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亲亲帐篷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21-10-12周蕾施玲玲
周蕾 施玲玲
“七彩运动”课程是我园的特色课程,在实施中,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富有野趣的活动,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回归到自然中,丰富孩子的生活,锻炼孩子的体质,培养孩子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近几年,我们在不断思考野趣活动的内容和开展的方式。
帐篷游戏活动的缘起
我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场地优势。我园教学楼与胜蓝实验小学操场只有一门之隔,小学操场不仅场地大,而且边上还有一片种植地,自然资源丰富。孩子们虽然平时也能去这片操场活动,但不得不避开小学的体育活动时间。
2018年春假前的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提出一个设想:每年小学放春假和秋假时,幼儿园是不放假的,那几天里,小学操场完全空了出来,我们能否把这片场地用起来,让孩子们痛快地玩上半天?教师们都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一位教师说:“这片场地那么大,如果能开放给我们使用,孩子们准能像去春游、秋游那么开心。更何况,春游和秋游时需要赶来赶去,真正留给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时间并不多,而这片场地就在我们教学楼旁边,不仅省下了花在路上的时间,盥洗、如厕、吃点心也都很方便。”大家对孩子们能在这片场地上开展怎样的活动做了畅想:野餐、放风筝、玩泡泡机、玩球……一位教师提出:“很多家庭出游时会搭个帐篷,孩子们都很喜欢。操场那么大,如果可以搭起帐篷,孩子们既可以在帐篷里玩,也可以在帐篷外玩,一定很开心。平时春游和秋游,带帐篷去搭太费时费力了,难以做到,而操场那么近,可以请家长志愿者来帮忙搭帐篷……”借助那次教研活动,我们集聚众人智慧,初步构想了活动方案。基本思路形成后,园方马上与小学沟通,小学校长听了活动构想后非常支持,欣然同意在春假时将操场借给我们。场地落实后,我们又对帐篷游戏活动方案做了细化:活动采用全园混龄的方式进行,从早晨孩子入园后开始,一直持續至午餐前;每个班分别向家庭征集五六顶帐篷,请家长志愿者来搭帐篷;孩子可以像春游、秋游时那样自己带些好吃的、好玩的过去;活动结束后,孩子回班里吃自助午餐,餐食摆放在每个楼层的走廊上。
2018·春 帐篷游戏活动初体验
2018年5月,我园的第一次帐篷游戏活动开启。活动当天,家长志愿者在晨间活动时间就来到小学操场搭建帐篷,保育员将点心和牛奶带到操场上,教师们事先准备了球、风筝、泡泡机等户外游戏材料。
上午9点,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背着小书包,带着自己喜欢的玩具和点心,来到小学操场。看到满眼的帐篷,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随后,孩子们自由分组,在帐篷里游戏,有的画画,有的和小伙伴聊天,有的分享玩具和美食。到了点心时间,孩子们跟着教师就近去小学的盥洗池洗手后,便拿着点心到帐篷里享用。在帐篷外,孩子们手持风筝、风车,奔跑着、追逐着……一转眼就到了中午,孩子们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游戏场地,回到各自班里享用美味的自助餐。
活动后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请教师们来说说组织帐篷游戏活动的感受。教师们都谈到,孩子们在这半天的游戏中特别开心,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家长们的反馈也很好,孩子们回家都说还想玩这样的帐篷游戏。
同时,教师们也提出了一些在活动过程遇到的问题。比如,有教师提到,在活动过程中一直很担忧孩子的安全,场地那么大,孩子那么多,而且活动还以混龄的形式开展,孩子们一会儿在操场上自由奔跑,一会儿又不知钻进哪顶帐篷里,教师根本看不住自己班里的孩子;由于帐篷都是由家长提供的,有的比较普通,而有的造型别致,孩子们会一窝蜂地挤到那些好看的帐篷里,有的孩子还会在帐篷里嬉笑打闹,这让教师很紧张。
