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理能力培养视角下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2021-10-11周倩倩

新课程·上旬 2021年35期
关键词:自理能力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

周倩倩

摘 要:自理能力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良好的自理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性格、习惯的最佳起点。基于此,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自理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和自理能力。

一、发挥榜样效应,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自理习惯

所谓榜样效应,就是指在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影响和激励下人们对自身的言行举止等做出了一些改变,旨在逐渐向代表性人物逐渐趋同。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生就具有爱模仿的特点,他们总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如教师、家长、影视剧人物、朋友等。另外,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因此,大部分的小学生会下意识地去观察并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基于此,教师便可以抓住学生喜欢模仿的这一特点,发挥榜样效应,言传身教,让学生从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我们爱整洁》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什么叫作整洁,人和环境为什么要整洁以及培养学生爱整洁的良好生活习惯。教师便可以以自己为例,在课前导入阶段,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两张自己办公桌的图片,其中一张是没有收拾且混乱的,另一张则是收拾得井井有条的。继而询问学生:“同学们,请看一下这两张图,你们对这两张图的感受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被图片吸引了,进而也能充满兴趣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接下来,教师询问学生每天几点起床,是否会主动打扫自己的房间。待学生分享完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现自己日常作息和打扫卫生的情况。通过这样言传身教的教学,能触动学生的思绪和爱模仿的意识,让学生开始思考自己在平常生活中是否做到了整洁,从而产生想要模仿教师的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念头。

二、开展主题实踐活动,夯实教学落脚点,切实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

道德与法治中的大部分内容十分贴近小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另外,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基于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理论知识和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熏陶,在行为上让学生践行。总之,只有思想、情感和行为全部到位,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自理意识和能力。课前的主题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找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行与不行”的实践活动。为了做好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不仅需要进行自我思考,还需要深入同学之间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且需要仔细观察周围同学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等。在课堂上某位学生便做出了这样的分享:(1)我发现自己踢毽子不行,但跳绳能行。(2)在班级里,她写的字非常好看,但她在体育课上跑步不行。(3)她唱歌非常好听,但她平常说话不能很大声……通过课前的实践调查活动,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做好的事情和不行的事情。课后的主题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我能行,我能教”的活动,具体如下:首先让学生写下几条自己能行和不行的地方,例如,有学生写道“我踢毽子不行”,那么教师便可以抽选出写下“我踢毽子能行”的一名或几名同学,让他们教那位踢毽子不行的学生。通过这样一帮一或多帮一的课后活动,学生深刻意识到对于能做好的事情,我们不可以骄傲,而是应该适当谦虚地去帮助别人;对于做不好的事情,我们不能气馁,而是应该向别人学习,且要相信通过自己后期的努力也是能做好的。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两点教学策略,希望能为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志玲.以道德与法治为载体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173.

[2]罗昌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自理能力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半日托班孩子如厕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孩子,我们慢慢来
优化小班幼儿生活护理的指导策略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