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危机餐桌寻
2021-10-11
受访专家
汪芳
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标准评价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病影像学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心动图工作委员会常委。擅长心血管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和心血管药物的合理使用,长期从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和慢病防控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疗、心血管疾病新药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等。
门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心肌自律性地收缩舒张,完成了心脏的泵血。心肌几乎一刻也不停地在运动,全有赖于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血管为其带去氧分、能量,而如果冠状动脉出现斑块导致的狭窄,心肌的供血减少,这便是大家熟悉的“冠心病”。而如果冠脉完全被堵塞,尤其负责供血的心肌一下子“断粮”,心肌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坏死,死亡风险高,这便是十分危急的心肌梗死。
通常来说,心肌梗死的发作与冠心病等心血管基础疾病有关,可能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环境温度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下被诱发,但来自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汪芳主任却告诉我们,有时一顿“吃错”的饭也可能诱发心肌梗死。汪主任回忆,她曾经接诊过一位37岁的女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在吃了一顿美味的火锅后不久发生了明显的心前区疼痛,被急救送医后确诊为心肌梗死。究其原因,就是这顿火锅惹的祸,而导致其心肌梗死发生的罪魁祸首正藏在这些火锅的食材中。
一顿致命的“心梗餐”
汪主任介绍,这位年轻的患者平时工作繁忙,应酬比较多,某天和朋友一边吃火锅一边聊天,不知不觉吃了很多。第二天,她就觉得不舒服,胃部有些难受,当时没有特别在意,仅仅以为是吃得太多、不消化所致。但之后不久,她却出现了胸骨的压榨性疼痛,于是赶忙到医院就诊,经检查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她的前降支(冠状动脉的分支之一)有将近90%的狭窄,有心肌坏死、室壁不收缩的情况,十分凶险。好在发现比较及时,在急诊介入治疗后转危為安。
汪主任告诉我们,这位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原因是火锅中的某些食物吃多了,导致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快速升高,引发了心肌梗死危机。而且这位患者有10多年的糖尿病病史,近年来血糖控制情况不佳。
甘油三酯是一种脂类有机化合物,既是日常食用油的主要成分,也是人体血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成分还包括多种胆固醇等)。除了人体自身可以合成一小部分甘油三酯外,人体脂肪中甘油三酯的百分之七八十来源于我们摄入的食物。我们吃下去的那些供能物质在经过复杂的代谢后,会通过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下来(这也是形成脂肪的过程),在需要的时候,它可以变成脂肪酸,给人体提供能量。在这一过程中,甘油三酯、脂肪酸、糖类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甘油三酯水平与血糖密切相关,临床中经常能观察到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甘油三酯水平同样偏高的现象。
汪主任解释道,血糖高的患者胰岛素的功能受损,胰岛素水平低或活性低的时候,血糖会升高至高于正常水平,这也会让人体代谢甘油三酯的能力降低,甘油三酯在血液中越来越多,出现血糖与甘油三酯水平都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
甘油三酯过高,超出了我们需要的水平,就会储存到我们的皮下或是内脏,这便是皮下脂肪与内脏脂肪的来源,会导致肥胖症的发生。同时,高甘油三酯血症更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甘油三酯会储存在我们血管内膜下,和胆固醇一起“干坏事”,促进斑块的形成与发展,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汪主任之前提到的这个病例,正是因为一顿火锅中油脂、富含脂质的肉类吃得太多,结合本就存在的血糖异常、血管内皮损伤与斑块形成,造成斑块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堵住了冠状动脉前降支,引起了致命的心肌梗死。不难发现,控制血脂水平既是长期的过程,也容不得短时间的“放纵”。
甘油三酯超标对人体的两大危害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率并不低。据统计,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病率稳定在12.7%左右,目前国内血脂异常人群在2亿人左右。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人群占到血脂异常的20%左右,也就是约4000万人,其中真正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群体不足10%。从患者规模来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群体规模增长迅速,最近5年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在10%左右。
汪主任强调,甘油三酯超标往往并不容易发现,但是其危害却一点儿也不小。高甘油三酯血症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两点。
