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中共党史研究及学科建设动态

2021-10-11刘海飞刘芷由

红广角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动态

刘海飞 刘芷由

【摘 要】2019年中共党史研究(简称党史研究)及学科建设,展示了新的特征和变化:新中国70年史成为研究重点;人物研究进一步深化;文献辞书不断出新;一些新概念和研究领域引起关注;学术交流比较活跃;对学科建设的探讨观点纷呈。与此同时,学界围绕新中国70年历史评价及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党史方面的重要论述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中國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的历程、西路军历史评价、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研究。此外,学界还对党史学科性质定位、整体性研究、研究者的学养、史料征集与使用、学术性与政治性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共党史研究;学科建设;动态

【中图分类号】K27;D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644(2021)04-0101-12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该年度党史研究及学科建设呈现了较繁荣的态势。本文对于2019年党史研究及学科建设新的特征和变化、党史研究及学科建设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目前尚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探讨情况进行了梳理,期望对进一步推动党史研究有所参考和启发。

一、党史研究及学科建设新的特征和变化

(一)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中的地位受到极大关注

正如中共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新时代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学界的共识,也是集中阐述和论证发挥的重点。曲青山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一书,围绕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展开,明确提出新时代标注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划时代的新坐标,是新的里程碑。此外,《求是》杂志2019年第19期刊登的《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一文则指出,新时代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延伸,同时又是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认真考察和深刻理解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对于我们从宏观上进一步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史、新中国史,坚定“四个自信”,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新中国70年史成为研究重点

围绕新中国70年史研究,2019年10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反映了新中国70年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目前反映新中国历史时间跨度最长、最为权威的编年体新中国简史。2019年9月、12月,《新中国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先后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新中国70年》是中央宣传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这部著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精神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最新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则主要讲述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解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伟大实践以及中国语境中的运用,总结70年来宝贵经验及对后人的启示,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具有光明未来的一种选择。此外,2019年还出版了其他一些研究新中国史的著作。如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研究员张士义著的《新中国:砥砺奋进的七十年(手绘插图本)》用100多幅图画将新中国成立后70年的重大事件一一展现,图文并茂,生动展现了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一历程,展示了党和国家在70年中砥砺奋进的奋斗历程,比较新颖。本书编写组编写的《新中国成立70年大家谈》则汇聚了一些理论大家的作品,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对新中国70年来的光辉历程、经济发展的原因、党的建设经验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此同时,在中国知网精确搜索标题含“70年”关键词的文章,共有4764篇,其中不乏是党史学科的研究成果,这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学界2019年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开展研究的特点。

(三)党史人物研究进一步深化

陈独秀、李大钊是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陈独秀诞辰140周年之际,《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0期刊登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撰写的《纪念陈独秀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一文。文章提出:要把陈独秀“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他的功绩和错误”。可以说,发表这样的文章,代表了官方的一种态度,反映了近年来对陈独秀的认识评价开始更趋客观。2019年还是李大钊诞辰130周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刊登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小梅撰写的《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论述》一文,主要阐述李大钊一生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的贡献。10月3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登了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树军的《李大钊: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一文,该文描述了李大钊一生的三个角色: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的探索者。此外,党史类学术期刊如《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等也刊登了一定数量党史人物研究的重要成果。

(四)党史研究的文献辞书不断出新

2019年9月,《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出版发行,《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习近平关于新中国 70年奋进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以及《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英、法文版等文献也分别出版。2019年10月,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组织编纂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欧阳淞总主编)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这部辞典收入词条一万余条,加上即将出版的第五卷《重要人物辞典》,共计近500万字。作为第一部以专题形式编写的大型党史知识工具书,《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词典》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党史大辞典。这部辞典相比其他党史辞书来说,更加具有权威性和超乎以往的全面性及跟进时代的前沿性特点。以上这些文献辞书为开展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五)一些新概念和研究领域“映入眼帘”