针对教师们提出的问题,我们组织了研讨。比如,针对争抢帐篷的问题,教研负责人抛出两个问题引导教师们讨论:“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争抢帐篷的行为?”“如果把关于安全的问题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自己来讨论解决,会怎样?”通过研讨,教师们达成了共识:第一,可以在班里引导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鼓励他们自己制定游戏规则;第二,平常要关注孩子相关的行为表现,有意识地把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
研讨中,教师们也做了反思。这次帐篷游戏活动方案是教师团队讨论形成的,教师不仅为孩子准备好了活动场地、活动材料,也为孩子设计好了活动流程、活动内容,虽然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玩得很开心,但始终是教师在替孩子考虑和安排。如果教师退后一步,放手给孩子游戏的自主权,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这些积极的反馈让我们萌生了将帐篷游戏活动以“亲亲帐篷节”的形式继续举办下去的想法,我们计划利用小学春假和秋假的机会,每年举办两次“亲亲帐篷节”。
2018·秋 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孩子
2018年秋天的帐篷节活动,我们提前两周就开始做准备了。教研活动时,教师们在回顾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讨论这一次活动如何开展。
针对上一次活动中教师提出的安全问题,我们制定了应对策略:采取教师分区域负责制,每个班的三位教师中留两位在本班帐篷区,负责组织和指导孩子们的活动,一位教师到公共游戏区域做安全责任人,确保每片公共游戏区都有一名安全责任人,保障在该区域内游戏的所有孩子的安全。
由于这次帐篷节活动在秋天举办,此时小班幼儿入园才一个月,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焦虑,如果让他们分散到封闭式的帐篷里游戏,他们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因而,从小班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要出发,我们对混龄活动形式作了优化:中、大班搭帐篷,小班则采用地垫,将地垫铺在中、大班帐篷区周围,小班幼儿既可以和自己班的教师、同伴一起坐在地垫上玩游戏,也可以到哥哥姐姐的帐篷里和他们一起玩游戏。
围绕上一次帐篷游戏时教师们对于孩子缺乏活动自主权的反思,我们决定由教师对这次的活动做大框架的设计,至于玩什么、怎么玩都交给孩子们自己去设计和准备,同时,在活动环节和流程上留白,鼓励孩子们参与进来,共同设计。
2018年10月,第二届帐篷节活动开始了。
中、大班孩子经历过上一次帐篷游戏活动,已经有经验了,活动前,他们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对帐篷内外的活动进行了自主设计。比如,他们将棋、扑克、图画书、绘画本等带到帐篷里;在帐篷外,除了放风筝、玩泡泡机等他们上次就很喜欢的游戏外,他们还设想了一起玩彩虹伞、丢手绢、老狼老狼几点钟等游戏。他们还自主制定了帐篷游戏规则。每顶帐篷的门帘上都贴了孩子们用自己的符号画的各种不同的规则示意图:帐篷里最多能容纳的小伙伴的数量与帐篷的大小有关(大的帐篷5—6人,小的帐篷2—3人),在帐篷里游戏时不能打闹,带来的玩具要和小伙伴一起玩……
这次帐篷节的点心也升级了,变得更为丰富,而且是自助式的。这一改变出自帐篷节前某班孩子的提议。孩子们说,既然是过节,点心能不能和平时不一样,品种能不能多一点,比如可不可以有各种水果和坚果……我们决定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们从活动室搬来桌子,铺上漂亮的桌布,做成自助式点心台,放上美味可口的牛奶和点心。在活动中,孩子们自主去洗手,然后分享美食,感叹“今天的点心真是太丰盛了”。
