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感防控须环环相扣 切不可存侥幸心理
——感控专家李六亿谈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院感防控要点

2021-10-12徐书贤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16期
关键词:定点医院医务人员医疗机构

文/本刊记者 徐书贤

这些漏洞和薄弱环节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像“多米诺骨牌”效应,是环环都出错,环环都没有把好关,才出现了聚集性感染事件。

一批医院停诊、闭环管理的背后,院感防控的重要性再次凸显。据此前通报,郑州疫情最初发生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内部,涉及保洁人员、住院患者、医务人员等一批感染者,呈现小范围聚集状态,也暴露出医院存在的多个院感防控的漏洞。据了解,今年全国已发生多起与医院相关的疫情传播。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下,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医院感控管理,刻不容缓。本刊记者第一时间就当下各医疗机构关心的院感防控要点和风险点等,线上采访了正在隔离休养中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李六亿,她刚从郑州抗疫现场归来。

自2020年1月21日抵达武汉抗疫开始,李六亿已辗转多地,黑龙江绥芬河、吉林舒兰、北京新发地、新疆乌鲁木齐、云南瑞丽、新疆喀什、河北石家庄、广东广州、河南郑州……哪里有疫情,哪里便有她的身影。作为感控专家,她总是第一时间逆行疫区,参与完成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改造,指导院内感染控制,同时为医务人员安全筑起“防火墙”。

李六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家组成员。兼任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2019年底,一种新发传染病突然来袭,大家对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并不了解。我们算是一边在打仗,一边在摸索,开始时连病原体是什么也不知道。当然这一次跟2003年的SARS不太一样,我们国家更加强大了,尤其在科技方面的发展,很快确认了这个疾病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1月7日),并且搞清楚了它的核酸序列(1月11日),这对我们从事感控的人来说特别重要:知道病原体是什么,它的结构是什么,它对消毒因子的抗力如何,它是哪一类的传染病,它有可能的传播途径是什么?这样我们就能根据它的传播途径等特点去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在2020年1月23日,国家就发布了我国《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这一版《指南》对于指导武汉、湖北等地医疗机构内的感染防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感染防控工作的深入,通过对第一阶段工作经验的总结,我们对《指南》(第一版)的某些细节进行了调整,但是防控的基本原则和主体框架基本没变,到2021年的4月份颁布了《指南》的修订版即《指南》(第二版),这充分说明《指南》(第一版)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总之,第一阶段就是不断摸索的阶段,从临床到感染防控,我们逐渐对新冠肺炎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武汉的疫情就得到有效的控制,2021年4月8日,武汉解封。

2021年1月,李六亿在石家庄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ICU 病房进行感染防控督导。

第二阶段是武汉抗疫之后,我国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阶段。从医务人员的防护方面来看,这个阶段医务人员的防护逐渐标准化,患者感染防控也越来越规范,这个阶段的防护物资比较充足。但如何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和挑战。随着病原体不断变异,尤其是现在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它的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传染性特别强,传播速度特别快,潜伏期也在缩短,等等。另外,无症状感染者或者轻症患者比较多,这样就给我们的“早发现”带来了难题和挑战。医疗机构也面临比较大的风险,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不是发热,医疗机构较难做到“早发现”,也就难以实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和早防控等。

目前,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院感防控的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等,但各医院的感染防控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大医院、综合医院会做得好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在基础工作方面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漏洞。这其中还有地区性差异,比如说像北京、上海、湖南、浙江等地相对做得比较好。从总体水平来看,参差不齐,院感防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一定的积累,全国各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的基础本身就不平衡。如果医院原本的防控感染的基础比较好,那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做得也会相对比较好。因为新冠院感防控只不过是医院感染防控当中的一种,它只不过是新发传染病的医院感染防控而已。

