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初探
2021-10-11马应芳
马应芳
摘 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逻辑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点,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数形结合在内的多种数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做好教学指导,从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逻辑;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逻辑符合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符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通过方法渗透、思维逻辑培养、思维逻辑性等内容进行指导,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完成数学学习的任务,形成数学逻辑思维[1]。
一、渗透逻辑思维的方法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开始接触逻辑思维的方法包括总结归纳、知识概括、数形结合等,这些逻辑思维方法需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渗透和指导,帮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思维逻辑,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长方体表面积”为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展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逻辑,如教师提供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可以将六个面进行分离然后让学生看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逻辑和过程,了解分解以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通过六个面的分别计算,找到计算的逻辑性,从而找到5×4(2个面)6×5(2个面)和6×4(2个面),先算六个面的面积并对计算过程进行推导,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最终找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计算,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2]。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与长方体的计算逻辑大体相同,在计算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数形结合、总结归纳的方式去推断正方体的表面积,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表面积的计算逻辑,渗透逻辑思维的方法。
二、增加思维逻辑的灵活性
增加数学思维逻辑的灵活性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的思维和逻辑培养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惯性思维,这种惯性对学生计算、推理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正确率,容易造成刻板、偏见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思维逻辑灵活性的设计,通过灵活性帮助学生完成数学学习的任务,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种树问题”为例,在长100米的小路上每隔5米种一棵树,要求两端都种上树一共可以种几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学习之初绝大部分学生的第一认知就是100÷5=20棵,这也是通常的数学逻辑计算模式,符合惯性思维的特征,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有问题。基于学生惯性思维的特点,教师可以继续引申,阅读标题为什么题目强调了“两端都种上树”这个条件呢?这个条件对计算过程是否有影响呢?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集体讨论,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和实践,如可以先画10米如果两端都种上树会是几棵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了种了3棵,显然这一计算逻辑与10÷5=2的计算有所差异,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进一步地讨论研究,通过作图的方式找到20米、30米的种树数量并寻找规律,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增加思维逻辑灵活性的关键在于要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实现举一反三并寻找到更多的计算思维和逻辑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加学生思维逻辑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独立的习惯
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维习惯,鼓励学生试错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中、高年级的学生数学学习已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自我意識,在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多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意识。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加法和减法的学习都涉及两个内容,同分母加减和异分母加减,计算的逻辑都是基于因数和倍数、整数、小数加减的逻辑而进行的知识迁移,在计算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设想:分数的计算可以从小数、整数知识迁移而来,那么运算定律是否同样适用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搜集相关的算式去佐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同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积极做好数学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规律并对规律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形成独立思考与主动学习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逻辑的关键是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转变学生只会计算的传统思维,在计算过程中积极融入思维逻辑的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寻找规律,并不断总结、归纳、整理,最终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世彪.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298.
[2]林文伟.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J].新课程,2020(2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