在这一届帐篷节,我们在第一次开展帐篷游戏活动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上,视线下移,发现并尊重儿童的需要,让孩子们自己参与设计游戏规则、游戏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自主的价值。那天中午,活动本该结束的时候,大班的一个孩子提出“我们还没玩够,我们想在帐篷里午睡”,其他孩子听了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园长看到孩子们满脸的期待,感到这件事对孩子们来说意义非凡,于是马上组织园管理层召开临时会议。讨论中,大家一致觉得让大班孩子这天留在帐篷里午睡是可以办到的,孩子们的这一想法应该予以满足。为此,大家又进一步讨论了如何满足孩子们的心愿。首先是午睡场地的选择。由于户外地面不平整且难免阴冷,易造成感冒,而班级活动室面积太小,没法容纳那么多帐篷,于是,我们决定把帐篷营地设在园里最大的综合活动室。其次是被褥如何從三楼活动室运到帐篷里。我们提出,既然是孩子们提出要在帐篷里午睡,那么他们就要自己搬被褥。考虑到被褥体积大,孩子们运送时尤其是下楼时如果被褥散开、掉落,容易发生安全问题,因此每个班的三位教师需要指导孩子们将被褥叠好、卷紧以便搬运,而园班子成员则需要在各楼层沿途提供安全保障。
被褥“大迁徙”开始了。保育员们一次次想上去帮忙,都被孩子们拒绝了:“我自己会搬!”接着,孩子们又自己铺床、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当成人退后一步,孩子们表现出的能力超乎想象,他们很享受自己做事的过程和从中获得的成就感。我们真正理解了一句话——孩子们与成人一样渴望被看到、被尊重、被接纳、被爱。
这次帐篷节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教师们分享“我的发现”。有的教师说:“听到孩子提出要在帐篷里午睡,我内心其实特别忐忑,觉得这事特别好玩,但又担心安全问题,还好园长及时组织了讨论,给了孩子支持,也给了我们支持。看到孩子们满足的样子,我真的特别感动。”有的教师说:“退后一步,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未发现的孩子们的闪光点,尤其是制定游戏规则,孩子们考虑得比我们成人还要细致,而且自己制定的规则执行起来特别有效。”有的教师说:“在这样的活动中,我感受到正视儿童需求的价值。当孩子突发奇想,提出要在帐篷里午睡时,我们通过价值判断及时调整了活动方案,鼓励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在课程推进中,‘预设与‘生成必然相伴而生,我们要做的是敏感地发现孩子的需求,用适宜的方式支持孩子的想法,使每一次经历都成为孩子们宝贵的经验。”看到了孩子们的能力后,我们决定后续要在更多的活动中放权给孩子,让孩子站在活动的中央,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2019·春 我的节日我做主
经历了上一次的帐篷节活动,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能力,我们决定,在接下来的帐篷节活动中,要更多地放权,让孩子们自主设计这半天的活动。因此,2019年春天,我们提前一个月预告了帐篷节活动的时间,将孩子们更早地卷入到整个活动的设计中。
怎样让孩子积累自主设计、参与帐篷游戏的经验呢?我们首先优化环境,在幼儿园的户外场地、走廊及每个班的自然角投放了不同样式的帐篷,让孩子们在日常的游戏中了解不同帐篷的特点,并利用班级区域里投放的棍子、布料等各种可用来搭建帐篷的材料,试着玩一玩、搭一搭,从而感知帐篷的结构。同时,我们在餐后、离园等环节设立帐篷游戏时间,鼓励孩子们自主设计游戏内容、自主参与。
活动策划过程中,大一班的孩子提出了举办“草坪自助午餐”的设想。为此,园后勤部门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制定了保障措施,比如,为确保食品安全,所有食品包括装碗勺的筐子都需要加盖或用保鲜膜保护,以免污染;因为涉及餐桌布置及食物运送等工作,所以打算结合我园一月一次的“家长陪餐”活动,每个班邀请几位家长志愿者全程参与,这样不仅解决了人手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家长成为幼儿园课程“合伙人”;考虑到午餐前的盥洗需求,我们通过增加“鸭嘴”装置,对小学盥洗池的水龙头做了改造,以方便孩子们洗手。
