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禄丰县高峰乡彝族民间刺绣故事研究

2021-10-12张译匀齐敖包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高峰彝族

张译匀,齐敖包

(1.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2.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昆明 650500)

彝绣图案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背后蕴藏着彝族丰富的口传文化、民俗文化。从刺绣工艺到刺绣图案,再到刺绣图案故事,其中蕴含着民俗学、民间文学、符号学等多学科共存的学科机理。本文以云南禄丰县高峰乡为调查视角,对高峰乡彝族刺绣图案和相关民间故事进行体貌性的调查和研究。

禄丰县高峰乡,位于禄丰县西北部。境内有彝、汉、苗、白等4个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89%,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目前共有13名各类传承人,2008年高峰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2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彝族大刀舞之乡”;2013年被楚雄州政府命名为“传统文化保护区”。总的来说,高峰乡至今彝族语言文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在楚雄州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 彝绣图案样式的转换

(一)原始人文关怀样式

1937年元谋县牛肩包、大那乌、老城等地出土发现了一大批石器,其中有长1.9厘米的“雕刻器”,指甲盖大小的“圆刮器”等。经专家考证,这些细石为纹身工具。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滇西彝族始祖九隆部落曾以龙为图腾崇拜,并以“皆刻画其身,像龙文,衣皆蓄尾”。纹身是刺绣的源头,如今生活在双柏县彝族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纹身和绣法。从纹身的功能上来看,主要是以原始人文关怀性质的护体、辟邪为功利性,这也说明和反映了纹身图案对象大都为日、月、火、原始部落图腾等。这一时期的纹身图案主要是一些具有强烈的原始宗教色彩的简化纹样,审美意识相对较弱。这也是彝族刺绣乃至整个西南少数民族刺绣图案发展早期,关于刺绣图案摄取的初始来源。

(二)审美意识觉醒样式

人类关于审美意识的觉醒是与日俱增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经历原始人文关怀时期的铺垫后,彝族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据史书载,秦汉之际,当时楚雄东部为古滇国辖境,从古滇国出土的青铜器人物形象可看出,其装束特点:椎髻、束带、着圆扣饰、戴耳环、手镯、佩剑、披兽皮、衣饰尾。从服装刺绣的圈纹、点纹和线条纹来看,图案样式明显趋于多样化发展,但此时的图案纹样还是局限于几何图纹,图案背后的隐形潜在文化极其匮乏。但总的来说,轮廓刚硬、棱角分明的几何图纹也变得丰富,这都可以说明彝族对于审美的要求更大的追求在于图案的摄取与设计的方面,功利性的人文关怀越来越被弱化。

(三)口传文学经典样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彝绣摄取何种图案纹样也变得复杂多样。从最初单一的功利性符号到后期审美形态突出的几何图纹,再到现在图案背后口传文学的民间故事,彝绣图案在民间工艺与民间叙事之间进行着无数次的转身。这是人类物质社会与精神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当然,这也是中华文化交融的结果。伴随着中原王朝修通了连接蜀的栈道,云南与内地文化交流频繁,藏彝走廊、古丝绸之路等空前的加速使彝绣图案的变化多样。汉武帝时期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如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哀牢人地区“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公元8世纪初,以彝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南诏国国王王嵯巅攻占成都,掠回了大批汉族刺绣女工和蜀锦原料。《新唐书·南诏传》记载:“将还,乃掠女子工技数万人……南诏自是工文织,与中国捋。”[1]南诏刺绣工艺受蜀绣影响较大,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蛮王及清平官皆衣锦绣”贵贱等级的服饰制度。当时内地的蜀绣、苏绣[1]、湘绣丝绸过“五尺道”进入云南,其精美的图案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彝族,因而不自觉地加速了彝绣图案民间故事的形成。

现高峰彝族刺绣主要以绣马缨花、山茶花、梅花、菊花、“人字”纹、“万字”纹、钩镰花等图案为主,每幅图案背后都有相应的民间故事。

二 刺绣图案的叙事隐喻

(一)美好期望类

如前述,高峰乡具有美好期望型的花卉种类很多,如马缨花、菊花、山茶花、石榴花等。其中菊花刺绣图案在身影中比较丰富,并以边界花、主体花来装饰,明显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而从菊花刺绣图案背后蕴含的民间故事中,更体现了菊花在当地彝族心中曾被视为逆天改命的法宝。如:

相传,很久以前,高峰彝族先民因为大肆捕杀山野动物,触怒了司管动物生存的神仙,神仙为了惩罚高峰彝族,便施法在十年之间让高峰不能生产粮食。因此高峰彝族先民只能靠山林野果、树皮草根艰难度日。于是各个彝族部落长老商讨要选出一人去寻找粮食生长的办法,经过长达三天三夜的商讨,最终决定阿哆哩前去寻找。阿哆哩按照长老们的要求,踏上了寻找粮食生长办法之路,翻山越岭来到了现今中村乡阿勒村,阿哆哩看到了生长茂盛的庄稼,便去询问阿勒村的毕摩。毕摩对阿哆哩说:“想要破除神仙的仙法,就要在田埂四周种满菊花,粮食种子和菊花种子一起种下,等到菊花开花时,粮食自然就丰收了”。阿哆哩带着阿勒村毕摩的话和毕摩给的菊花种子回到了高峰,大家纷纷按照此方法在田埂四周种下菊花,当年粮食果真丰收了。从此,高峰彝族先民把菊花奉为“粮食之花”。

至今,每夏秋季节,在高峰田边地头,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野菊花,菊花成为彝族喜爱的花卉。①(见下图1和图2)

