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摄影如何更快更高更强
2021-10-12杜宇
杜宇
【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东京奥运会的报道经历,根据奥运会赛事规模和组织的特点,结合实例提出一些对奥运摄影报道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为体育摄影报道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东京奥运会;奥运报道;体育摄影
2021年7月23日到8月8日,笔者以新华社摄影记者的身份参加了东京奥运报道。有人曾说奥运会有两个赛场,场内是运动员间的竞技,场外是媒体间的比拼。与我参加过的赛事报道如世界杯、亚运会和其他专业类赛事相比,奥运报道的要求更高、节奏更快、强度更大,与奥运精神高度契合,是综合类体育摄影的最高殿堂,也是对摄影记者技术和艺术水平的一次大考。回顾这次奥运报道,对体育摄影如何挖掘新闻和拍摄技术作一些思考。
一、挖掘新闻:体育摄影的追求
从以报纸、电视为代表的傳统媒体阵地,到以微博、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矩阵,新闻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刨除纷繁的外壳,新闻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一条有影响的好新闻,源自真实的事件、客观的立场、较高的新闻价值、精准的切入视角、充分扎实的采访、拍摄和编辑加工。受众所看到的稿件,需要记者编辑在其背后做出大量工作。
体育摄影,或者更准确的称之为体育新闻摄影,拍摄对象是体育本身,让照片产生价值的是新闻。一幅脱离了事件本身、人物故事、历史脉络的照片,无论构图如何精美,角度如何新颖,技术如何复杂,都难称之为好的新闻照片。因此,要拍出好照片,让照片具备思维的深度和蓬勃的生命力,就要具备挖掘新闻的能力。
争金夺银是竞技体育永恒的焦点。在奥运会众多项目的比赛中,决赛、半决赛是最出新闻的。本届东京奥运会,首次进入奥运的冲浪比赛,每天的比赛时间长,从早晨7点到晚上5点。最后一个比赛日更是将男女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决赛全部比完,报道当天的所有赛事,在夏季的海滩上暴晒,精力的消耗比报道室内比赛大很多,这时候就需要取舍,不能平均用力,把自己的最佳状态留给半决赛、决赛和之后的颁奖仪式。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的赛事报道中。
除了金牌的争夺,在一些项目上具有较强实力或话题性的运动员,他们在赛场内外的表现,也成为有价值的新闻。日本乒乓球队的伊藤美诚由于特立独行的发球动作,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颇受瞩目。本届奥运会上,伊藤美诚和水谷隼的组合在乒乓球混双决赛中击败中国组合许昕和刘诗雯,伊藤美诚更是放言要在单打决赛中战胜中国选手夺冠,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极大关注。8月5日乒乓球女团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0战胜日本队,摄影记者关注的焦点,就是孙颖莎和伊藤美诚的单打较量。除了比赛的动作照片外,诸如庆祝、怒吼、失望等情绪类照片都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赛场内外的突发事件和反常情况,也是需要摄影记者时刻关注的内容。
突发事件如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重大失误,裁判的严重误判,运动员身体受伤,运动员之间的冲突等,这些情况从发生到结束的时间很短,容易错过,需要摄影记者对赛场保持关注,并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抓拍到照片。空手道作为东道主的特色比赛项目首次进入奥运会,比赛分为型和组手两类,型即类似中国武术的套路表演,胜负取决于裁判举手宣布,主观性较强,组手与搏击类比赛类似。8月5日女子型决赛在日本选手和西班牙选手间展开,当所有人都以为这块金牌非日本队莫属时,裁判宣布西班牙选手获胜,原本对准日本选手的镜头瞬间发生了转向。
反常情况需要记者敏锐观察,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东京奥运会的绝大部分比赛没有观众。这一众所周知的反常情况,需要记者思考通过何种方式向受众传达“空场”这个话题。8月2日我增援田径比赛,当天的女子5000米决赛,荷兰队的难民选手哈桑夺冠,夺冠后她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绕场慢跑一周,手中挥舞着国旗,仿佛看台上坐满了观众为她鼓掌喝彩。
