养等。从聚类出的关键词可以看出,青年编辑的成长一方面有赖于外在的大环境—编辑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有赖于自身积极主动学习与探索。

在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论新时期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中,作者提出青年编辑除了要掌握编辑知识外,对信息学、传播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所编期刊的相关知识也要了解并掌握,成为博览群书的复合型编辑人才[6]。编辑的培养应该从编辑业务方面、思想心理方面、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着手,并且编辑部要营造良好的学习与工作氛围。另外,不少观点认为青年编辑要及时掌握学术动态,这是提高青年编辑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8-10]。这些高被引文献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青年编辑要以学习和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为主,以参加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学术(编辑业务)沙龙为手段,立志成长为全能型人才。这些观点都共同强调优秀编辑是强刊关键。

三、对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0—2020年是媒体化、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快速发展的10年,这10年科技期刊的出版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多数科技期刊基本实现数字化发展及融媒化发展。编辑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因素,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但目前青年编辑存在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对编辑出版学理论理解不透彻,工作上容易懈怠等问题。因此,出版行业研究青年编辑人才培养机制,为青年编辑人才的成长创造广阔的空间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2010—2020年编辑培养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归纳总结近年来有关青年编辑培养的优秀经验,从而为广大青年编辑人才提供更快速和高效的提升思路。经过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各编辑部高度重视青年编辑的培养,想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养才”和“留才”,并且越来越重视编辑的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等问题。近年来,出版社更注重培养编辑的学术能力,重点培养学术学者型编辑、复合型编辑,其要求编辑具有“三大精神”—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11]。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青年编辑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第一,青年编辑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出版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通过国家初级和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以求对编辑出版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第二,除了专业知识外,青年编辑还要对各方面知识广为涉猎,尤其是以信息学、传播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方面的知识为主。在刘德生提出的“五能人才”观点中,其认为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精通编辑出版业务,还要对所负责的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学科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等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很好地与学科专家在专业上进行沟通,成为学科领域的专家、编委、审稿人、作者信任的“大编辑”[12]。这就要求编辑要多参加学科内的学术会议,这是获取、分析、整合各类学术信息的过程。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青年编辑的学习能力,还能使其快速获取前沿信息,培养敏锐的思维能力和洞察力,为提升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等重要编辑工作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建议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多参与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项目,这样便于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学科技术前沿,也便于自身与领域内专家的深度、有效沟通,还能获得研究团队的一手资料,为所在期刊吸引高质量作者。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中级)[M].上海:商务印书馆,2020.

[2]孙菊.编辑人才是强刊的关键—以《应用生态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4(06):605-607.

[3]吴尚之.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编辑人才[J].中国编辑,2016(01):4-5.

[4]李世秋,蔡斐,张广萌.新形势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注重培养的若干能力[J].编辑学报,2016(06):597-598.

[5]罗新星.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编辑学报,2010(06):545-546.

[6]申轶男,曹兵,佟建国.论新时期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J].编辑学报,2014(01):79-82.

[7]刘雪立,郭佳,申蓝.《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创刊30年文献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0):1128-1135.

[8]吴华英,蒋忠诚,韦复才,等.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掌握学术动态的重要性和途径[J].编辑学报,2013(01):83-85.

[9]詹燕平,吕赛英,梁远华,等.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J].编辑学报,2015(03):290-292.

[10]刘怡辰,范雪梅,沈波.自我培养是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快速成長的捷径[J].编辑学报,2012(01):82-83.

[11]孙涛.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好编辑—在“兴昌精神”激励下不断前行[J].编辑学报,2020(06):698-702.

[12]刘德生,俞敏.新媒体环境中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J].编辑学报,2018(03):319-322.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
融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新媒体的开发与应用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讲好绿水青山故事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山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召开理事工作会议
全球顶级科技期刊出版机构齐聚冰城深度探讨科技期刊的未来与学术传播体系的重构
一流编辑学会和一流科技期刊融合发展
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浙江举办
科技期刊缺好稿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