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小热爱祖国
2021-10-11周明环
周明环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道难题,为深度阐述爱国思想,教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挖掘文本素材,结合理论+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爱国内涵,宣泄爱国情怀,无形中形成良好的爱国品质。基于此,从语文教材、读写结合和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由此可见,加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对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意义。为此,语文教师秉承“生本”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将爱国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结合,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一、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统编版语文教材应体现“以德育人”的思想,无形中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认识民族精神内核是“爱国”,将所有人团结在一起,创建繁荣昌盛的祖国蓝图。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和爱国主义相关的素材,有的反映了祖国的壮丽景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有的反映了爱国者的英勇精神,如《小英雄雨来》;还有的则是体现革命人生观,如《为人民服务》。这些优秀文章都可作为爱国教育的有效素材,从多个角度展现我国的美好事物,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展现这些优秀素材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以展现祖国壮丽河山为目的,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受客观因素影响,学生无法亲临西沙群岛,对美丽景色缺乏感性认知,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构建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直观认识到祖国的山川、河流,将这些优美的景象埋藏于学生内心深处。学生逐渐认识西沙群岛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地方,岛上的人们辛勤劳动,积极向上,努力守护着我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卫家园之情,由内到外衍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读写结合,宣泄学生的爱国情怀
阅读和写作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读写结合,巧妙渗透爱国情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欣赏和感悟自然风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开展“串联景色”主题活动,将学过的文章衔接在一起,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感受美景,写下读后感,既能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又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根据单元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梳理文章结构,开始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结合单元特点,制订读写计划,播放微课视频,回顾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前有王昌龄的《出塞》,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受诗人渴望和平的情感,后有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古到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随后,利用阅读素材展开写作训练,学生写下读后感,实现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过渡。基于读写结合模式,语文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感受祖国的美好事物,及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将其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爱国内涵
“以德育人”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为避免理论性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师组织爱国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其中,调节学生的负面情绪,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以爱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策略,由师生一同讨论,制订活动方案,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写出详细的安排表。
例如,教师组织“走进鲁迅”的语文实践活动,为确保全班学生对鲁迅所处的背景有深刻认知,为其播放影视片段《觉醒年代》,当镜头缓缓推进鲁迅先生的背影,他正在低頭书写《狂人日记》。鲁迅以优秀的作品,唤醒旧时代下人们的良知,鼓励他们寻找自信,坚持和敌人斗争到底。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排了四篇与鲁迅相关的文章,从多个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爱国内涵。课外,学生收集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如《故乡》《朝花夕拾》等,通过阅读,认识到鲁迅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为追悼鲁迅,组织学生通过绘画、诗歌创作、演讲等形式怀念鲁迅先生,通过多元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感受他文章中表达的爱国情感,积极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利用稚嫩的文笔,及时抒发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四、结语
教师应该准确认识语文教材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潜在关系,认识课堂是渗透爱国思想的主要场所,课上营造良好的爱国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而具体实践中,语文教师具有强烈的理想抱负,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读写结合、语文教材和实践活动等形式,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徐洁,李雨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爱国主义教育的呈现与优化路径[J].语文建设,2020(2):50-53.
[2]王秋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爱国主义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