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的绘画美学特征

2021-10-12毛健喆

收藏与投资 2021年9期

摘要:中原黄河流域有着悠久的文明与历史,在传统绘画方面,孕育了中原画派这一沉厚朴素的艺术流派。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扎根于乡土、农田,展现了中原大地和黄河儿女的独特风采,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文化意境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绘画美学,值得人们品读与研究,不断探索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中原黄河流域;中原画派;人物肖像画;绘画美学

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是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形式之一,来源于该地区人民对自然与生活的认知,并在这种认知上加以艺术性改造,反映特有的人文精神。人物肖像画除了人物的人体构造之外,还有神态、服饰、装饰品等审美形象存在,对于中原黄河流域一代生活的朴实人民来说,绘画是生活的记录,也是美的表现形式,在宫廷、文人、民俗三种不同类型的创作中,其绘画美学特征的异同跃然于画卷之上[1]。

一、中原黄河流域与绘画

经过历史的变迁,所谓的中原黄河流域,如今更多指的是河南地区。在黄河流经的地区,不乏绘画领域的名人大师。在认识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的审美特征之前,应当明确中原黄河流域的地理定位,解析中原画派的含义,把握中原黄河流域与绘画艺术的渊源。

(一)中原黄河流域

中原黄河流域指的是黄河流经的中国地区,黄河,其流域均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源头位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其贯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这九个省和自治区,从古至今,有许多朝代在此经历兴衰,唯一不变的是,在中原黄河流域,汉族人口占比始终高达90%,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母亲河沿岸地区的代表性特征就是黄土地,在黄土地上,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降水集中,便于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从历史的角度看,宋元以前,中原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经济的重心,在悠久的岁月中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二)中原画派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和经济的重心,中原绘画更是中原黄河流域以实践和审美为基础的绘画史实,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南北朝时期征战不断,随着百姓物质生活上的贫困和文人精神层面上的解放,以宗教画卷和宗教人物的肖像的刻画最为明显,例如《洛阳伽蓝记》中对佛教人物的刻画,就是利用线条和色彩寄托人们对宗教的情感。目前有些学者认为,中原绘画的全盛时期应该在唐代。唐代的画家,下笔注重镌刻细节,使人物形象多呈现凌仙御风的洒脱,例如画圣吴道子,他在刻画人物方面注重服饰,“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这种超然物外的审美观念,也使中原画派因此成为传统绘画的典型流派[2]。

二、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的绘画美学特征

中原黄河流域的绘画主要以河南地区的画家为主,画卷呈现的人物肖像多是生活在黄河畔、黄土上的人民的日常神态,将北方劳动人民的强健与富有张力的特點跃然纸上。中原黄河流域的绘画内容有的是人民在生产过程中的侧面反映,也有的是对精神信仰和政治形象(如宗教、封建宫廷)的描摹,因此,中原黄河流域的人物肖像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原黄河流域的画家进行创作时,会用到工笔、线条、颜料、纸张,通过这些工具呈现给世人的精彩画作,具有丰富的、令人惊艳的美感。例如利用线条创造的“空间美”、利用服饰与配件创造的“意境美”、利用生活姿态创造的“朴素美”、利用笔墨设色创造的“形象美”等,下文将着重分析这四种“美”的内涵。

(一)利用线条创造的“空间美”

中原黄河流域画派对线条的运用,在汉代壁画中可见一斑。楚汉之际,绘画者在线条的使用上一般构造简单,且线条较粗,刻画人物着重在于身体轮廓,以达到熟练的简单叙事为主。楚汉时期,人们的审美偏向以细腰为美,绘画上一切以细小、简单为准,到了后期出现粗细线条的结合,肖像的刻画也出现了变化,具有了灵动的空间美感。到了东汉晚期,画家们的线条运用更加纤细、流畅,不再是利用直线和圆弧等基本图形构建人物,而是通过工笔对几何线条进行自由改造,传“形”又传“神”,使人物肖像画越来越生动。例如,河南唐河湖阳新店冯儒久墓中的百戏图,其多是利用点和线刻画人物正在进行的姿态,将每个乐师所具有的不同状态,通过线条以不同的面貌呈现给观赏者。该壁画采用线刻加麻点的形式,铺陈出纵向空间,描绘三人正坐、一人侧坐、舞者置身其中的横向场景,简单的线条使得百戏图的欢庆场面生动、活泼,展示出作品的空间美。

(二)利用服饰与配件创造的“意境美”

除了人物肖像画的形体之外,服饰与配件也是其重要的背景,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容貌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大不相同,所以中国人物肖像画所表达的意境也别具一格,加之中原黄河流域地域性特征明显,在艺术表现上就与西方大相径庭,这种抽象上的不同之处,都在作品意境的区别中得到体现。因此,可以对比中原黄河流域画派作品中的意境美与西方艺术作品中的意境美,来深入分析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的绘画美学特征。

