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政策对高职毕业生可雇佣性就业能力的影响
——以政府努力程度为调节变量
2021-10-12朱建军
朱建军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一、引言
就业能力是许多利益相关者、学生、毕业生、大学、组织和国家决策机构关心的一个关键问题,影响成功路径的能力,影响就业能力发展的方法和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学者更多对培养就业能力途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力量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等因素对高职毕业生的可雇佣性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曹玉娜认为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设置科学多样的就业指导方式,发挥学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引领作用[1](74-79)[2](14-17)。高职院校需要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体现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适用性和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技能性特征。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指导下,通过劳动教育培养专业技能过硬、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型劳动者,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创造能力[1]。
二是毕业生行为特征对其可雇佣性就业能力的影响。陈勇等研究发现毕业生的社会网络的模仿学习、交流学习对就业能力形成存在正向影响关系,模仿学习通过职业认知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就业能力形成存在间接的正向影响关系,交流学习通过职业认知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就业能力的形成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关系[4](124-129)。杨若兰等人认为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新知识,积极思考,能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健全社会实践机制,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5](49-51)。
三是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对其可雇佣性就业能力的影响。邓小莉认为心理资本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资本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6](1-3,9)。何安明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两两之间显著相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心理资本在社会支持与就业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7](27-30,36)。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途径除学校和学生外,更离不开国家,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扶持政策在内的国家一系列就业政策,不断丰富就业内涵、增加就业形态、提高就业质量[8](18-25)。但国内学者对于国家层面就业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相对薄弱,仅仅停留在定性研究,鲜见两者之间的量化研究。本文借鉴王霆和刘玉提出的就业政策量化方法[9](71-83),定量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借鉴王嘉嘉等人提出的政策了解程度和政策了解途径衡量政府努力程度[10](184-186,189),研究政府努力程度在大学生就业政策影响就业能力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PMC指数测算
通过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网共收集2018—2019年期间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35份,借鉴文献[9]的文本挖掘方法,结合本文研究需要遴选大学生就业政策量化指标,其中一级指标4 个、二级指标20 个。一级指标包括政策内容(X1)、政策性质(X2)、激励约束(X3)和政策功能(X4),二级指标包括加强管理(X11)、完善社保(X12)、消除歧视(X13)、保障工资(X14)、鼓励就业(X15)、预测(X21)、监管(X22)、支持(X23)、建议(X24)、引导(X25)、描述(X26)、监督考核(X31)、岗位创造(X32)、用工激励(X33)、技能培训(X34)、设施建设(X35)、统筹调控(X41)、扩大需求(X42)、强化保障(X43)、完善体制(X44)。
(二)政府努力程度量化方法
本文用大学毕业生从政府宣传途径了解到就业政策的比例衡量政府努力程度[10],把了解就业政策的途径分为:政府宣传、学校宣传、社区宣传和其他途径。
(三)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量化方法
采用金晓亚根据概括性模型编制而成的大学生可雇佣性量表,共30个条目5个维度,分别是领导与管理能力7个条目,解决问题能力5个条目,自我发展能力7个条目,人际关系能力5个条目和基本职业技能6个条目。被调查者判断条目与自己形象的符合程度,采用Liker 5级评分法,从“优”“良”“一般”“差”“极差”依次计5—1分,总分30—150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调查者的可雇佣性能力就越强[11]。
三、数据来源与问卷检验
(一)数据来源
2018年10月到2019年12月,抽取江苏省内20所高职院校2018届和2019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江苏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一般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各5所,共收到2875份电子问卷,剔除无效问卷、重复问卷,并把正接受专接本和准备参加专转本考试的样本剔除,最终得到有效问卷共计2532份。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问卷整体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65,大于标准值0.7,效度检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KMO 值为0.912,大于标准值0.6;一般资料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02,大于标准值0.7,效度检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899,大于标准值0.6;可雇佣性就业能力量表克隆巴赫系数为0.879,大于标准值0.7,效度检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897,大于标准值0.6。量表及问卷整体信度效度良好。
四、政府努力程度的调节效应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PMC指数测算
根据文献[9]PMC计算法方法,假定大学生就业政策量化二级指标值均服从[0,1]分布,一级指标值是二级指标值的算术平均数。经计算得到大学生就业政策PMC指标值(表1),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认可顺序依次为就业政策内容、就业政策性质、就业政策的激励约束和就业政策功能。
表1 PMC指数及相关系数
(二)政府努力程度的调节效应检验
在检验政府努力程度是否具有调节效应之前,计算政策内容(X1)、政策性质(X2)、激励约束(X3)和政策功能(X4)与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就业能力的相关系数,以及加入政府努力程度后的交互项与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就业能力的相关系数。测算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政策内容(X1)、政策性质(X2)、激励约束(X3)和政策功能(X4)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且在0.01水平下显著。4个交互项(政策内容*政府努力程度、政策性质*政府努力程度、激励约束*政府努力程度、政策功能*政府努力程度)与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就业能力在置信水平0.1下影响显著。
为了检验政府努力程度在就业政策影响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就业能力过程中是否存调节效应,本文构建2个模型:模型1将就业政策内容、就业政策性质、就业政策的激励约束和就业政策的政策功能作为自变量,把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就业能力作为因变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把政策内容*政府努力程度、政策性质*政府努力程度、激励约束*政府努力程度、政策功能*政府努力程度等4个交叉项作为自变量纳入模型。
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F值为6.746,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说明政府努力程度具有调节效应。但具体分析,政府努力程度在政策内容和激励约束影响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就业能力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在就业政策性质和就业政策功能影响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就业能力过程中不具有调节效应。
表2 政府努力程度的调节效应分析结果
五、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就业能力提高有着正向影响,就业政策宣传过程中政府努力程度在就业政策内容和就业政策的激励约束的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在就业政策性质和政策功能的影响过程中不具有调节效应。为此,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家就业政策提高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就业能力,给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发挥就业政策的引领功能。通过大学生就业政策引导,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综合素质,使大学生从基层做起,端正到基层就业的认识,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人才资源;②充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关切。在大学生就业政策出台前,多渠道了解大学生就业关切。不断健全民主制度,让广大大学毕业生积极参与就业政策的制订,让大学毕业生参与表达,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满意度;③增强就业政策宣传主动性。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信息化时代,国家充分利用互联网、融媒体平台,利用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QQ群、百度贴吧等有效宣传就业政策;④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主体责任。明确学校是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与解释的第一责任人,鼓励学校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纳入形势与政治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