图1 菊花背布

图2 女性上衣下摆的菊花

从故事中不难看出,菊花作为彝族在艰难生活时期逆天改命的法宝,是整篇故事的灵魂母题。在精神层面,相比对美的追求而言,人文关怀的意念似乎更胜一筹,展现了“人命由人,不由天”的民族精神。

(二)人性品格类

梅花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中,隐喻指向为不拘一格的民族傲骨、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在高峰乡的梅花彝绣图案和关于梅花的民间故事中,我们依然可见一斑。如:

相传,以前在高峰地区,每到冬季,气候寒冷无比。一位叫杞江的男子因家中贫困不堪,到地主家做苦工换取粮食。一日,地主夫人丢失了心爱的狗,就责令杞江去寻回,否则让杞江为狗陪葬。杞江冒着大雪和寒风,忍着饥寒,出门上山找狗。杞江足足找了一日,却没有看见地主夫人的狗,正当杞江正要下山寻找时,突然脚下一滑跌进了山谷。当杞江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棵梅花树枝丫上,正要起身,却被悬崖吓住了,杞江徒手根本爬不上来,就在杞江想放弃时,从梅花树上传出了说话的声音;“孩子,想要离开这个地方很容易,但你现在心情浮躁,满脑子都是地主夫人丢失的狗以及自己受罚的场面,既然你来到了此地,为何不静下心来,仔细想办法离开呢。”杞江听了梅花仙的一番话后,在梅花树下坐了三日,终于想出来了办法,杞江为了感谢梅花,采了一株梅花种在自己居住的屋旁,也发现了失踪的狗,就这样杞江平安回到了家。从此,彝族村寨每年的寒冬腊月都会被浓香四溢的梅花包围。①(见下图3和4)

图3 女性上衣下摆的梅花

图4 女性上衣下摆的梅花

反观彝绣中的梅花图案,通常是作为点缀花或界限花出现在服饰上的。梅花在民间故事中反映出性情坚忍和品格纯洁的品格,性别指向更趋向于男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梅花图案常被绣于男性的鞋面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农作劳动类

高峰彝族认为,钩镰花寓意着勤劳农作、丰收团结的意义。钩镰花寓意勤劳、热爱劳动,常用于女性上衣、尾饰、托肩花、袖子花、披肩的部位 ;男性马褂、男女绣花鞋装饰及儿童花帽等。钩镰花没有固定的色调搭配,常常是根据缝制者的喜好来搭配色彩或者根据整套衣服的色彩来设计,花样款式也没有固定的样式,缝制者可自由进行改变。

据传,很久以前,在高峰仓底村有一个从其他村寨远嫁过来的女子,该女子不仅会做任何家务,做农活也是一流的好手。女子嫁到夫家三年后,原本生活平平的夫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年胜过一年。这位能干的彝族女子,有一把锋利无比的小巧镰刀,时常把它带在身上,用它来收割庄稼,割牛羊的饲草。在女子嫁到夫家的第十年后,不但盖起了一院高大的瓦房,还饲养了成群的牛羊。在当地已成为有名的富裕人家。她家富裕的生活让十村八寨的彝族村民羡慕不已,纷纷到她家来“取经”,女子也大大方方地讲述了自己的发家史——就是勤劳再加上那把锋利无比的小镰刀。女子靠勤劳和小镰刀发家致富的故事在彝族村寨中传开了。她被视为彝族女子学习的榜样。同村其他女子都会告诉自家孩子,要像女子一样勤劳,才能过上好日子。久而久之,勤劳聪慧的高峰彝族女子就把劳作时使用的工具剪成花样绣在衣物鞋帽上。至此,镰刀已成了高峰彝族勤劳的象征,同时寄托了彝族期望长大成人的女孩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美好愿望。钩镰花是高峰彝族女子绣花嫁衣上不可缺少的花纹图案。(见下图5和6)

图5 儿童虎头帽上的钩镰花

图6 女性上衣衣领的钩镰花

花卉图案内涵只是是彝绣图案中的一个小类。以上列举的菊花、梅花、钩镰花又是花卉图案中的经典纹饰。从表1可以看出,每则花卉图案背后都对应着具有独立情节、母题的民间故事。彝绣图案及其背后的民间故事相互寄生,二者共存,但二者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问题在此不冗述。但挖掘图案背后的民间故事,可以增强刺绣图案本身的软实力。而通过一个“非遗”项目,可以传承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工艺和民间故事的过程,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事项。

表1 隐喻关系对应表

三 小结

高峰彝族刺绣民间故事的叙事大多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建构的,其艺术特征十分明显。第一,刺绣图案蕴含的民间故事主人公多是泛指一个群体或是一个氏族,并不仅独指代个人,大多情况下,主人公没有明确的姓名,即使故事中提到名字,也是彝语音译过来的,象征美好、勇敢、聪明、美丽、善良等寓意,故事发生时间常用很久以前或相传等词语来代替,故事发生地点则是以一个村庄、村寨,即使是有名的村庄、村寨都是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为了记忆自行编上去的。第二,民间故事程式化的表达特点在刺绣图案民间故事人物建构和情节发展中鲜明地体现出来。故事中的角色常常是两人或两人以上,且成双成对的出现,故事情节多以曲折为主。第三,好人与坏人、善人与恶人等形象的对立出现,成为刺绣图案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人物的性格类型则是以聪明与愚笨、辛勤与慵懒等对立。刺绣图案民间故事作为彝族心理的物化状态,向大众真实地展示彝族的生活风貌、憧憬愿望及审美观念,是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讲述者:李秀婷(女),54岁,楚雄州妇女彝绣协会副会长。

②讲述者:毕增堂(男),49岁,禄丰县民间文艺家 协会主席,兼县文联副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高峰彝族
彝族海菜腔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病毒病将迎“小高峰”全方位布控巧应对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石庆云
彝族荞粑粑
漫话民间故事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漫话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