新闻是历史的注脚,历史也是新闻的元素。在体育报道中,通过对过往赛事和运动员故事的挖掘,也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新闻线索。今年46岁的乌兹别克斯坦体操选手丘索维金娜,从1992年开始连续参加7届奥运会,通过梳理她的生平和在历届奥运会上的表现,新华社在丘索维金娜亮相当日发表图片专题《她站在那里,就像29年前一样》,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
二、新身份——“IOPP”的优势与挑战
奥运会既是运动员比拼的大舞台,也是新闻媒体竞争的战场。为了提高报道影响力,新华社不仅在人数上派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奥运报道团,在报道内容上也做出了新探索。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新身份,这种身份既是提高报道影响力的利器,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在东京奥运会开幕前,新华社正式成为了国际奥委会的合作伙伴,获得了“IOPP”(国际奥委会内场摄影)资格,成为继美联、路透、法新、盖蒂图片社之后的第五家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性通讯社,也是第一家非西方发达国家通讯社,这意味着新华社的摄影师将可以使用离运动员更近、拍摄视角更优的内场(Pool)摄影位置,并可以无需预约在比赛时间进入场馆拍摄。这样的身份转变在实际工作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20世纪著名的战地摄影师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体育摄影亦是如此。离运动员更近,意味着摄影师可以选择的拍摄角度越多样,最终呈现的影像冲击力越强。在我负责拍摄的冲浪项目中,内场摄影“近人一步”的优势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日本千叶县的钓琦海岸冲浪会场,组委会为摄影记者设置了三个摄影点位。第一个位于岸边,正对海浪,这个位置较为安全,可以拍到所有运动员的动作照片,但缺点是离选手较远,角度单一,人与海浪叠在一起,层次感不足。
第二个是“IOPP”专属位置,位于冲浪海域边缘的栈桥,由于栈桥伸向海中,摄影师离选手更近,与运动员的位置关系由正对变为斜45度,在这个点位拍出的照片,不仅可以清楚展现选手的动作、表情、肌肉线条和冲浪板上的一些细节,还可以拍出海浪与选手的前后位置关系,照片更具层次感,冲浪比赛中我最满意的照片即出自于此。
第三个在海中,是拍摄这项运动的最佳点位,但由于冲浪比赛场地的特殊性,这对摄影师的水性和器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于安全考虑,这个位置仅对长年跟拍这项运动的专项记者开放。
“IOPP”的权限让摄影记者在内场更灵活、自由,对团队而言更是如虎添翼。游泳是奥运会中的大项,持续时间久、比赛子项多,也意味着产生的金牌数量多,因此需要更多的摄影记者团队作战。
7月29日,奥运会游泳比赛进入第五个比赛日,当地时间10点30分到下午1点,组委会密集安排了9个项目的半决赛和4个项目的决赛,以及穿插其中的4个颁奖仪式,节奏之快,让人应接不暇。
拍摄游泳比赛有若干重要节点,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为,比赛前选手入场和准备、出发、赛中、赛后情绪和颁奖仪式。新华社当天共派出5位摄影记者驻守5个位置,加上马道和水下2个遥控相机,共7个点位,既各司其职,又互为备份。
奥运会前,中国游泳队的领军人物孙杨因兴奋剂事件被国际泳联禁赛四年零三个月,当许多人认为中国游泳将在本届奥运会上遭受重挫之际,游泳女将在女子200米蝶泳决赛和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双双夺冠并都打破世界纪录,汪顺获得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他们用实力回应了外界的质疑。我们也没有辜负“IOPP”头衔,捕捉到所有重要节点的精彩瞬间,记录了中国游泳队在本次奥运会上的高光时刻。
用一位前辈的话说,历代新华人在各大赛事上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开花结果。“IOPP”身份既是对新华社能力水平的高度认可,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是对新华社图片发稿的质和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奥委会对新华社制定的标准,是需要覆盖所有比赛半决赛以上的比赛和颁奖仪式照片,并将所有照片与国际奥委会和其他“IOPP”成员共享。