1.西方绘画中多用光影表达意境

西方的人物肖像画多采用叠加渐变的形式,运用透视原理,突出光影效果,使作品画面看起来真实立体。对于作画者来说,绘画就要尽可能接近真实,还原现实。西方绘画作品的意境美,还关乎人们对颜料的使用观念,例如在中世纪,越深的颜色,对其染色时就越复杂,人们通过绘画将色彩鲜艳的画面定格,例如,鲁本斯的《海伦娜·福尔曼肖像》,就是通过健壮、肉感的人物形象以及画面中鲜艳的色彩,塑造出强烈的对比,在意境上造就高贵但并不骄矜、充满幸福感和喜悦之情的人物形象,使观赏者可以在光影交错间,感知到画家寄托于画中的生活热情。因此,画师的出发点不同,其作品所带给观赏者的感受也就有很大差异。西方绘画的层次感使整个作品中的人物肖像更加厚重和立体,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仙风道骨”的形象相距甚远。

2.中原黄河流域多用服饰与配件表达意境

与西方绘画不同的是,中原黄河流域的画作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逸洒脱的形象,这种清逸洒脱并非表现在神态与动作上,而更多是通过人物的服饰与配件来体现。受道教的影响,中国古代民间思想中总会包含对神仙生活的向往,生活在中原黄河流域的画家更是如此,他们跳出世俗束缚,追求形体上的自得其乐,擅长利用宽大的衣袖或发带,表现人物如风一般自由的姿态。正如吴道子对衣带和须发的刻画风格,笔力雄浑,线条流畅,以寻常的生活场景展现豪放的气质,被后人称为“吴带当风”。

(三)利用生活姿态创造的“朴素美”

明宣宗朱瞻基曾作《武侯高卧图》(图一),是古代黄河流域宫廷画作中出自帝王之手的典型作品。明宣宗通过“钉头鼠尾”的描法,极具表现力地绘出诸葛亮安逸自在的神态和质朴大方的行为举止。画面中贤者卧于竹林,袒胸露乳,怡然自得,田园生活的趣味通过流畅的线条跃然纸上。画家多通过笔墨表达出自身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或是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又或是利用理想对现状进行改写,借生活姿态对画面进行抽象塑造,体现了绘画者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中原黄河流域画作的“朴素美”。

除了宫廷画作,流传于世的文人画作也无不体现出这种生动的朴素美。如宋朝马远创作的《秋江渔隐图》(图二),显露出画家极高的艺术造诣。马远笔下的形象,有王孙贵族也有農夫渔樵,而《秋江渔隐图》中,一位老叟怀抱船桨,蜷伏船头酣睡,正是对其生活姿态传神的刻画,绘画者充分结合了创造性的构图技巧与对其现实生活画面的把握,表现出人物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活动,在朴素的画面中刻画生活氛围中的人物肖像与姿态,正是中原黄河流域画作中蕴含的朴素美。

(四)利用笔墨设色创造的“形象美”

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在色彩方面的使用,虽然并不如古代西方那样精细,但其色阶不显单调,反而使简单大气、活泼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些都是特殊的“形象美”。在中原黄河流域画家的传统画作中,皮肤设色会根据肖像画中人物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年龄,进行不同程度的设色,其设色是在笔墨稿上进行敷染,这种敷染是以原色对比为方法,进行有规律的设色。由于中国古代的颜料是用纯天然材料经过研漂加工而成,因此虽然绘画颜料的品种不多,但是质感均属上乘。中国画家在使用这样的颜料进行创作时,会根据经验用原色敷染,把一个色块与一个墨块,或者两个色块放在一起,在色阶上直接产生对比效果,有时也会根据设色的遍数,使两个色块呈现不同的质地效果。这种敷染实际上与西方的染色相似,但显得更简单、洁净,不会使欣赏者感到单调。西方的颜料虽然也是由天然材料研磨、浸泡的,但由于在其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可产生化学反应的药剂,颜色越深价格越高,对创作的平民化产生了阻碍。

中国的染色方法主要分为打底、晕染、平涂、罩染、反衬五个步骤,这些顺序是固定的,如果其中任何一项没有到位,颜色就会失去其表现效果,使整个创作过程失去意义。当颜料被制成以后,在画作上如何使用与呈现,是由画家的技巧和思路决定的,画家在创作时,根据经验对染色遍数的多少和颜色的薄厚程度作整体把握,使画卷上的颜料呈现深浅不一的美感。例如《唐宫夜宴》的人物部分,其中较为鲜艳的帷幕、宫女的衣物等,都是以胭脂打底、朱砂平涂、胭脂罩染的红色,由于着色的不同,染的次数和薄厚不同,同样的红色会呈现出不同的质感,使画作的颜色呈现出高雅、洁净的美感,人物形象、神态和地位在画面中一目了然。

三、总结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传统绘画艺术始终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传统艺术作品不仅拥有地域特色,还被画家赋予了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给观赏者视觉审美之外的情感体验。在对传统绘画艺术的探索中,通过对中原黄河流域画家部分画作的品鉴,采用资料调查法和对比法分析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的具体绘画美学特征,能够充分阐释中原黄河流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的四个要素:“空间美”“意境美”“朴素美”“形象美”,这也是值得当代艺术学习与借鉴的。今天,中原黄河流域的艺术家们依旧需要不断挖掘地域特点,创造出独具中原画派风格的优秀作品,将地域特色与艺术创新结合起来,传承中华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捍卫与传承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

作者简介

毛健喆,1991年生,男,汉族,河南郑州人,黄河交通学院教师、助教,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油画。

参考文献

[1]苏晓明.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线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0(5):16-17.

[2]何亚峰.论中原文化影响下当代河南绘画的特点[J].智库时代,2019(8):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