“草坪自助午餐”方案通过后,孩子们开始自己设计自助餐会如何进行。比如,最想吃什么、想邀请谁一起吃,等等。孩子们讨论出了几十种美食并进行票选,结果得票最多的是炸鸡翅、炸薯条这些不太健康的食物。我们没有直接否定孩子们的选择,而是让他们带着票选结果去咨询保健老师。我园保健老师也很有教育意识,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跟孩子们聊食物的营养、如何搭配等,给孩子们一些支持,丰富孩子们的经验。最后,孩子们又进行了一次投票,这次,大家选出了既营养又美味的食物,其中得票最高的是“网红”七彩番茄饭。帐篷节当天,食堂人员在帐篷旁设置了食材准备区,孩子们可以自愿前往,参与剥豆子、剥笋,体验劳动的快乐。
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宝贵的是教育者对儿童的声音、儿童的观点、儿童的需要的珍视。在这一届帐篷节活动中,教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孩子的能力,同时提出了在帐篷节开展的游戏是不是可以渗透到班级主题活动或一日生活中,实现帐篷游戏的过程性、体验性、连续性、情景性,真正促进孩子们的多元发展。
2019·秋 节日不单是节日
帐篷节举办到第四届,我们越来越觉得需要立足于儿童,思考帐篷节与儿童经验之间的关联性,思考班本课程与园本课程、园级活动的整合推进。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这一届帐篷节的活动准备环节,我们除了与孩子对话、了解孩子的需求外,还借助园本研修活动,结合上一届帐篷节活动中孩子们经历的事件,思考如何在班级日常活动中融入帐篷节活动的相关内容。
例如,大五班孩子对设计好玩的帐篷节游戏很感兴趣,当时班里正在开展“定向运动”的主题活动,基于这样的经验,他们提出能不能在帐篷节时大伙儿一起玩一次有意思的“定向寻宝游戏”。于是,班级教师组织他们就帐篷节时的定向运动游戏可以怎么玩、寻宝游戏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尋宝地图要怎么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班级教师和孩子一起做了游戏方案,提交给园课程领导小组审议。审议中,教师们都觉得,在帐篷节时由大五班牵头组织开展寻宝游戏,其他班的孩子自主报名参加,这样的形式非常好。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游戏现场的安全如何保障?”“帐篷节当天的寻宝游戏如何变得有趣、有意义且有特点?”经过教师们的讨论,方案逐渐成形:1.利用小学操场及其周边的草地、小竹林等场地及资源开展定向寻宝游戏;2.以帐篷营地作为起点和终点,孩子们自主报名,分组参加;3.全程共设12处打卡点,每个点配一名教师和一名家长志愿者负责活动的组织工作。帐篷节前,大五班孩子制作并发布了寻宝游戏宣传海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其他班的小伙伴了解活动内容,对活动有了心理预期。
又如,大四班孩子对帐篷节的餐点准备环节很感兴趣,主动申请由他们承担本届帐篷节的餐桌布置、餐点服务等工作。他们先在班里开展了特色美食活动以积累经验。班级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讨论,孩子们提出,帐篷节当天他们作为餐点服务人员要有统一的服装、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分工分组,要提前设计食谱和用餐规则。根据草坪自助餐的特点,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围绕场地如何布置展开了讨论,形成方案后将想法与园长做了沟通。园后勤部门了解了孩子们的需求后积极协调场地与设备,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当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发现天气预报显示帐篷节前后几天都要下雨,原本想要利用小学秋假的时间开展活动看来是不可能了。那怎么办呢?大三班的孩子议论开了:“我们换一天吧,等天气好了就可以办了。”“可是后面小学的哥哥姐姐都要来上学了。”“对啊,哥哥姐姐要在操场做操、上体育课……”“能不能和校长伯伯商量商量,把操场借我们用一天?”听到孩子们的议论,班级教师鼓励孩子们选出代表去找小学校长借场地。孩子们一起讨论,要怎么和校长伯伯说,最终,他们集体通过“给校长伯伯的一封信”,将自己想说的“写”下来。与此同时,园课程领导小组也就天气状况召开了紧急会议,重新做了计划后与小学校长沟通,商量借用场地的事。校长非常支持,将那一天的小学户外活动安排做了调整,腾出空间满足孩子们的游戏需求。听到这一消息,孩子们欢呼雀跃。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深深感受到,应该感谢校长伯伯、哥哥姐姐们把操场借给我们,让我们的帐篷节可以顺利举办。孩子们认为最好的也是最实在的感谢方式就是在帐篷节那天邀请校长伯伯来共进午餐。不期而遇的大雨,打乱了孩子的游戏计划,而教师捕捉到了这一教育契机,给了孩子空间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孩子从中获得了更丰富的体验。