1.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
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的血流速度减慢可能会引发脑供血不足、冠脉供血不足、肾脏供血不足、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的情况。
2.直接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过高也可以直接形成动脉硬化斑块。随着甘油三酯不断地升高,斑块血管会越来越狭窄,管壁上的这些块状沉积会逐渐扩大面积和厚度,使血管内径变小、血流变慢,血流变慢又加速了堵塞血管的进程,严重时血流甚至被中断。
有时,这些堵塞血管的沉积斑块也会发生脱落形成栓子,堵塞相应的血管,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
血管越来越薄,很容易发生破裂,激活体内的凝血机制,形成一个急性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
甘油三酯的判断标准
甘油三酯水平的监测并不复杂,如同血糖监测一般,只需要通过指尖血检测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甘油三酯水平。通常在餐后测量,可以知道餐后甘油三酯水平的变化情况。正常情况下,我们进食后2~4小时甘油三酯数值可达到最高值,此时心脑血管发生风险也最高。
甘油三酯的正常范围是小于1.7毫摩尔/升,如果数值在1.7~2.3毫摩尔/升,提醒我们需要改变生活方式;数值在2.3~5.6毫摩尔/升说明是处在中轻度的程度,非常容易引起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同时要服用一些针对性的药物去干预;大于等于5.6毫摩尔/升,对心血管的损害就更凶猛了,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非常高,一定要积极治疗。
哪些人需要測餐后甘油三酯呢
高甘油三酯血症比较隐匿,原因之一便是日常体检中往往要求空腹抽血导致疾病被掩盖。正常的体检流程中,体检前一日晚10点后进入禁食状态,这样到了体检当日上午抽血检验时,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所以无法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
汪主任也提醒,部分患者的空腹测甘油三酯水平可能并不高,但其本身已经处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状态,会随着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而导致多种疾病发病风险的上升。所以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如检查发现动脉硬化但原因不明的人群,建议测餐后甘油三酯水平。
全身皮疹要关注
有一种皮疹不是过敏性皮疹,而是人体甘油三酯过高,堆积在皮肤,在真皮层下方形成一个一样的小丘疹一样的东西,如果出现这种皮疹,要去医院查一下血液甘油三酯水平。
餐桌上被忽视的隐形油脂
一般来说,甘油三酯升高主要是淀粉,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摄入过量,另外还要注意饮食中的油脂,食物中的油脂本身也会转化成甘油三酯进入血液,比如大量摄入坚果或其他富含油脂的肉类,也会引起甘油三酯升高。
除了要避免油腻的饮食,千万别忽视了一些隐形的油脂,日常餐桌上还隐藏许多容易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食物:乳白色的浓肉汤、火锅里吸油性很强的蔬菜和冻豆腐、油量超标的番茄炒鸡蛋等。一些猪肉、牛肉的部位看似比较瘦,但其实脂肪含量并不低,比如排骨,过量食用也会导致油脂摄入过多。
到了秋冬季节,大家常吃的火锅中也有大量含有隐形油脂的菜品。汪主任提醒,火锅食材中的肉类本身含有较多的脂肪,青菜、菌菇等蔬菜与豆制品也会在涮煮的过程中吸附大量火锅中的油脂,还有如果使用油脂含量高的酱料蘸食菜品,也会导致摄入过多油脂,引起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的波动。
汪主任建议,可选择一些吸油能力不强的食材涮煮火锅,比如魔芋、木耳等表面较为光滑的食材,这些菜品自身富含膳食纤维,能带走一部分油脂,减少人体对油脂的吸收。同时,牛油锅底、红汤锅底等含有大量的油脂,不建议经常食用,需要控制血脂水平的人群更是应当远离,可选择清汤锅底、菌菇汤底等油脂含量相对较少的火锅锅底。
汪主任提醒,每餐最多摄入10克油,选择哪一种食用油也很重要,玉米油、芝麻油等一些食用油里含有植物甾醇的物质,可以帮助我们降低甘油三酯的水平,同时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远离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饮食原则
想要远离高甘油三酯血症,汪主任向我们推荐了“一指两拳”的饮食原则。这是一种食物手量法,通过我们的手就可以简单判断食物的摄入量。
所谓一指,是通过我们的手拇指尖来衡量每餐油脂摄入量。汪主任建议,成年人脂肪提供能量占总能量的30%以下,每天烹调油摄入量25~30克,这也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
两拳代表一天主食摄入量,相当于250~400克(生重) 。推荐摄入全谷物与杂豆类,减少精细主食的比例。
一个掌心代表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在50~100克。成人蛋白质摄入量的计算方法为每千克体重对应1~1.5克。
一捧(两只手)相当于每天人体所需的蔬菜摄入量,一般来说两手能抓住的菜量差不多有500克(生重)。
有基础疾病的人可以咨询营养医师,根据个人情况制订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大部分人经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和积极的运动锻炼,可以将甘油三酯降至正常水平,如果没有降下来,一定就要考虑吃药治疗了。
汪主任还提醒,男性4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要定期做血管检查,必要时做冠状动脉螺旋CT,看看冠状动脉有没有问题。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