对于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之上、生命之上,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为目标。其中,定点医院和非定点医院重点防控的环节可能有点不太一样,因为非定点医院主要是做好“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工作,即采取的措施是围绕“四早”来开展。而国家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采取的是“四集中”(即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也就是我们只要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就会送到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去救治,因此对于定点医院,患者是已知的,其重点工作是如何预防医务人员感染、预防院内患者感染的溢出(即预防传播到院外)和预防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因此,我们重点强调“把好门”“管好人”。“把好门”,我们都知道大医院原来为方便患者就医,门和通道是比较多的,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要做好预检分诊,这些地方就都得管起来,并减少不必要的门和通道。“管好人”实际上是管好进入医疗机构的所有人员,这其中不仅包括患者,还有探视者和陪护,也包括医疗机构自己的员工,这其中包括正式员工、派遣员工、外包公司的员工等,还有进修学生等,以北大医院为例,这个数字是8000多人,所以这个工作量非常大。

在这方面,如北京地区做得比较好,就是采取“分时段预约挂号”,这样可以减少集中在某一个时间点的患者数量,减少拥挤的程度。因为患者一多,在医院里要保持一米距离是很难的,万一有感染者,传播的风险就会比较大。所以,推行分时段预约挂号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

其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患者进门的时候没有发热的症状,当然其中也不排除有人吃了退烧药或者隐瞒流行病学史,这样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所以,还需要强调首诊负责制,患者通过了医院大门口的体温监测、健康码验证等,被分诊到各个科室,患者面对自己就医的医生多是说实话的,医生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咽痛、干咳、腹泻、乏力、肌肉酸疼等新冠肺炎感染的症状,就得多问一下:有没有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周围有没有类似的病人?或者是不是从国外回来的?诸如此类的信息,所以,“首诊负责制”对于非定点医院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要做好发热门诊的工作。发热的患者一定要到发热门诊去就诊。我们在督导中发现有一些医院可能没有足够重视,他们可能认为中高风险地区毕竟是少数,发生由境外输入导致本土病例感染的情况也不是很多,加上一些医院好久都没有碰到新冠肺炎病例了,觉得风险比较低,对有些发热的患者,医生没有询问流行病学史,就让患者走普通流程了。其实,患者对于流行病学史的了解也不是那么清楚,有时候他自己也不清楚是否去过中高风险地区,比如说今年6—8月份这一波疫情,同时在好几个地区发生了,中高风险地区一下多了几十个,乃至上百个,而且每天中高风险地区在不断变化和更新,患者持续关注的话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预检分诊的时候,医生一定要认认真真将发热患者分诊到发热门诊。而且一旦发现发热患者,必须得有人陪他去发热门诊,不能让患者自己去找,以免途中增加更多密接、次密接等情况。

因为患者一多,在医院里要保持1 米距离是很难的,万一有感染者,传播的风险就会比较大。所以,推行分时段预约挂号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

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在一些地方的某些医院没有设发热门诊,或者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所等,自身不具备发热门诊的条件,但是我们要清楚不设发热门诊,不见得发热患者就不去看病。在这种情况下,发热患者就存在转诊问题,怎样能够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发热患者转诊到有发热门诊的医院去诊疗,这也是特别重要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转诊流程,并严格落实,防止在转诊工作中发生交叉感染。

第四,非定点医院对住院患者的管理也很关键,大家知道住院患者一定要实行核酸检测筛查,核酸检测阴性后才能够办理入院。原则上“不陪护、不探视”,如果因病情需要必须陪护的话,陪护人员也要进行核酸检测,且陪护的管理跟患者管理一样,包括不能串病房、遵守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

在这样管理的前提之下,如果有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或者尚在潜伏期,但核酸检测阴性,如果住院以后一旦确诊的话,它的传播范围、传播方式或者接触的人群就相对有限,也比较容易控制。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群就是急诊人群的管理。因为我们不能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急诊患者的救治,但急诊不像门诊那样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急诊患者的病情,一是病情急,二是危重,还有的患者到医院时如由于外伤处于昏迷状态等,可能连体温都来不及测量,这种情况下就更无法知晓其流行病学史。所以对于急诊患者,在保证患者救治的同时,也要做好防控。包括要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要留有一定的诊疗空间——单独的空间,医务人员在救治的时候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即尚不能明确或者不能排除疑似的时候,我们要把他当确诊患者来处理,之后再尽快进行相应的鉴别诊断。由此可降低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也降低患者可能对医务人员产生的传播。这些在非定点医院的防控中是非常关键的。

