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条的精神——中西方绘画语言对比研究

2021-10-12林欣

收藏与投资 2021年9期
关键词:线条

摘要: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艺术的功能就是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来准确把握抽象的情感。自文明初始,线条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传递文明之薪火,其内涵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扩容。然而,由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别,东方传统绘画艺术注重线条的意蕴和气韵,更倾向于感性的审美意识,而西方古典绘画对于线条的运用更倾向于观照物象的严谨和准确,是一种理性的审美。通过中西方绘画艺术语言的对比研究,能够深入窥析线条的本质与精神。

关键词:线条;元语言;中西方绘画

一、线条在绘画艺术中的发展历程

人类最早的绘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人们用石头或骨头等坚硬的物体刻画出线条,在洞窟石画上勾勒生活场景。其中法国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是众多洞窟壁画中的杰出代表。我国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中的纹饰都是稚拙的线条所组成。因此,线条是最原始的视觉语言。随着文明的发展,各种绘画语言和材料不断丰富,绘画所表现出的形式、种类鳞次栉比,使得绘画的可读性愈加丰富,但线条依旧是绘画的核心语言,是中西方绘画中重要的视觉符号。因此,无论是东方传统线描还是西方古典绘画,线条都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绘画的元语言。

绘画是由形体、色彩、线条、空间等元素组成的视觉艺术。无论是东方传统绘画还是西方绘画艺术都是如此。通过对线条语言的正确使用可以使绘画作品更具艺术氛围,表达出更热忱的创作情感。东方传统绘画一向有书画同源的传统,因此绘画中的线条十分强调书写性,通过线条的本身质感和表现力构建画面的形象与空间,成为画面的主要形式语言。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科学的体块、造型以及色彩和空间的科学运用,因此西方绘画中的线条会受此影响,成为色彩、空间、体块的附属,成为画面中最基础的形式语言。在几何学的领域中,线条只是由点带动的轨迹,但是线条却是人类最初记录世界、表达世界觀的元语言。因此,无论文明如何更迭,线条依旧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二、中西方绘画线条语言的对比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运用,是通过对物象的勾勒抒发画家的情怀与追求,而西方古典绘画对于线条的运用,则更侧重于视觉的理性以及对事物描绘的准确程度。因此,对于线条的运用,中国绘画是意象的表现,西方传统绘画则是表象的再现。西方人向来有注重理性的传统,贯穿于科学、哲学的理性精神必然影响到艺术领域。因此,西方古典画家对所描绘的物象追求一种极致的准确性。即使他们取材于神话故事中的虚构人物,诸如美神维纳斯、圣母玛利亚或其他神明,也都会严格按照最完美的人体比例和写实的技法进行表现。

(一)意与境合—东方绘画中线条的审美表现

以敦煌壁画为例,可以看到我国唐代绘画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精神,东方绘画在这样的精神驱动下,传递文明薪火,并最终建构出特色绘画语言的历史轨迹。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中,代表不同历史时期风格的线描形式皆有呈现。早期的线条稚拙且灵动,仅具有纯粹的装饰效果。唐朝之前,敦煌壁画中的线条多用平滑均匀的铁线描技法。壁画中的线条至隋一代就出现了浓淡疏密的肌理变化(图一)。盛唐时期的敦煌壁画,其线条色彩丰富艳丽,一派盛世景象,不仅有装饰效果,造型功能也更为明显,此时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菩萨法相庄严,有着盛唐时期丰润雍容的人物特征,再用线条对其形象进行勾勒时,运笔圆滑温润,墨色浓淡相宜,使线条的肌理和所勾勒的形象特点相契合,表现出曼妙飘逸的韵味。到了中、晚唐时期,线条刻画则着重于表现视觉冲击力,在绘画中敷色崇尚素雅,线条元气十足,用笔沉着如铁,给人以泰山将崩的感受。

以线条类物是中国绘画的传统表现形式,使用线条来表现自然万物之美是东方绘画最显著的特点,线条始终贯穿着东方绘画的发展历程。比如书法中对于线条的要求有“折钗股”“锥画沙”等形式法则,都是书家在长期运用线条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线条美的本质。画师都是以对线条的虚实远近、轻重浓淡等视觉技法的把握来完成创作过程,这种极为微妙的变化是人格化的创造,亦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蕴和气韵。唐代画师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的论述:“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彩,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1]历史上,在中国美学家对绘画的品评中,对笔墨线条运用的要求极为严格,有着一套非常缜密的形式法则。线条的笔墨精神在绘画中首先要表现为视觉的感受,然后通过视觉直击灵魂。早期东方传统绘画艺术中,无论是不施粉黛的白描,还是经过多层设色的工笔,其支撑画面气韵和生动感的核心就是线条的质量。比如南宋时期的《出水芙蓉图》,就是用不同粗细、浓淡、长短的线条使画面中的荷花表现出饱满、灵动的姿态,体现出中国画独有的节奏和形式美感。内敛与含蓄是东方传统绘画中的审美征象。

(二)实与相合—西方古典绘画线条的理性与严谨

尽管西方的写实油画多为体块造型,但西方绘画最开始也是从运用线条开始的。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对线条有过专门论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线条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是一种再现严谨造型的手段,即‘艺术是对自然的直接复现和模仿。”[2]从法国拉斯科洞窟原始壁画和位于西班牙地区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可见,西方绘画的源头同样也是线条,线条是最原始、最基础的视觉语言。随着西方科学领域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体学、光学、透视学等学科不断进步,画家也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绘画的准确度。因此,西方艺术家对于线条的运用从一开始的简单勾勒形状上升到表现更为微观精准的细节,是一种感性向理性的转变。比如达·芬奇绘画创作中的线条就与形体结构、光影、色彩三者相得益彰(图二)。

