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切斯特曼翻译伦理观照下的文献翻译
2021-10-11卢祺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愿望与日俱增,他们迫切地希望全方位、立体式地了解当代中国,并从中汲取相关成功经验。正是基于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对外文献翻译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与持续提升的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相比,我国外宣翻译的相关研究还相对滞后,翻译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传播效果尚未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本文将以安德鲁·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作为理论支撑,为当下外宣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并希望借此提高外宣翻译质量,更好地发挥外宣翻译的使命,向世界传达更多更好的中国声音。
【关键词】翻译伦理;模式;文献翻译
【作者简介】卢祺晋(1983.10-),男,汉族,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伦理观照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项目编号:18C0113)。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进一步加深,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外国的语言与中国的语言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如何客观、公正、全面地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是翻译工作面临的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本文拟以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作为切入口,从理论的角度对翻译进行分析,并希望可以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外宣翻译及其特点
翻译是以外国读者为目标受众,以交际翻译作为主要手段,并且将源语信息转换成目的语信息的一种翻译实践。它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新闻翻译、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还涵盖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但是外宣翻译自身又具有明显的特点。在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不但要遵守普遍的翻译准则,更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为了让译文更具文采,让其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译者往往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及采用意译的翻译技巧来传达原文的意境和神韵。但外宣翻译的特殊性,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真实性与灵活性并重,兼具严谨性与创造性,并且兼顾政治性与时代性。
所谓真实性与灵活性并重是指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的理解不得歪曲,对其内容不得随意删减,译文在最大程度上需要保留原文的写作风格。同时,译文也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一些翻译技巧,使得译文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
所谓兼具严谨性与创造性是指译者在从事外宣翻译时必须秉承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和文风。由于中外在语言和文化背景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也需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理念更好地融入译文中。
所谓兼顾政治性与时代性是指外宣翻译的内容很多涉及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如翻译不当,则会影响到国家的形象以及国际关系。同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新的政策、新的理念、新的词语层出不穷。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使译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总而言之,译者在从事外宣翻译时,既要注重事实,内容精准无误,数据可靠,又要文字简洁,逻辑缜密。
三、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概述
法国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提出“翻译伦理”这一概念后,立即引起了译学界的普遍关注。随后,安东尼·皮姆、劳伦斯·韦努蒂、安德鲁·切斯特曼等众多学者纷纷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众多言论中,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理论最为全面,也最为引人注目。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翻译伦理问题的研究领域,包括再现伦理(ethics of representation)、服务伦理(ethics of service)、交际伦理(ethics of communication)、规范伦理(norm-based ethics)和承诺伦理(ethics of commitment)。他认为这五种伦理模型既相互独立、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不但促进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且作为一个功能互补、互融共动的系统翻译理论模式在翻译研究領域熠熠生辉,迸发出强大的促动力量。
1.再现伦理。所谓再现伦理即译者必须将原文视作经典,认为原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得对原文进行任何形式的删改或者变化。换句话来说,该伦理模式要求译文应该精准地还原原文所表述的含义,完美再现原文的基本特征。再现伦理的重点在于“真实”和“忠实”。正因如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的文本内容外,还需要模仿原文作者的文风,从而使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最大化。
2.服务伦理。服务伦理多见于商业服务类型翻译,即译者所从事的翻译活动必须达到事先与委托人协商所达成的要求。该伦理模式要求译者所从事的翻译活动必须对委托人负责,与此同时,还要忠实于原文作者,并考虑到译文使用者的角度。正因如此,译者需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当地对原文作出调整。
3.交际伦理。交际伦理着重强调译者 、原文、译文、读者间的动态关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当桥梁的作用,翻译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原文的再现,而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使原文文化与译文文化相互贯通,从而完成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使命。
4.规范伦理。规范伦理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伦理规范。 “通过接近读者的阅读期待,使自己的译作能够在译语文化语境中得到认同或发挥特定的作用”。因为译文读者对于译文的写作风格、接受性、语法性等方面有所期待,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需要考虑译入语的翻译传统以及文本类型选择适当的翻译规范。
5.承诺伦理。承诺伦理是指职业译者向与翻译相关的主体以及行业本身作出承诺的一种行为。切斯特曼以《圣哲罗姆誓约》(Hieronymic Oath)的形式阐述了承诺伦理。它表明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应当履行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展现出应有的专业水准,对译文负责,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令各方都感到满意。
综上所述,切斯特曼的五大翻译伦理模式为翻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从多角度探讨了翻译伦理的问题,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涵,对传统翻译实践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文献翻译与翻译伦理
翻译的目的是让世界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通过翻译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宣传和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风貌、优秀的文化传统等。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交往进一步密切,翻译质量也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之一。
1.再现伦理在翻译中的运用。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求译者务必严格遵守再现伦理。因为外宣翻译涉及了大量的方针政策和立场,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精准地还原原文所表述的含义,完美地再现原文的基本特征。如稍有不慎,则有可能导致对相关政策和立场的误读。
2.服务伦理在翻译中的运用。翻译既是促进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工具,也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途径。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之外,还需要站在译文使用者的角度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当地对原文作出适当地调整。
3.交际伦理在翻译中的运用。翻译是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翻译工作,可以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增进外部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着重大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教育背景、文化背景、认知水平等因素,扮演好“沟通桥梁”的角色。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时,为了方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译者应当作出适当的改变和解释,从而达到交际顺畅的目的。
4.规范伦理在翻译中的运用。翻译归根结底仍是翻译,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应当适当考虑目的语的用语规范。
5.承诺伦理在翻译中的运用。承诺论理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履行其职业誓言,“译者作为一名翻译从业者,应当承诺在翻译中追求更好的表现。这允许译者根据实际情况偏向不同的伦理模式”。译文既要符合原文的内容,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又要考虑用户和读者。因为外宣翻译涉及范围广,不同类别的外宣材料,其特征迥异,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以便切实履行其职业誓言。
五、结语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立体的维度去分析翻譯,它既涉及翻译内容的研究,也涉及翻译规范的研究,以及翻译主体关系的研究。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侧重的伦理也会有所不同。本文仅借用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对翻译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一定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希望更多专家学者能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hesrterman A.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 The Translator, 2001(2):139-154.
[2]侯丽,许鲁之.从Andrew Chesterman的五个翻译伦理模式谈译者主体对翻译伦理的坚守[J].外国语文,2013(6):133-136.
[3]Chesterman A.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 The Translator: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01(2):139-153.
[4]杨镇源.翻译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