首先,新时代以来的党史研究越来越进入研究者视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认为,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成为党史、新中国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可以说,无论是从时段上讲,还是从内容上讲,关于新時代的研究,都应当成为党史、新中国史研究一个新的却又极其重要的领域。可以说,曲青山的文章既代表了一种趋势,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其次,“新中国史”的概念使用越来越普遍。1949年以后的历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过去我们常用“国史”表述,但后来有人提出了商榷意见,即“国史”概念较模糊,从字面上看也可理解为中华民族自建立正式国家以来的历史。2019年,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正式使用了“新中国史”的概念,某种程度代表了对这一概念的认可。之后,学界使用越来越普遍。经查中国知网2019年以“新中国史”为题名关键词刊发的文章,其总数达到了29篇。显然,“新中国史”的概念表述更为准确。最后,“海外中共学”成为学界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研究新领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教授在一次学术演讲中论述了中国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形态演变轨迹这一重要主题,提出了“中国学”分化出“中共学”这一学术观点。学者南山则认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中共学”越来越受重视,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2019年12月16日,“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国、英国、葡萄牙、波兰、吉尔吉斯斯坦等2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会,会议深度讨论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

(六)以纪念活动带动的学术交流活跃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同时也是李大钊诞辰130周年,党中央为此都召开了纪念大会或者座谈会。与此同时,各类学术会议交流也比较活跃。2019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举办的“新时期与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6月14日,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河北唐山召开。10月2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10月17日,长征精神理论研讨会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召开。10月19日,“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七十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嘉兴召开。10月22日,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2019年年会暨第七届周恩来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在江苏淮阴举行。11月8日,“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历史若干重大论断”专题学习座谈会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召开。11月11日,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举行。11月20日,“陈云与商务印书馆——纪念陈云走上革命道路起点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11月22日,首届全国地方党委《执政纪事》编纂工作座谈会在广西南宁召开。11月24日,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刘少奇与新中国”学术座谈会。11月26日,陈独秀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11月29日,“朱德与新中国”学术座谈会暨朱德思想生平研究分会2019年年会在朱德故里四川仪陇召开。11月29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召开了“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专题学习座谈会。12月5日,第三届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国际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12月6—8日,由《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和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共党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所有这些会议,对于推进2019年党史研究起到了一定作用。

(七)对学科建设的探讨观点纷纷呈现

在期刊对学科发展的作用上,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一平撰文认为,《党史研究与教学》过去发表了不少关于中共党史学科理论问题研究和史学理论型、基础学科型的分支学科方面的研究文章,对中共党史(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对中共党史研究后继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在高校党史课程开设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耿化敏认为,高校是党史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发挥党史课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效果,引导当代大学生修好中共党史这门“必修课”的使命任务。 在党史研究方法上,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曹树基等在一次会议期间,分别就跨领域研究的差异、打通不同研究时段和领域的重要性、理论运用与史料解读、革命史研究如何推进等主题阐述了其研究心得,有一定启发性。此外,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娜认为,党史研究应结合“跨学科”特点,在专业化研究基础上进行一体化研究;应立足“大历史”视域,在专门史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化研究;应适应“大数据”背景,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化研究。在党史学科话语体系建构上,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讲师汪兵认为,党史学科性质的界定是新时代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基础,跨学科的会通是新时代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党史通史著作的编撰是新时代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此外,2019年11月,第31届全国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位点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张静如中共党史党建优秀论文奖励基金会主办。会上,较多代表就如何加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学界对于党史研究及学科建设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一)正确评价新中国70年历史的研究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此,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赵丛浩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新中国史,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学习新中国史,必须做到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二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结合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进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有学者进一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容否定的观点。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员龚云指出,正确处理两个时期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两个历史时期,是前后相续、不断发展的整体,是一脉相承、辩证统一的整体。对关于70年历史评价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批驳。如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周文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危害性。改革开放前30年为改革开放后40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40年是对前30年的继承与发展,割裂掉任何一段历史都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当代中国研究所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也指出:1949 —1956年,中国不仅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开展了大规模建设,而且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1956 —1978年是新中国在曲折中艰辛探索的时期。为了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探索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为1978年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深刻说明了,改革开放前30年为改革开放后40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前30年的积累,就不会有改革开放之后的成功。

《新中国70年》一书中,则分三个时间节点对70年来的成就及其意义进行了论述。首先,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其次,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最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胜时期。这三个阶段如果缺失任何一个,中国都不会有现在的发展与成就。