层次与空间则是用严密的短炼细线表现出来的。在以塑造形体和空间为传统的素描中,仅从次要地位使用线条描绘客观世界的物象,线作为单独的符号并不存在艺术价值,只有在描绘对象的形态、光影、色彩、构成等元素的时候,才会体现线的重要程度。因此可见,线的运用是西方绘画艺术重要的基础绘画语言,用线关乎整幅画面的最终呈现效果。

(三)东西方绘画的桥梁—线条的纯粹表现力

自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家们追求画面的视觉平衡和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于是线的作用被重申。艺术家们运用富有韵律和节奏的线条将整幅画面分割剥离成装饰性极强的平面图案。例如毕加索创作的《亚威农少女》,画家因为线条的表现力变化使元素在视觉构成关系中发生变化。布莱斯·马登借鉴书法,将书法线条的抽象意味应用于油画创作之中;荷尔拜因的素描肖像则与中国传统的白描神韵相交,二者在视觉观感上都给人以纯净和灵动的审美体验。这些西方画家的作品所运用的技法和表现的艺术风格都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以线条作为元语言来塑造物象的典范。由此可见,线条可以打破绘画门类的地域区别,是绘画艺术的源语言,是绘画艺术的通用语,正如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提到的“内在需要原则”,即“艺术家选择的每一根线条,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3]。西方艺术家对中国画中的线条进行了研究与借鉴,在西方绘画中融入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线条元素。在中国,老一辈艺术家们竭尽全力探寻中西方绘画语言、创作主体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连接的可能性,使线条的表现获得了一种以中国传统精神为基础的审美观念重构。

三、当代艺术中线条的运用

当代艺术就是所谓的抽象艺术。在抽象绘画艺术中,线条造型功能愈加纯粹,结构空间分布和心理视觉在画面构图中起到关键作用。比如,梵高笔下梦幻浪漫的线条、塞尚画中漫散的颜色,都是线条在自我精神中的崭露头角[4]。包括后来的康定斯基和推崇至上主义的马列维奇,他们的线条和色块也真正做到了纯粹和相离。康定斯基在其创作早期关于几何和自由线条的论断中,认为抽象艺术的核心观点就是文化的升华对于视觉的影响,属于一种对传统视觉观念的反叛。艺术家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因此艺术的进步往往与科技的发展是同频的。艺术家在追求抽象艺术中线条的表达愈加奇特,但是对新型绘画道路的探索依旧曲折。国内兴起抽象艺术热潮之后,涌现了许多自诩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者,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存在非常明显的模仿与抄袭的痕迹,愈来愈背离当代艺术的反叛精神,更无从探索本国艺术的发展道路。

又如蒙德里安的作品,他对每根线条长度的设计都是在试图摆脱人类视觉的定式,但又参照了科学的透视原理(图三)。在蒙德里安的绘画作品中,空间与绘画元素是分离与独立的,通过横线与竖线的相互交叉、拼接,形成直角或者矩形,平切在组成的格子之中,有规律地填涂红、黄、蓝以及灰色色调。他把绘画的技法精简至单纯表现最简单的直线的相交,借此追求绘画思想上的纯粹。再如斯特拉的绘画风格,他通常都是在亚麻画布中涂上黑色、金属色以及短小细微的条纹。斯特拉的绘画作品规律性非常明显,不存在自由放纵的空间,也不会表现出其他形式的具有视觉张力的构成。他故意将颜色、空间、线条、光影等形式放到同一位置,不形成任何形式的等级制度。他的绘画理念受蒙德里安的影响,是对其反叛精神的继承。斯特拉在1968年提出:“画的组成因素是眼睛所看到的而已。”[5]他认为,绘画仅仅是等同于物象的实际形态。从两位艺术家对待绘画作品的态度可知,艺术家在创作前,早就在脑海中作好了构图。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线条,既不是按照既定的美学原则,也不是完全反叛美学传统,而是更倾向于对自我情感的表达。欣赏他们的绘画作品,可以完全脱离形象的束缚和引导,通过纯粹的线条构成和色彩直擊观者心灵,传达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创作情绪,这种纯粹的力量,同样也是线条能够成为当代艺术中一种纯粹形式语言的重要原因之一。线条是艺术家们灵魂与理想的载体,在当下的艺术语境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绘画中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隐喻于物的写实传统。

四、总结

无论是中国绘画体系还是西方绘画体系,对于线条的运用都成为艺术家表现内心情感与个人理想的手段,中西方绘画艺术因此产生了共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两种文明在交流中碰撞,线条作为重要的绘画语言,将持续影响着东方传统绘画、西方古典油画等各流派的审美方式。艺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艺术之美的关键在于艺术家的精神与灵魂,它贯穿每一位艺术家的艺术生命。

作者简介

林欣,1996年4月生,女,硕士,研究方向为水彩。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意)阿尔贝蒂·利昂纳·巴蒂斯塔.论绘画[M].胡珺,辛尘,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徐琛.象征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英)威尔·贡培兹.现代艺术150年[M].王烁,王同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线条
No.9线条
线条的魅力
空中翱翔
华丽垂坠
精致线条
线条历险记
线条国趣事
欣赏线条之美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