在非定点医院,妇产科、儿科等也都有可能遇到急诊的情况,还有透析,以及胃镜、手术等部门,都要做好应急预案和演练,通过演练来检验预案和流程是否顺畅,来完善流程。一旦碰到类似紧急情况的时候,我们能有条不紊地开展相关工作。同时还要做好防护物资的储备工作。全院要有总体防护物资的储备,重点部门也要有相应防护物资的储备。

1 2021年6月,李六亿在广州对定点医院环境的流程规划进行现场指导。

2 2021年8月,李六亿在广州对院感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还有一个重点是要加强医务人员感染的防控,因为医务人员感染的防控,一方面影响到医疗救治力量。另一方面,一旦医务人员感染,后果也比较严重,因为医务人员每天要接触大量的患者。国家在这一方面也是三令五申,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健康监测、核酸检测和疫苗注射。医务人员属于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对于疫苗接种,应接尽接,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降低自身感染的风险。一旦发生突破感染的话,也可以降低传播给别人的风险。同时做好医务人员的健康监测,高感染风险部门要每周进行核酸检测,普通部门也要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进行检测。在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的工作中应做到人群全覆盖,零遗漏。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早发现”。

在改造的时候,除了建筑空间,还要满足医疗救治的条件,同时也还要关注空气的流向,包括空调的管理。此前知道病毒在冬天较容易传播,但从去年到今年夏天,像去年新疆发生疫情正值夏天,北京的新发地疫情也是夏天,今年6月份广州发生疫情时天气也正炎热,再比如前一阵郑州、南京、扬州等地疫情,其实都是在夏天,可见温度高的情况下,新冠肺炎也照样传播流行。

第二,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我也补充一下,对于非定点医院,医务人员的培训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从预检分诊到早期的发现,要做到“四早”的话,医务人员一定得掌握新冠肺炎的临床特点以及防控方法。平时大部分的医务人员接触的都是经接触传播或者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对于一些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接触的比较少,所以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是比较弱的。

掌握新冠肺炎的临床特点,才能够及早发现并采取防护措施。医务人员的防护分为三级,一级防护,就是我们常说的常态情况下的标准预防。二级防护是用于可能会遇到疑似、确诊病例时,一般是在发热门诊、定点病区、定点医院,采取二级预防。三级预防是在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尸体解剖或者进行一些高风险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一般采取三级预防。

当发生新冠肺炎局部流行时,仅靠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是不够的,一般需要从当地的综合医院抽调一些医务人员,通过一系列强化培训充实到救治队伍中。在武汉抗疫时,当时我和吴安华教授主要就是在做强化培训工作,从全国各地支援湖北武汉抗疫的4.26万医务人员都是经过强化培训后才上岗的。

通过培训,一方面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医院感染防控和自我防护的知识和技能,另外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因为据我们了解,一些医务人员不了解如何防护的话,他们会产生担忧,甚至是害怕和恐惧等心理,做好培训工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减轻他们的顾虑,从而降低他们感染的风险。当一个人有很强的自信时,就不容易出错,否则越紧张越容易出错,所以培训非常重要。

第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作为一个定点医院,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依靠他们原来的感染管理部门的人员、力量和组织架构的话,是远远不能满足新冠肺炎疫情感染防控的需要。往往会从其他综合医院抽调很多的专职人员进行支援。

所以,一般定点医院都会建立一个临时但强有力的“联合感控部”,由国家专家、省级专家、各医疗队的感控专家和原医院的感控人员组成,这个联合管控部的管理层级相对比较高,联合感控部的部长通常都是院长或者是书记或者是主管医疗的院长担任,就不再是一个中层的管理机构了。因为这个联合感控部要协调医院建筑布局的改造、防护物资采购与储备、患者感染的防控、医务人员的防护与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各项感染防控相关的工作,涉及后勤、医疗、护理、信息、药剂等多个部门,且在短时间之内迅速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各项资源,才能够强有力地来推动感控工作。因此这个组织机构的建设实际上是开展和推进各项感染防控工作的一个组织保障和基础。

