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名家含菁咀华,中医大成尚“治未病”
2021-10-11
跟师修行,学医之路博采众长
每个人都心怀梦想,它就像一粒种子,无论是大是小,是崇高还是平凡,一旦播撒在我们“心”的土壤里就可以生根发芽,在追梦路上给予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学医是我从小的梦想”,为了儿时的梦想,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张晋主任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终将梦想化为现实。
“印象中,小时候我母亲经常奔波于家和医院。幼儿园时她经常陪姥姥去看病,哥哥上初中后因为一次重感冒患上了心肌炎,后来,她又经常带哥哥去看病。那时候,哥哥经常感觉胸闷,有一次回家爬楼梯,仅仅四层楼哥哥都爬得喘不上气,难受地蹲在地上起不来”,至亲之人的痛楚让张主任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医生是多么重要而神圣的一个职业:“如果家里能出一位医生就太好了。”
学医,不仅是一种家庭责任感,更多的还是自幼对生命科学的好奇与追寻。张主任自幼爱看赵忠祥老师解说的《动物世界》和各种生物方面的纪录片,在感受生命变化的同时,又被自然界特殊的魅力所折服。小小的张晋,还在哥哥的影响下爱看侦探小说,《大侦探波罗》《福尔摩斯探案集》等都是家中的珍藏。有人说,一位优秀的医者一定也是优秀的侦探。运用医学知识,在繁杂的症状、表现中抽丝剥茧,找到指向疾病的“蛛丝马迹”。正如中医所说的“审证求因”,找到病因、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挽救患者于水火。最终,张主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自此开始数十年的中医钻研之路。时至今日,张主任回忆起当时的选择,亦毫不后悔、信念坚定。
拥有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医文化讲究“跟师学习”,张主任也一直跟随名师大家,博采众长。读本科时,她的班主任是中医名家任应秋教授的学生彭建中老师,在彭老师的启发下,她逐渐了解了中医阴阳寒热的基础知识。1993年除夕,恰逢毕业实习的张晋跟随现在宽街中医院刘清泉院长在急诊值班,他利用中医手段治疗高热急症患者,给张主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庆国、傅延龄等大师们的指导下不断打磨诊脉与开方的技巧。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时,张主任还先后跟孔光一、王绵之、聂惠民等名医学习,积累了丰富的门诊经验,也见证了中医药的神奇功效。
进入西苑医院后,还是主治医师的张晋就一直跟随中医大家、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施奠邦老师学习、出诊,“跟老师学习了6年,直至2005年施老去世。跟师学习期间,我连节假日都不休息,所以至今也没有节假日的概念”。
读博士期间,作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的张主任主任,师承清宫医案研究大家、中国药膳研究会创始人周文泉老师。周老是西苑医院老年病科的开创者,这一跟师学习又是六年。读博士后期间,因周老师去世,又转到国医大师陈可冀老师门下学习。
张主任曾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了全国只有四百多个名额的第四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学习期间,她跟随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老师系统学习了五运六气等相关中医知识,对天人相应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中医理论原创性思维有了更加精微的体会,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医药学说的理论自信。通过与张锡纯学术传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第四代传人陈宝贵老师的学习,她进一步加深了对中西医结合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此外,张主任还有幸跟随全国名中医翁维良教授、国医大师熊继柏、薛伯寿等众多名家学习,“我很幸运的是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也多亏了这些好老师的引导,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深刻认识。”
天人相应,现代养生宜“治未病”
熟悉现代医学的人都知道,疾病治疗归属医院,预防疾病则属于公共卫生领域。但在多年的中医跟师学习和从医过程中,张主任敏锐地察觉到“治未病”在现代养生中的重要性。
读博士后期间,跟随陈可冀、周文泉老师学习时,张主任在实践中看到了“治未病”养生的优势,“那时,从老师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中医养生的知识和经验。而我所在的综合内科病房中有很多长寿老人,90岁在我们那才算老年人,80岁算中年人,70岁就是年轻人。”
在同顾植山、陈宝贵、熊继柏等中医大家的交流学习中,张主任对治未病的认识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将其作为自身医学事业的重点加以钻研。张主任认为,治未病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源于人们对高质量健康生活的追求,“人类从来都是先求生存,再追求完美生活。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健康的期望不仅仅是寿命的延长,人们更专注于提高生命质量”,而对中医治未病的重视,无疑是通向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
在张主任看来,中医“治未病”学并不等同于西医中的疾病预防或预防医学,而是基于阴阳的三阴三阳开阖枢象态的变化规律、五运六气的自然规律等中医理论为原则。“治未病的理念实际上大于我们现代医学上所说的‘未病先防等概念,‘未病先防、疾病预防等概念其实都是围绕疾病而来的,真正经典中所说的治未病,则是根据阴阳气运、五运六气的节律而来的。”