往届奥运会报道中的中国队夺金点和中国选手风采是必保项,对其他比赛不做硬性要求。东京奥运会上,新华社需要做到所有33个大项、46个分项的339个奖牌项目的报道全覆盖,发稿任务陡增;国际奥委会在其赛事信息系统、官方网站及其他宣发渠道所使用的照片均来自“IOPP”,与另外4家资源近乎一样的国际性通讯社同台竞技,能否在国际奥委会这个平台尽量多的落地,是奥运报道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三、体育摄影中“预判”的重要性
路透社的摄影师Damir Sagolj曾将新闻摄影的技巧总结为七条,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排在这七条之首的是“预判”:“纪实摄影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先对你的拍摄主体有认识,并预知主体会何时出现。如果你不了解你所拍摄的主体,当它一出现时,你只顾着调校快门光圈和其他设定,你就来不及反应去拍摄了,能做到人机合一,方为最高境界。”
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让我对“预判”这条技巧感受颇深,在几乎由转瞬即逝的瞬间所组成的体育摄影中,“预判”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关于位置和动作的预判。在许多比赛中,最为精彩的瞬间,运动员往往会做出较为快速的物理移动,如球类运动中运动员击球或射门的瞬间,技巧类运动中运动员辗转腾挪的瞬间。为了抓住这些瞬间,需要记者对这项运动有足够的了解,准确地预判这些瞬间即将出现的征兆和大体出现的位置。
其次是关于相机设置的预判。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多少速度的快门、多大的光圈、何种焦距的镜头等,这取决于摄影师想表达的内容,如在游泳比赛中,摄影师既可以使用高速快门,以展现冲击力,也可使用低速快门,以展现速度感。
第三是关于构图的预判。运用构图增加或减少画面中出现的元素,往往是摄影师表达新闻主题的不同选择。照片中五环和奥运标志的合理出现可以让照片具有更高的辨识度,而选择颜色较暗的背景可以让画面更干净。
以上是在拍摄中技术层面的预判,而对新闻的预判往往能为一张照片注入灵魂。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两次彩排,参与第一次彩排的同事告诉我,开幕式当天晚上9点50分左右,奥运会主赛场——东京国立竞技场上空将升起数百架无人机,无人机将组合成奥运会的标志,而后变换成地球的形状。
在全球疫情肆虐之下,国际旅行对很多人而言可望而不可及,以往“地球村”的热闹不再,许多国家与个人变成了一个个“孤岛”,而这次奥运会,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话说,是“全世界团聚在一起”。开幕式上升起的“地球”,想必也有此寓意。
开幕式当晚,我的任务是在主赛场周围游走,捕捉开幕式当晚东京街头与奥运相关的“烟火气”。事先构想了多种方案来展现奥运会与东京这座城市、日本民众乃至全球的关系,包括燃放的烟花、升起的“地球”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普通民众在画面中相互映衬等,然而来自同事的一张手机截图,激发了我的灵感。
这是一位东京市民分享在Instagram上的图片,画面中的前景是一条典型的日本街道:悬挂着奥运旗帜的路灯点亮了夜晚安静的街道,路两旁低矮楼房的屋顶连成彼此越来越近的两条线,在这两条线的尽头,一个硕大的“地球”在空中转动,给人一种颇为魔幻的感觉。
我立刻意识到,这就是表现奥运与东京、久别与重聚、灰暗与希望最好的视觉呈现。我试着按照图片上的用户名联系作者,询问这张图片的拍摄地点,令我感激的是,这位东京市民回复了我的信息,并告知了具体地点。
开幕式当晚,我早早的抵达了预定位置并在此等待,眼前的场景与之前看到的完全一致。开幕式进行到两个小时的时候,“地球”准时升起,让经过的路人有些吃惊,他们驻足、拍照并发出赞叹,小小的“骚动”引来了周围的住户,一对夫妻手挽着手站在街上抬头仰望,我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回顾此次奥运报道,也留下了诸多遗憾。由于并非专职体育摄影记者,我在东京拍摄的7个大项中,超过一半都是第一次接触。粗略估计,奥运会期间,我总共按下超过10万次快门,发出英文图片653张,中文图片139张。而在这不到1000张照片中,真正令我满意的不超过20张。很多情况下,刚刚熟悉一个项目的拍摄,刚有些心得体会,就被安排到下一项全新的比赛中去。我尝试在一系列比赛中寻找一些体育摄影所具有的共性东西,并以此来指导下一次的实践,这些不成熟的思考或许就包含在其中吧。
(作者:新華社安徽分社记者)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