第四,是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医务人员的防护实际上是一个多方位、多措施的保障。医院要为医务人员改建符合呼吸道传染病救治(即符合“三区两通道”)的病区,提供合格、充足、方便可及的防护用品。医务人员能够及时拿到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才能够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同时要制定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穿脱流程,加强防护用品在穿脱过程中的监督与指导等,既要预防医务人员的防护不足,又要预防防护过度,因为不足与过度均会增加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第五,要加强患者在临床救治过程中的感染防控。这里最主要的是针对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的感染防控。轻症、普通型或者无症状感染者,由于病情比较轻,患者自己能够自由活动,生活能够自理,发生感染的概率相对是比较低的。但是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就比较高。在救治过程中的高风险操作如各种插管、气管切开、ECMO等侵入性的诊疗措施,对这些患者的感染防控面临很大的难题和挑战,因为患者一旦发生感染,会加重病情甚至直接造成患者死亡。所以重症患者的感染防控就成了一个重要工作。

此外,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包括手卫生、咳嗽礼仪、正确佩戴口罩,以及通风、保持环境的清洁干净等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患者周围环境的污染轻了,我们所有人群的安全性就会提高。

发生新冠肺炎感染聚集性事件有多方面的因素,有疾病本身的特点,如传染性强,传播范围比较广、传播途径复杂,虽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传播,也可经污染的物体传播,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不排除通过气溶胶传播。同时,它是个新发传染病,很多人对这种疾病没有足够的认识,人群普遍没有免疫力。我国疫苗接种推广还是非常快的,推广的力度也比较大,现在已经超过20亿次接种,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也已经接近10亿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3 2021年8月,李六亿在郑州市定点医院病区督导与患者的交流。

但是在发生院感聚集性事件的医院,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没有严格落实国家医院感染防控的相关政策与要求,在感染防控方面的确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且这些漏洞和薄弱环节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像“多米诺骨牌”效应,是环环都出错,环环都没有把好关,才出现了聚集性感染事件。

发生聚集性感染事件的医院中,有个性,也有共性的问题。如国家文件要求病区的建筑布局应该有“三区两通道”,区域之间要有实质的隔离,但有些医院就是没有做到。我们在督导中发现,某家发生聚集性感染的医院,隔离境外输入确诊患者病区的走廊和同楼层收治普通疾病患者病区的走廊,通过一扇双开门相连,而此双开门中间有较大缝隙并没有实际隔断,门的一边是境外输入病例的走廊活动空间,门的另一边走廊里住满了25位加床的肺结核合并症患者。同时,对医务人员也没有进行全员的健康监测和按时进行员工的核酸检测。你看:病区加床严重,患者和陪护人员的管理不严,没有开展规范的医院感染监测等,没能及早发现,加之医院管理存在漏洞,从而造成了一次大的传播。

第二,没有严格落实国家要求。如在某院感聚集性感染事件中,国家要求发热患者应该进行核酸检测筛查,结果 “阴性”才能收入到病房。但有些医院的一些人就带有侥幸的心理,问诊时流行病学史问得不是很详细,而后又没有进行核酸检测,就将发热患者收入病房了。结果,恰巧这位患者就是一名新冠肺炎感染者,加之病区内缺乏对患者和陪护人员的严格管理,医务人员的防护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叠加,造成新冠肺炎在病区内传播。在发生聚集性感染的医院有一个共性的问题,病区加床比较严重,陪护现象比较普遍。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感染防控的法规、文件和标准,而且要求严格落实。因为这些措施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且是经验的总结,但是有些医院没有认真学习或理解不透彻或落实不到位。

