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弹指”“刹那”看佛源词中的“短时约量词”
2021-10-12陈鑫
陈 鑫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汉语不是孤立地发展,尤其是东汉以后汉译佛经的涌现,产生了一类新的词汇——佛源词,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等产生了较大冲击。“一种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接触、强化外来语言是使其丰富多彩的重要途径”。佛源词加快了汉语双音化进程,丰富了汉语词汇数目及构词方法。并使汉语的语言系统在形象性、生动性、哲理性等方面都大为增色。佛教“给中国文学史上开了无穷新意境,创了不少新文体,添了无数新材料气。
前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源词的汉化历程、佛源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单个佛源词的释义等领域,这些研究多以专书为语料进行共时研究,或选取某一组词进行历时研究。不过,单独地将佛源词中的时间词进行考释,并探究其与汉语时间词关系的文章却较少,前有梁晓红的《佛经词语札记》,主要研究了现在、过去、未来这三个佛源词与汉语时间词的关系,以及“我所”“吾我”的用法及释义,后有胡文祺《佛教时间词语的语义和文化研究》把《佛教十三经》中的时间词的语义嬗变、词汇运用进行了探究,还有张倩倩《东汉译经时间词语研究》较系统的考察了东汉译经中的时间词,其他对佛源词中时间词的研究都只是粗略一谈,或者较为零散。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时间词,对时间的划分不甚相同。佛源词中关于时间的词汇有很多,小如刹那、呾刹那,大如大劫、无量劫,这些时间词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在现代汉语中也应用广泛。今试以“弹指”“刹那”为例,探讨其词汇意义和语义特征,为现代汉语部分时间词探源、述流。
一、“弹指”“刹那”的来源及运用
据《僧祗律》:“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佛经中表示“时之极微者”的词,有刹那、念、瞬、弹指、罗预、须臾,其中,“念”并未收录于《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在现代汉语中也较少将其看作时间词进行研究,“须臾”“瞬”是汉语本土词,是用本语族的词表达意思相近的概念,不属于新增词,至于“罗预”比较少见,故不对这几个词一一说明。
1.“弹指”的来源及运用
“弹指”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拇指与中指相扣,瞬即弹起。《现代汉语词典》:弹指即“弹动指头,形容时间极短暂”,语义用法有三:(1)表示许诺。《行事钞》卷下三之三:“僧一云:‘如来许请,或默然,或俨头,或弹指。’”(2)表示欢喜。《法华经•神力品》:“一时謦欬,俱供弹指。”《法华文句》:“弹指者,随喜也。”(3)表示警告。《法华义疏》:“为令觉悟,是故弹指。”一弹指即弹指一次所需的时间,由于弹指作声的时间非常短暂,便用“弹指”隐喻“时间极短”,一弹指也就成了时间量词。也常在后面加上表短时间的单音词“顷”,形成“弹指顷”,又作一弹指顷。佛家多用弹指比喻时间短暂。据高列过《成语佛源举例》,一弹指顷的说法上溯东汉的汉译佛经,且还有“两指相弹顷”“两指相弹顷间”“弹两指顷”“指相弹顷”“弹指间”的表述,高列过认为,“弹指肯定不是一个指头能完成的,运用“两指”“相”之类的词不是很必要。因此,弹指这样简洁的形式一旦出现,就成为主要的形式。不过“弹指顷”“一弹指顷”的用法在佛经中也仍有记载。
(1)如弹指顷,即有百千亿万人饭具。(东汉支曜 译《成具光明定意经》)
(2)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发心皈依,是人於无上道永不退转。(宋《地藏经》)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个概念随之引入。慢慢地,“弹指”也进入汉语语库指称时间短暂。唐宋之后运用得愈加广泛:
(3)赵王恨不时发,弹指出血。及诛赵王,赏赐不可胜计。(唐魏征《隋书•列传第五》)
(4)何异浮生临老日,一弹指顷报恩仇。(唐白居易《禽虫十二章》)
(5)平生多少事,弹指一时休。(唐司空图《偶书》之四)
(6)惊岁月,一弹指。数枝清晓烦驰骑。(宋刘克庄《贺新郎》)
(7)一弹指顷浮生过。堕甑元知当破。(宋陆游《桃源忆故人》)
(8)十八来涩滩,双鱼水中居。七年一弹指,水中有枯鱼。(明吴宽《吴节妇》)
(9)弹指人将老,回头憾苦多。(郭沫若《北上纪行》)