当然,新中国的70年也是有经验教训的,回避错误不是正确的历史态度。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在总结70年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不能认同一种非历史非科学的观点,即把两个历史阶段割裂开来。总结两个时期发展的经验,既要弘扬重大成就,并探求成功的根源,又不回避失误和错误的事实,探求失误和错误的根源。回顾新中国成立前30年的岁月,虽然“左”的政治和经济运动损害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巨大进步的。作为一名历史的亲历见证者,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前30年的评价是客观的,同时也是一种更准确更细致的评价。

(二)以习近平总书记党史方面的重要论述指导新时代党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将学习党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他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2019年,党中央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强调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性。曲青山明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把我们党对党的历史和文献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思想光芒,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指针。

一些学者也纷纷对此进行了探讨。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副教授郭群英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国史人物的评价,不仅确立了评价党史国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即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而且阐明了评价党史国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即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对近些年来在评价党史国史人物过程中出现的6种错误倾向进行了剖析。这些重要论述,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又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还有效抵制和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如何学好、用好党史、新中国史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李久林等认为,习近平对党史、新中国史进行了诸多论述,主要是牢牢把握党史、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汪兵认为,话语和话语体系既是人们进行交往和传播思想的重要媒介,也深刻蕴含着内在的价值观念与外在的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建构的趋向。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研究

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诋毁或者贬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抑或歪曲历史事实破坏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教学中,对于如何认识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问题,一些学者进行了探讨。

学者们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挑战。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黄艺娜等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对“纲要”课教学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纲要”课的学科地位、理论基础体系、教学目标等都受到较大冲击。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兴仙也认为,历史虚无主義借助网络技术进行传播,妄图否定和推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颠覆我国的人民政权,这给“纲要”课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学者们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与危害。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王栋亮等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全盘西化”遥相呼应,其本质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此,2018年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明确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展等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它在大学生中造成一定的思想困惑。

学者们提出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和途径。广大学者普遍认为,首先必须明确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表现与危害,然后以唯物史观为统领,针对其表现,编写问题意识明确的授课讲义,采取丰富多彩的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近代西方侵略的危害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进而深入了解“四个选择”的内在发展规律,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泓林等认为,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背后观点先行、以论代史等现象,在课堂教学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以坚实的史料为依托,引导学生树立对近代历史问题辩证的思维逻辑,不仅让学生深刻领悟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与影响,而且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认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兴仙则认为,通过将课程内容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我国理论、制度、道路、文化自信对应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要

措施。

(四)新中国70年历史经验的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谢春涛认为,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一是确定宏伟目标;二是提出科学理论;三是建立优越制度;四是吸收文明成果;五是营造和平环境;六是加强党的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等指出,新中国70年的基本历史经验主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发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和前途命运;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坚持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我们有了能站在新的高度,通盘审视、贯通总结和研究70年历史的主观条件。新中国70年历史经验概括起来可以用上下、“左”右、长短、多少、虚实、表里、快慢、革守这16个字形容。第一,所谓上与下,是指处理上级与下级、中央与地方等的关系。第二,所谓“左”与右,是指处理带全局性问题时出现的“左”与右两种倾向的关系。第三,所谓长与短,是指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关系。第四,所谓多与少,是指处理人口大多数与少数群体之间相互利益的关系。第五,所谓虚与实,是指处理思想、政治、文化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第六,所谓表与里,是指处理党和政府治国的政策、策略与党和国家发展方向、重大战略、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第七,所谓快与慢,是指处理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问题时要求过急与要求适度的关系。第八,所谓革与守,是指处理变革、革命、改革与坚守、继承、稳定之间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指出:“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经验是:适应国情坚持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照搬照抄任何先验的发展模式;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和开放,以此促进发展和共享;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对于新中国70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逻辑经验,曲青山指出,70年的历史性变革的历史逻辑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繁荣中国、强大中国。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党和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给予我们深刻的历史启迪。朱佳木指出,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经验时,我们应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既要总结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验,又要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联系起来总结;第二,既要总结新中国各个领域的历史经验,又要从宏观层面对历史经验进行综合总结;第三,既要总结当代中国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又要注意对失误和挫折经验进行总结;第四,既要用今天的眼光总结当代中国历史的经验,又要把经验放到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总结。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的历程研究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的源起和发展,有学者进行了分析。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石建国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中央宣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又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的历程,学者们进行了系统梳理。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陈志刚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现代化的路径更加科学,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不断变成现实,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路。清华大学教授肖贵清认为,新中国70年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演进,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引领的建设现代化强国战略等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是在战略目标、战略安排、战略布局和指导思想等方面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