又如要求在病区里设过渡病房,因为某些患者可能因为病情救治的需要,来不及进行核酸检测,或者有些情况尚不明确,先把他安置到过渡病房中,尽快进行核酸检测和鉴别诊断,排除以后就可以收入普通的病房,但是很多医院没有做到这一点。过渡病房应该是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单人间。我们在督导时发现有的医院的过渡病房就是一个普通间,没有独立卫生间,患者使用公用厕所,实际上是形同虚设。还有的医院,在过渡病房里面安置三位患者或者更多的患者,实际上无法实施。也有些医院把好几个患者安置在一间病房里隔离,竟然理解为单间隔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可以多人间安置,但是没有确诊的疑似患者必须是单人单间带独立卫生间安置,否则疑似患者安置在同一间病房,则会造成相互传播。

发生这样的事情,与医院常态化的感染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国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布的一系列感染防控的相关措施以及执行力度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医院的管理水平体现在哪里?我前面讲过,发生院感事件是“多米诺骨牌效应”,是一系列的漏洞,如病区加床严重、陪护现象普遍,管理不严,这些体现的不仅是医院感染管理,而更重要的体现是医院的整体管理,还有医院的政策导向。

据我了解,北京地区的医院很少在走廊加床。但有些地方是普遍加床,有的都加到电梯间了,你试想如果加床这么严重,人员的密度怎么控制?哪来的一米间距?又怎么做感控?如果一旦有感染者,又怎么隔离?走廊里面都是患者,又怎么能腾出一个单间来进行隔离?

2021年8月,李六亿在对郑州市定点医院收治患者前的验收。

其实,医院感染的防控是医院的基础性工作,不是仅靠感染管理部门就能做好的,是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更需要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从顶层上把好关。

在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确实也是比较辛苦劳累。疫情带给医务人员增加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我在抗疫一线的时间长,体会还是比较深的。比如说每天的预检分诊、日常的核酸检测、医务人员的健康监测和防护、患者的管理等,每一环都不能有疏漏,说起来容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医疗机构每天都面临较高的风险,尤其是北京的医院每天要接触很多外地、国外患者,像北大医院有8000多名员工,就拿健康监测一项来说,要做到所有员工每天都要上报、统计健康状况。遇到报告异常还要进行追踪。无论是从管理,还是技术,都需要多部门的配合,而且有很大的工作量。8000多人,总会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员工,比如总会有个头疼脑热、发烧感冒的,这些都得一一进行排查。北大医院只不过是综合医院的一个缩影,所有的医院都在做,大家肯定都是在加班加点地工作。

我们国家在新冠肺炎防控方面做得比较好,有目共睹,大多数地方都是低风险地区,但是各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却一点也不能松懈,因为你不知道何时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会在哪里出现。北京又是首都,国内国际交流又比较多,我们随时都得要瞪大眼睛竖起耳朵。

再就是对于定点医院的医务人员,是实行“两点一线”闭环管理,他们会关注自己在驻地应该怎样管理,在定点医院接触患者时要注意什么,按照国家要求穿戴防护用品是否安全?等等。

如果是定点医院的医务人员进病房的话,我们特别强调,在规定的区域,按照规定的流程,穿戴规定的防护用品,从事规定的诊疗活动。第二,会强调防护用品有哪些,它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穿脱。第三,在驻地和在医院的清洁区,他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从事哪些工作。另外我们在培训时会强调,一定要正确对待,高度重视,在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要重视,在各个措施上落实好,不能粗心大意,这样他们的安全就有保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武汉抗疫过程中,支援武汉、湖北的4.26万医务人员没有一例感染。再到后来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也是做得非常好的。

对于医院感染专业人员来说,他们和普通的医务人员碰到的问题还是不太一样的,因为专业人员是要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起到一个监督指导的作用,也就是说他要掌握的知识要比医务人员多得多,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医务人员有疑问的时候,他能够给出一个合理、信服的解答。所以专业人员往往会问怎么改建、空调应该怎样来管理、医务人员如何防护等,会问一些难度比较高一点的问题。