从上述诗文例证中可以看出,用一弹指顷(或弹指、弹指顷)表示时间短暂在中古时已较为常见,现代汉语中亦时有运用,这是动词经转喻后引申出来的含义。
2.“刹那”的来源及运用
(10)生住无停相,刹那即徂迁。(南朝萧衍《遊钟山大爱敬寺诗》)
(11)愁恨僧祗长,欢荣刹那促。(唐白居易《和梦游春》)
(12)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宋张伯端《西江月》)
(13)刹那间的静默。巷堂里锟邬担的竹筒托托地响了几下。(茅盾《子夜》十五)
可知刹那至迟在南北朝已有使用,且不限于汉译佛经,在诗歌、散文中也常出现,刹那作为一个时间词已经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刹那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亦足以说明其已进入日常生活,更多作为书面语在使用。
二、“弹指”“刹那”的语义特征
1.模糊性
弹指、刹那所表示的时间长短模糊,无法以时、分、秒这样的时间单位来做出限定。
(14)也许史玉柱天生的特立独行养成了他独自思考的习惯,一刹那的灵感往往萌发在寂寞独处之中的苦苦思索。(《史玉柱传奇》)
(15)功夫用到得当处,忽然根尘脱落,亲见本性,只在弹指之间。(《佛法修正心要》)
我们无法准确说明上述例子中“一刹那的灵感”“弹指之间”到底是在多短的时间内。我们也无法准确区分刹那和弹指之间的准确界限。据《僧祗律》:“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可以推算出1弹指=7.2秒,1刹那=0.018秒,那么,弹指所表示的时长应大于刹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又《新婆沙论》云:“百二十刹那,成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成一腊缚,二十腊缚,成一牟呼麦多,三十牟呼麦多,成一昼夜。”可见,不同佛经对刹那和弹指的时间长短说法不一。并且,刹那与弹指还可在同一语境下共现,“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只劫。”一弹指间就能圆成八万法门,一刹那的工夫,三大阿僧祇劫就没有了。可知,刹那和弹指之间时间界限模糊。
2.主观性
“弹指”和“刹那”所表示的时间长短其实主要取决于说话人的主观认识,这种主观性,也是基于其模糊性提供的可能,正是因为它们在时间长短上没有确切的界限,所以说话人可以在绝对意义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主观感受。
(16)其一是颓废者,因为自己没有一定的理想和能力,便流落而求刹那的享乐。(鲁迅 《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
(17)在这寂静的刹那间,苏志毅冷静思考着应该准备的一切。(曲波《山呼海啸》)
(18)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渔村已变成现在的繁华都市。
(19)在两车相撞的刹那,他迅速跳出了驾驶室。
由例文可知,刹那与弹指的动作并非一夕之间完成的,它融合了说话人对当前情况的主观感受,说话人主观上觉得动作发生于瞬息之间,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此,如(19)(20),“渔村变为繁华都市”“他迅速跳出驾驶室”,这样的动作肯定不可能在一瞬间完成,刹那、弹指这样的时间词在此带有夸张性质,意在强调说话人觉得动作行为发生迅速,时间短。可见这两个时间词极富弹性。
三、“弹指”“刹那”的时间观
根据溯源,我们知道弹指是一个借喻词,旨在通过一个形象的事物表达具体的词义,刹那虽为音译词,但由于它与汉语融合的时间久,在汉语语库中已经根深蒂固,能够用来表达时间之短。这两个词通常用夸张的手法来体现出说话者主观感受上的时间短、动作快。表现出了佛教的无限时间观和循环时间观,即在浩瀚宇宙中,世事变化、生住异灭,一刹那、一弹指、恍惚之间已然过去,是沧海之一粟、吾生之须臾。
以往的学者对汉语中短时时间词的研究也比较多,不少学者总结出来这类词的一大特点是[+模糊性]、[+双重性],但少有学者结合来源对其探究。萨丕尔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汉语的时间词里也有不少源于借词,在研究短时时间词的特点时,有必要溯源,如前世、今生、来世体现了佛教的无限时间观和循环时间观。随着佛教的传入,不少时间词也进入汉语语库中,有必要单独拎出来探究溯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时间词的语用意义及语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