较多学者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陈理认为,新中国现代化能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始终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岳伟等认为,回顾新中国70年的探索历程,可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逻辑展开,这就同其他现代化模式相区别,彰显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特色现代性”和实践探索的中国逻辑。

(六)西路军历史评价研究

西路军问题一直是困扰党史界的一个问题,其历史复杂性导致了人们过去在西路军认识上的一些分歧。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烈士陵园,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向西路军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并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心里一直牵挂西路军历史和牺牲的将士,他们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这是对西路军历史功绩的一个最大肯定。

对于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这一过程,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认为,可以算作红军长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某种程度上是对西路军贡献的又一种肯定。石仲泉指出,红军长征可分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红军主体的长征;二是作为全过程的红军长征,即红军主体长征的延伸。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是往后延伸的长征,主要原因是:西路军肩负着继续执行长征会师过程中中央给予的新的重要使命;重要原因是: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西路军远征河西是红军长征历史的继续。西路军至少有五大功绩:消灭了马家军2.5万余人;牵制国民党中央军,策应了河东红军作战;策应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一次在河西走廊建立了中共党的地方组织和苏维埃政权;保存和培养了部分军事骨干。这些历史功绩是“不可替代”“不可磨灭”“永载史册”的。

在西路军与共产国际关系上,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炜旭认为,在西路军的形成、西进过程中,共产国际利用其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党与支部的关系,基于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的立场,多次对西路军与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对西路军的形成和救援造成重大影响。共产国际同意从宁夏与外蒙交界处提供援助,在西路军形成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共产国际改变援助路线、拖延救援时间是导致西路军失败的重要原因;共产国际的救援措施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最终导致西路军失败。

对于西路军的精神,石仲泉认为,西路军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大学卢朕则认为,西路军广大指战员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始终牢记宗旨、不忘使命、顾全大局、服从命令、严守纪律、敢于牺牲、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我党我军历史上最为悲壮的英雄诗篇。西路军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研究

2019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式开展实施的一年,学界也展开了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研究。

有学者在中共十九大报告表述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进行了进一步归纳。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认为,所谓党的初心,概括起来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的坚定对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永远不脱离群众、不漠视群众疾苦。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首先是在历史伟人身上得到了体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陈晋指出,重温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促使人们思考这样一些理论话题: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我们怎样一路风雨兼程?我们为之奋斗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弄清这些问题,有必要从毛泽东的奋斗心迹说起,从“为什么出发”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风雨兼程的奋斗”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共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杨明伟认为,毛泽东对于初心与使命的坚守和践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信仰终身追求、初心不改;为人民全心全意、鞠躬尽瘁;为国家和民族深谋远虑、殚精竭虑。石仲泉指出,邓小平的一生三落三起,极富传奇,他曾深情地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因为他有这种深情的爱,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已经是年过75岁的老人了,仍然充满纯洁的“童心”。邓小平这个交心的话——纯洁的“童心”,就是改革开放时他的初心。

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最终胜利的基本原因,在革命时期的各个阶段,这种初心使命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有学者认为,南昌起義之中,革命危难时不抛弃不放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的决心和意志。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教学规划处处长、教授肖小华认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从建党初心出发,通过革命斗争形式,“打土豪、分田地”,为人民谋翻身解放,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还有学者认为,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两个务必”和“进京赶考”的重大命题,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起源,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杨方圆认为,民族的觉醒孕育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催生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中国的实际条件成就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山东大学教授张登德认为,1921—1927年,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参加国民革命,废除不平等条约;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他们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经济的压迫、收回关税自主权、采用社会主义发展实业、推动中国工业化;为了增进民众幸福,他们提出获取民主自由、休息权、教育权,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农民权益,实行社会保险和救济等主张。这些主张基于特定的历史环境而提出,汇聚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对于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多维分析,曲青山指出,我们应从党的旗帜、党的历史和党的擘画三个维度研究党的初心使命。党的旗帜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纲领,党的历史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记录,党的擘画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蓝图。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党就能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初心使命的完成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张瑞认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为国家谋富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追求。而实现国家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只有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根本