在中医视野下,自然节气以及阴阳气运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有很多老年患者到“节”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的现象。张主任通过咨询前辈、查阅古籍了解到,“这个‘节就是我们中医常说的气交的过程,类似工作中的交接班。气交过程中,交接得当人体气血自然就顺畅,交接不好就容易出问题”。而气指的就是五运六气的气,“临床中,我们要了解四时节气的自然变化,同时也要了解患者自身体质的独特性,再进行适当调节,才能发挥最大‘疗效。天人相应才可健康长寿,如果违逆自然变化的规律,自然也会给你一个响亮的反驳”。
张主任强调,治未病的核心要义,不是围绕疾病预防,而是立足于中医文化精髓,顺应自然节气、阴阳节律。“天人相应是我们中医很重要的养生概念。比如,夏季我们该早睡早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季更適宜早睡晚起。年轻的时候我们要多动一动,保持活力;待年纪大了我们就该适当静养,要懂得收敛。很多年轻人对中医阴阳理论和天人相应的养生理念常常不以为然,以常见的熬夜为例,很多年轻人觉得熬夜没关系,只要第二天补一觉就能精力充沛了,但其实熬夜消耗的是阳气,补回来的只是时间,时间能补回来,但阳气消耗掉就没有了”。关于治未病的理解,很多人还存在误区,“不光是年轻人,大众对养生概念的认知也有所偏差。相对而言,大家对西医更加了解,也经常有人将治未病类比西医的某一个概念,这就很狭隘了。总的来说,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养生生活中的‘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才能理解治未病的概念”。
在张主任看来,目前整体的中医医疗环境还存在思路的局限性,没有充分地融会贯通,“治未病理念没有融合进各科室的治疗之中,导致大家都以疾病为重点,以预防、治疗疾病为核心,这就会把治疗疾病局限在各个科里,限制了治未病整体的理解。”
五位一体,“治未病”的理想模式
在日常实践中,张主任认为理想的治未病模式是“五位一体”模式。所谓“五位一体”,即同时注重日常生活中膳食营养、运动功法、心理调摄、非药物适宜技术法(针灸、刮痧、耳针、拔罐等)、中药膏滋五个方面,“在逻辑体系上,其实有一点类似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而现阶段,“五位一体”模式的成熟运用其难点在于缺少大量精通膳食营养和运动处方制订及指导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临床治疗几乎占据了三甲医院医生的全部时间,大部分中医人才在问诊时关注更多的是对症治疗,而没有过多的时间对个体在运动、膳食调养等方面给予更深入具体的指导。在此情况下,整合精通调养方面的专业人才、创建一个中医多学科融合的治未病科室就显得尤为重要。”
张主任强调,中医养生要基于不同个体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人从一出生就喂养得很细致,可是长大后也不可能个个都健康长寿,这和自身的先天条件有很大关系。就好比是不同的木头,坚实的木头可能比质地疏松的木头烧得时间更久一点儿。人的寿命有一部分是基因因素决定的,这无法改变,但中医“五位一体”的治未病模式,实际上主要考虑后天的调养。也就是我们在烧木头的时候,考虑用大火还是小火的问题。”因此,“五位一体”所遵循的观点,就是基于各自不同的体质情况量入为出,制定合理的中医养生方略,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做最好的自己”。“养生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就好比我们学习。如果学习能力足够强,我就可以去争第一,如果我的学习能力有限,一个班上不可能所有人都是第一名,那我们就和自己进行比较,做到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
厚薄结合,将中医理念推广普及
中医理论较为深奥,要推广治未病理念,首先就要增进人们对传统中医文化精髓的理解与接纳。对此,张主任认为可以采用国医大师张大宁院士“把薄的讲薄,把厚的讲薄”这一理念。
所谓“把薄的讲厚”,就是将人们日用而不知的一些道理,用中医的理论讲出来。“比如说寒从脚下起,人老先老腿,或者冬吃萝卜夏吃姜,还有百姓常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令进补,这些背后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医道理”,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运用中医理论说通说透,让人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中医理论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增强人们的理解与接受度。
而“把厚的讲薄”,就是把中医理论中一些很难理解的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帮助人们理解。将深奥的中医知识,融入日常养生生活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小时候,母亲常跑医院,就会向医生请教一些膳食养生方面的知识,然后自制药膳帮助家人配合治疗。我父亲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母亲会把鸡胗内的黄色鸡内金取出来,放在锅中焙干,做成炒鸡内金,煮水给父亲喝,不仅香气扑鼻,还有消食养胃的作用。母亲还将鸡蛋黄干炒出漆黑的蛋黄油,对父亲胃病调养也很有帮助。在后来的中医学习中,我才知道鸡内金有消食的作用,而蛋黄油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现在,张主任不仅是医生,还是一位“演讲人”。行医二十多年,张主任做过上千期科普讲座和电视节目,仅录制“养生堂”节目就有600多期。从2015年起,张主任以轻松、幽默的方式,通过电视节目、新媒体平台向广大观众传递药食膳养的知识,使观众在美食中收获“治未病”的养生精髓。“世界上最好的药在饭菜里,而好的医生也可以在厨房中”,这就如同中医智慧的结晶,不完全在于治病,更多的是治未病的调养。中医知识博大精深,通过张主任的“讲述”,传递积极的生活方式,传承养生的智慧。
随着现代人对中医健康理念理解得不断深入,张主任乐观地相信,“尽管很多传统东西被淡化了,但并不会完全断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而中医文化也是凝结了先人智慧的結晶,即使现在是‘星星之火的状态,相信随着未来中医理念的不断普及、进步以及现代医疗技术在中医领域的实践应用,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中医治未病的概念运用在日常生活的保养中。”中医之所以能延续千年还保有顽强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它扎根于文化且始终深入于我们的生活中。
(编辑 董 玲、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