2020·秋 不一样的帐篷节
2020年的春季,我们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帐篷节活动没能如约举办。到了秋季,孩子们一遍遍地来问:“我们的帐篷节活动什么时候才能办呀?”面对孩子的需求与疫情防控要求之间的冲突,园里组织教师们讨论:帐篷节活动还要举办吗?教师们纷纷表示:“这个活动如此受欢迎,必须想办法继续举办下去。”确立目标后,我们发现,帐篷节活动的举办面临两大困难:其一是人员不能聚集,这意味着没法让全园孩子聚在一起开展活动;其二是家长不能进园,那么搭帐篷的工作谁来做?最后我们商定,中班和大班的帐篷节活动分两天进行,小班的地垫游戏设在幼儿园的公共场地分批开展,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人员密集问题。接下来是解决帐篷搭建的问题,教师组织孩子们讨论“爸爸妈妈不能来,我们的帐篷谁来搭”,孩子们纷纷表示“我们可以自己搭”。
于是,我们把关于帐篷的探究活动融入一日生活中。孩子们一起统计班里帐篷的数量,把帐篷提前带到幼儿园来。借助前期讨论,我们组织孩子们以“帐篷小伙伴”的形式一起讨论帐篷搭在哪里、怎么搭。孩子们自由分组合作,逐步学习如何搭帐篷,并将帐篷搭建在幼儿园的走廊上、午睡室里。由此,孩子们积累了搭建经验。
在这一届帐篷节前,大三班正在开展“园长去支教”的生成性主题活动。活动的缘起是,一个多月前,大三班的孩子得知园长去支教了,感到特别好奇:园长支教的地方是哪里?园长去做什么?那里的幼儿园是怎样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玩些什么……面对孩子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班级教师通过微信视频连线了正在支教的园长。透过视频画面,孩子们发现那边的幼儿园各方面条件都远不如自己的幼儿园。“那边小朋友的活动室里就只有桌子,户外都是水泥地,没有玩具。”大三班的孩子在一次“国旗下讲话”时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全园的小伙伴。大家由此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想寄书本过去,有的说想买了玩具送去。但孩子们又提出:“我们没有钱怎么买这些东西呢?”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三班的孩子们决定在帐篷节当天搞一场义卖活动。
在义卖活动前,孩子们自己商量怎样的玩具适合拿来义卖;在活动现场,孩子们自己布置义卖柜台、自己定标签、自己吆喝和推销,最后获得了113元收入,将这些收入全都用来买了玩具,并寄给了远方的小伙伴。
这一届帐篷节活动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不像往届那么热闹,但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如此安排活动显得更真实、更接近孩子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对孩子们能力的信任,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是鲜活的、独特的个体,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感受、体验、探索、解释着这个世界。
历届“亲亲帐篷节”活动的开展过程也是师幼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现了我园“以儿童为本”的课程推进之路。以帐篷节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抓手,教师看到了孩子,实现了课程观、儿童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