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分析
2021-10-12杨艳辉
杨艳辉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学好数学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更好认识事物的能力。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生活化元素的融入,教师也在积极将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渗透进教学每一个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认识抽象的数学概念。关于如何将生活元素更好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本文将通过列举事例对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六年级;生活元素;融合;应用分析
引言
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当前很多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均融入了生活化元素,并在每一章节内容中均有体现,这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一大发展趋势。从学科知识形成背景上看,数学知识与生活元素联系甚为紧密,当前所学习的知识全部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出来的。从小学生学习特点看,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可更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收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进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理论联系实践是数学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小学数学教材在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生活化元素的融入。当前所使用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其每一章节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其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联系,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几乎每一项生活元素都只发挥了有限的作用,并未围绕生活内容充分展开,文章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小学课本中数学知识,是数学这门学科(科学)最基础的部分,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和认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锻炼,而非进行具体指向性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形成,抽象逻辑能力弱,无法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充分理解和吸收较深奥的数学概念和定理。他们需要借助某些更加形象的事物来理解数学知识,使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最简单的方式得到满足,从而逐步建立学习自信心。而另一方面,老师也希望学生能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事物的习惯,特别是那些与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联系较为紧密的生活事物,因为数学这门学科(科学)就是从生活经验中不断积累、开发、创造而成的,其必然带有鲜明生活化特征。
二、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联系生活元素,阐释数学原理
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已经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了解,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如购买商品时计算金额,通过观察太阳位置估计大概方向等,并且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应用技巧,因此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会更加容易,也能够区分基本数学思想的运用方式,并恰当地进行应用。但这些都要基于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他们能够将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使具体知识与具体场景形成一组映射关系。当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无法在生活中得到体现时,他们便只能以一种生硬的方式去理解。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负数》一课为例。
负数是相对正数而被提出的,其含义自然与正数相反,但它在生活中的存在感却极低,学生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事实上,“负数”的含义在生活中还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赊账、信用卡透支等,这些都是能够在“字面”上体现出来的,只不过小学生从未接触过,所以不了解。还有些事物也更够体现“负数”的含义,只不过并未在“字面”上得以体现,如倒着走、倒车、逆流等,可以发现,这些现象基本与方向有关,但人们几乎不同用“负”的方式来表达。
为了使学生更好认识负数,老师可以基于“反方向”这一概念来引入“负数”,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使学生深刻感知“负数”的存在,使他们认识到,“负数”在生活中是很普遍的。或者也可以列举金融类案例,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某些“负数”现象是如何产生,但由于会涉及一些专业名词和概念,所以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创建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需要借助具体生活场景,并且这些场景能够突出当堂课所讲数学知识和内容。通过创建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因为相比枯燥的、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及拗口的数学概念,学生显然对生动的生活现象和事物更感兴趣,原因在于,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尚未充分形成,他们的思维方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有些还仅仅停留在动作思维阶段。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整合和复习》为例。
该部分内容是对整个六年数学学习的总结,包括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涉及了全部基本概念、原理、公式。教学中,老师不仅需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公式的掌握情况,更好检验他们实际应用能力。比如在复习“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给出下面这道应用题:
“我市某商业街一处停车场改造,原停车场为标准长方形,面积为600m?,长为30m,宽为20m。请在不改变停车场周长和形状的情况下,设计一个最佳改造方案,使改造后的停车场面积大于改造前的停车场面积。”
显然,这需要应用到长方形基础知识,包括形状变化,公式等。这道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如何理解“周长不变”,二是如何理解“最佳方案”。既然目的是扩大停车场面积,且条件是不改變周长和形状,那么自然会有一个临界点,当图形变化达到这个临界点时,面积就是最大。这道题与生活元素联系十分紧密,加之融入了具体场景,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探索欲会得到最大限度激发。
结束语
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维,以及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均具有很好促进。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多地将生活元素渗透进教学每一处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这样也将有助于使他们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事物的习惯,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重新认识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徐良.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J].天津教育,2021(15):22-23.
[2]王小红.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