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研究
2021-10-11庄健
庄健
【摘 要】在信息化背景下,本文以“小学—师范院校”为研究主体,通过直播互动、制作微课、设计习题等实践活动,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加强小学教师和师范院校学生的沟通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网络研修 共同体 数学研修
一、缘起:“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的背景
1.小学教师专业提升的需要
当前,不少小学教师忙于上课、改作业、课后辅导和答疑、班级管理,乃至写论文、评职称等工作,往往忽略或没有精力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他们急需一些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管理等系统专业的讲座充实自己。
2.师范生全面培养的需要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师范院校中对师范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技能培养离不开专业实践环节和综合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文体实践活动以及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活动。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实践环节,部分院校也仅对师范生进行一些常规的实践锻炼活动,但实践模式十分单一。教育教学实习工作的开展也由于实习实践时间短、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等因素,使实践环节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在校期间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视实践锻炼,直接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脱节,出现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无法在走上教师岗位后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现象。
3.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趋势
目前,有关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学与小学合作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独自研究,真正通过大学与小学合作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很少,而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大学与小学合作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角的研究则更少。
为此,师范院校要加强与小学的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既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提升,又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和教学能力。
二、价值:“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的意义
1.促进观点对话
基于网络空间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修活动,让大学与小学师生在同一课堂内、同一话题下,见解、看法相互碰撞,围绕同一知识点进行对话,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达到提升教学专业素养、专业发展的目的。
2.促进群体交流
网络空间下大学与小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是群体参与、互相影响的动态过程,是一种通过媒体技术建立不同区域、不同背景下的学习交流,是大学与小学两地师生进行群体交互的学习活动,最终达到促进不同层面师生相互吸引、凝聚在一起,通过共同的目标驱动,从而使个体和群体更加完善的目的。
3.突破条件限制
“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的构建充分发挥大学、小学校园网络的对外延伸功能,打破师范生单一、局限的见习方式,提供开放、灵活、应用、交流的平台,是硬件、软件、应用的三位一体的优化组合,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发展”的有机整合,真正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善目前的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合作中出现的不足,如地域、时间、资源等的限制。
三、路径:“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环境不断优化,教师合作共享联通更加紧密,在线社交互动更加轻松,我校与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开展了一系列云端共研的活动,“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1.直播互动,在同课异构中思辨成长
在小学组织的“青春杯”“风采杯”“新秀杯”等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研修平台和师范院校的学生进行互动,让师范院校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清晰地看到一线教师的展示课的现场与背后。观课结束后,双方师生就备课心得、学生参与、环节设计等问题进行互动和交流。教师作为教者,说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而师范院校的学生作为听课者,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给上课教师以启发,还可以促使其他听课的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仔细地记录、不断地思考。同时,师范院校的学生作为上课教师的“学生”,也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对教师的课进行评价。这样的互听、互学、互评的机制让上课者、听课者都受益匪浅。
例如,在一次数学的组内教培活动中,利用直播形式,师范院校的学生观摩了两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的教师展示课。第一节课是按照教材的情境直接导入,研究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第二节课是从记数游戏导入,接着在“○、△、☆”中,选择两种或三种图形创造所理解的周期现象。两位教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风格,也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师范院校的学生一起“卷入”,和小学教师共同研讨:两节课教师都抓住了周期现象的本质特征,但第二节课,教师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在创造、观察、比较中,在变式思辨中,明晰概念的本质,让抽象的概念直抵学生内心。师范院校的学生纷纷表示,原来课的设计不仅仅要研读教材,更要研读学生。
2.制作微课,在交流互动中扬长避短
2020年开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本的学习与生活节奏。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春季学期延迟开学,并提出在延期开学期间学校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确保“停课不停学”。“微课”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成了线上学习的新方式。为确保微课的开发速度,我们和师范院校的学生合作,充分利用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小学教师对知识深度、广度的挖掘和对学情的把握,共商共研,一起制作完成。
例如,在制作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课《数字与信息》时,我们考虑到如果在10分钟内教授平时一节40分钟课的内容,那一定是囫囵吞枣般的灌输式教学。因此,我们在研讨后决定设计三个层次的系列微课——“身份证号码”“设计编码”“生活中的编码”分别从认识编码、了解身份证编码的方法、自主探索设计编码的方法、拓展生活中的编码信息角度,让学生了解数字编码的有关知识,体会用数学编码描述信息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在微课设计中,师范生能挖掘出身份证号码的编码信息,并收集了丰富多样的生活中的编码,制作的微课形象富有童趣。但在数学本质的理解上,教学经验丰富的小学教师更胜一筹。在“设计编码”微课中,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初步了解编码与数量的联系与区别,在“我是小小解读员”“我是小小编码师”的活动中,掌握编码方法,并拓展了解学籍号。知识和本质、了解和应用、扬长和避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共同制作的微课成了教学补充的一大优质资源,在后疫情时代,让一些学困生在课后多了一些查漏补缺的学习方式。
3.設计习题,在资源共享中开拓创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搜到海量习题,各类纸质教辅资料也充斥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课内外作业负担普遍繁重,由于用眼过度等因素,我国儿童近视率居高不下。为了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缓解学生和家长的作业焦虑感,维护中小学生的眼健康,就要对中小学生的作业加强管理。新一轮的作业改革,要求教师用发展性眼光审视学生的眼健康和未来发展,赋予作业新内涵。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之前,要将学生的眼健康、情感体验作为第一因素加以考虑,要准确把握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不仅关注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更要关注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否实现个性发展、塑造创造精神、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师范院校的学生刚刚完成大学数学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在专业知识上往往视野更开阔。因此,基于“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加强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在设计习题方面的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后,教师可以结合疫情设计练习。练习以抗疫期间真实情景为载体,设计科学合理、综合性强,考查学生在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背后也蕴含了教师们的期望,期望学生在纷乱的信息中,学会科学理性的判断;期望学生能在数据的变化中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期望学生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这样的习题由关注学科素养转向了关注学科育人,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6年度立项课题重点课题“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272343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