有个问题需要说一下,到现在为止,医务人员防护过度,在全国还是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大家可能有一个误解:防护用品穿戴越多越安全,可能是他们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培训,虽然有国家文件指导,但是部分医务人员还是顾虑重重。不过我们的医护人员还是特别好,是讲科学懂道理的,只要把科学道理讲清楚,依从性还是挺高的,这是我培训中的一个体会,再加上我的资历比较老,参与处置的疫情比较多,医务人员信任度比较高。(笑)定点医院的医务人员,经过我们培训后,过度防护一般3天就能降下来,慢的话顶多也就1周能降下来。其实将过度防护降至规范防护水平是一个蛮难的工作,需要担当。因为有不少人认为过度防护发生感染,他没责任;而将过度防护降到规范水平,穿戴得不如以前多了,一旦发生感染则有可能承担责任。大多数人知道防护不足是有害的,但是他没意识到防护过度也同样有害。另外,我们国家本着人民之上、生命之上的原则,对医务人员防护非常重视,标准是全球最高、最严的,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加码了,再加码就是过度防护了。

还有一个培训的群体是医院管理者。我们的院长、书记们一般不会关注一些具体防护细节,他们问得比较多的是一些应急预案,或者防护用品的配置,需要哪些部门的配合,医院改建方面的问题,管理流程设计等,这些问题中偏管理的多,宏观的比较多。

基层的防控感染工作薄弱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得不到相关信息,参加现场培训、网络会议、网络培训的机会少,层层传达也不到位或者信息衰减;另一方面,可能与个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也有关系。

今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范围内新冠肺炎院感防控方面的现场督导,其中也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包括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制度和流程,基本上没有更新,可操作性不强,科学性欠缺。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对国家新冠肺炎防控相关文件的学习理解不到位,连新冠肺炎的症状都说不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中高风险地区关注度不高。

在预检分诊方面做得也不太好,有些诊所接诊发热患者,但不对患者进行核酸检测,这个就存在比较大的风险,万一这是一位新冠肺炎感染者呢?

有些基层医疗机构人手也不多,感染防控的主观意识和知识都不到位。在感染防控设施方面,基本的手卫生设施不全,有的没有洗手池,有的没有洗手液,更不用说干手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物体表面消毒,采用的消毒剂不是浓度高了就是低了,要不就是消毒剂种类选错了,出现的问题是五花八门。

基层医疗机构从感染防控的组织机构建设到人员的配备都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院感管理人员不确定,没有系统性,工作也没有交接,无法追溯信息,更谈不上持续质量改进。还有些口腔诊所、中医诊所等,本身就一两个人,感染防控的概念比较淡薄。

基层的防控感染工作薄弱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得不到相关信息,参加现场培训、网络会议、网络培训的机会少,层层传达也不到位或者信息衰减;另一方面,可能与个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也有关系。

但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又是跟老百姓的就医密切相关,接触最多、也是老百姓最容易去的地方,此前石家庄暴发的疫情,其实最早感染的那些患者,去的就是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如果他们有能力识别,做到早发现,可能事情的发展就不会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如果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的建议,我觉得,首先,医疗机构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引起重视,要加强组织建设和人员配备,不一定要有专人,但起码要有人兼职专管,而且要有连续性,要做好工作的交接,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与指导。其次,要加强感染防控的培训,“无知者无畏”是很容易出问题的。第三是要落实感染防控的各项措施。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少,又不接诊重症患者,所以感染防控都是基本措施,如加强人员的管理,健全基础的感控设施,加强手卫生,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关注通风,做好发热患者的转诊,这都是最基本的。第四,要加强感染的监测,做好医务人员的健康监测、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的相关工作。

做好标准预防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很重要。标准预防有一个理念,把所有的患者都当作感染患者,它有一组措施:手卫生,咳嗽礼仪,正确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正确地进行诊疗物品的清洁与消毒,做好环境的清洁与消毒,严格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管理,再加上安全注射等。如果能做好标准预防,基层医疗机构的感控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对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定点医院医务人员医疗机构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在医改大背景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如何适应发展需求
福建:通过全国首个关于尊医重卫的决议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浙江1200多家医疗机构入驻省药品采购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