保证。

三、学界对于党史研究及学科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探讨

(一)关于学科性质定位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共党史学科究竟是应该放在历史学门类或在政治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中,存在很大的分歧。相比较政治学、历史学而言,党史不是书斋中的学问,而是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和现实性。近年来,将中共党史独立成为一个一级学科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中纪委研究室原主任李雪勤提议,应该成立一门中共学,对中国共产党专门进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路克利则作出了“国际中共学已经成为时代显学”的判断,为此亟待提高中共学的地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则认为,中共党史研究经历了90多年,学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学科定位不清晰影响了学科发展。中共党史学科放在历史学门类或在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中,都有不妥之处。把中共党史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二)关于党史整体性研究的问题

过去一段时间,党史研究的“碎片化”现象等一些弊端,严重制约了党史研究学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目前,学界普遍呼吁要重视整体性研究,把握党史主流和本质。整体性作为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转换党史研究思路和解决当前党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坚持这一原则,党史研究者需要在科研实践中坚持从整体出发分析问题,不断开阔研究视野,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并正确处理党史研究中整体性与个案研究的关系以及学科整体发展与深化专题史研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王爱云撰文指出,准确把握党史国史的主流与本质,单纯依靠当下盛行的微观研究和个案局部研究无法做到,必须推进党史国史整体性研究,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国外史学界开始反思微观史盛行而造成的史学危机,呼吁宏观研究、整体性研究的回归。推进党史国史整体性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整体性综合研究的理念;第二,注重长时段宏观研究视角;第三,依托整体,开展微观研究。

从进一步推动整体性研究的角度出发,《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期刊登了一组“长时段历史视野下的中共制度史研究”笔谈栏目文章,并在按语中写道:如何评析和反思党史学界对于非常态历史因素的关注,以跨越时空的历史思维探讨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构和实践对型塑现当代中国及其历史进程的影响,彰显和重建中共党史研究的“长时段”历史思维,成为目前党史学界需要思考和探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三)关于提高党史界研究者学养的问题

中共党史为什么未能独立成为一门一级学科,与党史研究者的学养也有很大关系。有鉴于此,有的学者提出要多出跨学科的成果、重视跨学科研究、提升国际视野等。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良书专门撰文指出,党史研究者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勤学”和“苦练”,来锻炼从事学术研究必须具备的各项能力。一是学术观察力,做到“见多识广”“读书得间”;二是文字表达力,做到“落笔惊人”“言之有物”;三是逻辑思辨力,学会变“满盘珠玉”为“一线穿珠”,使纷繁的材料条理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四是历史想象力,在“历史事实”基础上运用“先验的知识”,而不是“任意的幻想”去“构造”过去历史的真实图景。

(四)关于党史资料征集及应用的问题

按照国际档案理事會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的定义,“口述档案”就是“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的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逐字记录形式”。因此,它又被人们称为“活档案”。但是,就中共党史档案资料而言,无论是档案界还是学术界,过去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重文献轻口述、重收藏轻利用的问题。今后有必要加强此项工作,以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等重要作用。关键是要抓好收集资料、整理保管和开发利用三个环节,做到“八定”,即定内容、定对象、定途径、定原则、定方法、定手段、定模式、定形式,使之效果最大化。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董丹认为,党史资料的征集与管理虽然是党史工作的基础工作,但是意义重大,党史资料中科学的征集、信息化的管理,为党史工作夯实基础,让党史研究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党史资料的征集与管理为总结历史、记载当下、谋划未来夯实基础,意义深远。应该说,学者们的探讨也启发我们,在新时代应该更加重视党史资料的征集及应用工作。

(五)关于处理学术与政治关系的问题

如前所述,党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过去一些人认为,历史研究比较注重学术性,而党史研究则政治性更强一点,甚至有人因此认为,党史研究本身就不是一门学问,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和误解。实际上,党史兼具学术与政治两种属性,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二者不可偏废。一方面,要明确学术是根本和基础。也就是说,必须先立足于学术,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只有这样,党史研究才能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一定要学会用学术讲政治。从这点来说,党史研究必须兼具现实关怀和学术意识。龚云则认为,党史研究成果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统一,从而真正令人信服,起到学术本身应有的作用。中共党史研究要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彰显研究的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同时,要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史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执政史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客观研究、评价,更好地对党的事业形成科学性引导。

[刘海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刘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
动态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