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践观引领科学教学新秩序
2021-10-11余炳华
余炳华
[摘 要]科学学科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学生学习也有群体特征。教师要展开深入细致的教学调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从不同方向展开教学调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实地观察、操作实验、生活实践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感知品质,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学科认知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观;新秩序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1-0057-02
小学科学教学引入实践性教学机制,符合学生学科认知成长的需求,与学科教学根本目标一致。因此,科学教师需要从实地观察、科学实验、对接生活、延伸训练等角度展开考量,为学生创设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情境,以实践为引领进行教学布设,营造学科实践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唯有让学生深入学科实践之中,才能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
一、启动观察,建立实践教学机制
观察是科学课堂中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观察意识都比较敏感,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科学习。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指导,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展开具体的观察和体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观察不仅要有一定的路线,还要有主次意识,如重点看什么、需要做出什么必要的规划等。最后,观察要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分析,对观察信息进行科学处理。
学生生活中有太多的观察经历,教师在教学启动后,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积累,给学生创造更多观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形成直观的学习认知。例如,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大家见过蚯蚓吗?蚯蚓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下雨之后才能见到蚯蚓。”也有的学生说:“蚯蚓会在早晚的时候出现,喜欢在松软的土壤中生活。”教师拿出一些实验材料,如长方形盒子、玻璃片、黑布和蚯蚓等,然后发动学生展开实验设计:“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目的是观察蚯蚓喜欢待在什么样的环境。”学生开始讨论,很快形成实验方案。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一个小组自行展开实验操作。学生进入实验操作环节,教师跟进观察、指导,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学生先将长方形盒子进行处理,即一边是透明的,一边是暗黑的,再将蚯蚓放到盒子中间,盖好盖子。几分钟之后,打开盖子,可以看到蚯蚓移动了。实验表明,蚯蚓喜欢待在阴暗的环境中。
在操作这个实验之前,教师已经做过调查,目的是为学生的实验设计提供一些参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获得正确的实验成果。在这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中,学生只需进行观察,便能够获得实验数据。教师利用实验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成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接受度高,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实验,深化实践教学体验
实验是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具体设计和组织实验时,需要从更多角度展开思考,以提升实验操作品质。其一,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学生还没有具备自主操控实验的能力,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进行集中展示,能够为学生提供观察机会。教师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讲清实验的目的、程序等内容,让学生顺利进行观察。其二,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会更丰富而直接。
科学实验分为演示实验、探索实验、观察实验等多种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出选择。如果有些实验难以在课堂内完成,教师要怎样处理?多媒体模拟实验的出现,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进行解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一些常见的食物鏈现象。学生开始讨论,很快就展示一些食物链:树叶—毛毛虫—小鸟;青草—兔子—狼;虾米—小鱼—大鱼。教师对学生列举的食物链情况进行评价,然后给学生出示一些动植物的名字,要求学生列出食物链或者食物网,如“小草、树叶、小鸟、蚜虫、蚯蚓、毛毛虫、青蛙、水稻、蛇、老鹰、田鼠”等。学生再次展开思考和研究,各种答案随之出现。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机会,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动画模拟实验,介绍多种动植物之间的生存关系。学生观看视频之后,对食物链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列出以下的食物链:小草—兔子—蛇—老鹰,水稻—田鼠—蛇—老鹰……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食物链进行集中讨论,对不科学的地方进行审视,将学习活动推向深处。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给学生提出分析建议,确保课堂教学高效。
很显然,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启示。食物链难以用直观实验来完成,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模拟展示,成功传递实验信息,不仅降低了实验成本,还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的意识。只有形成自觉的观察意识,学会从知识探索的角度展开操作,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辅学手段的热情很高,但缺少明确的方向。学生只有形成自觉探索的意识,运用网络展开科学学习,这样的学习才具有价值。
三、对接生活,巩固实践教学认知
科学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有很多的对接点,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融合性学习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学科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设计也需要有个性体现,在与学生生活认知对接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提升教学设计的切合性。如果有可能,教师不妨利用生活材料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大自然,让学生自然建立生活认知基础。
学生生活认知呈现差异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接生活展开科学学习时,需要事前做好信息搜集工作,提升教学设计的适配性。如果学生生活认知存在短板,教师不妨课前给学生布设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做针对性的训练,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做好铺垫。例如,教学《做一个生态瓶》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以池塘生物关系进行具体研究:池塘中有哪些水生生物?水生植物生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些水生植物为水生动物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达成学习共识:“池塘是一个生态区域,属于一个小的生物环境,这些动植物之间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教师继续展开教学发动:“如果要制作一个生态瓶,你如何设计和操作?”学生拿到这个任务后,都能够先进行思考和讨论。在制作方案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充分考虑,不能出现不科学的设计,导致生态瓶不生态。经过一番思考与操作,学生大多能够顺利完成生态瓶的制作。
教师课前便展开调查和布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生态瓶的制作过程之中。在课堂讨论时,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确保互动顺利推进。教师深入学生群体,这是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科教学顺利推进做好铺垫。学生与教师一起研究操作,主动性更高,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生态瓶的制作没有太多难度,关键是理顺学生的生态认知,确保生态瓶设计的合理性,这才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四、延伸训练,升级实践教学教程
设计延伸训练时,教师要对接教材内容和教学条件,结合教学实践环境,为学生推出更多以实验为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进生活展开学科探索。升级实践教学教程,教师要注意凸显实践的属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学科认知。延伸训练有不同的方向,教师借助网络进行对应设计,能够为学生开拓一片新天地。通过网络搜集学科信息、展开模拟实验、进行网络交互等,都能够为学科教学带来启迪。
科学学科教学训练设计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还要有延伸意识,如果能够带有实践属性,是最为适合的。例如,教学《阳光下的影子》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为学生设计预习训练任务:“在课外观察日光的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是怎样变化的。”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到教室外进行实地观察,利用一些参照物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实验结论。课堂教学启动后,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情况,很多学生都能够做出科学解读:“中午时,日光照射物体时的影子最短;早晚的时候,影子最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观察表现。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教师为学生布设一个课外观察任务:“一年四季,日光照射物体都会出现影子,每一个季节出现的影子,其角度和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家不妨利用实验,或者展开社会调查,通过询问和网络搜集等手段,获得科学的认知。”学生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需要深入生活进行社会调查,或者借助信息渠道进行信息搜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学生对日光的影子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集中评价,鼓励学生利用多种工具展开科学学习,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不断增长科学知识,形成学科综合能力。
一个延伸性的学习任务,能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而学生通过观察、社会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手段来完成训练任务,这对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意识有促进作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带有调查性的训练任务,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心理触动;从培养学生學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展开教学调度,这样才能顺利启动学生的学习心理,形成学习助力。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