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21-10-11冉茂杨

校园英语·月末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实践研究

【摘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各种技能大赛已然成为检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整体实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主要任务,其主要宗旨在于通过英语类大赛来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升其技能水平。文章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为例,针对学生参与英语类技能大赛和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了实践性研究,促使学生全面提高英语综合素养,力求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语竞赛;竞赛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Abstract】 Various skills competition have become one of the crucial parts for assess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overall streng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ivating English competition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ims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skills.With the research on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he paper studied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English competit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problems emerged in the process of competition preparation. It helps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English ability which contributes to achieving the goal of “promoting learning, teaching and creativity through competi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competitions; cultivation of skills competition; practical research

【作者簡介】冉茂杨(1982.11-),女,重庆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社科基金项目“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SK201903)。

高校竞赛经历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思辨能力实战化训练和培养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展示创新能力和成果搭建了重要舞台。从当前职业教育的大环境来看,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的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主要任务,英语竞赛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提高英语实践能力,将英语学以致用的显著表现,其主要宗旨在于通过大赛的模式来促使学生提升技能水平,并借此来促进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与社会技能需求相结合,让高职的英语教育能够联系实际,将所学充分运用到具体的英语职场环境中。

一、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的主要意义

从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来看,在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的主要意义如下:

1.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如今高职院校招生渠道多元化,自主招生比例日益增加,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校有部分高职学生在初进校时是有些迷茫甚至不情愿的,入学时的英语水平也普遍偏低,故而高职英语教学在逐渐探索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从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的情况来看,将比赛与专业学习进行有效融合,旨在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竞争因子,让其在比赛的刺激下提升对高职英语学习的兴趣。采取“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构建专业竞赛体系能够激发参赛学生的人生追求,让他们在高职的学习生涯中迅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在指导教师团队的帮助下围绕着这个目标去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2.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去与同学形成良好的合作或竞争关系,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在互相学习和良性竞争的过程中获得改进和提升。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占据着教育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非常被动,在指导学生备赛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且能够在学习和备赛的过程中主动围绕着大赛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高职学习中获得了知识、技能、行为表现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各项进步。

3. 能够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此成长为职场需要的人才。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的另一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然后再作用于现实的职场生活中。无论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英语口语)还是高职高专全国英语写作大赛都与职场的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因此,高职院校英语竞赛体系的构建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到竞赛之中时积极去发现现实职场中的实际问题及实际场景,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逐渐获得能力和经验的提升。

二、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更新。教师是整个竞赛活动的引导者,因此,教师的教育培训理念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这种情况,教师便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发挥相应的引导作用,以便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竞赛活动中。从目前的高职英语竞赛指导来看,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经验论理念中,未对相关竞赛进行深入研究,导致学生在备赛时无法得到充分且有针对性地辅助,不但影响了比赛成绩,能力的提升也大打折扣。

2. 课程体系与竞赛内容不符。尽管从当前高职英语教育模式来看,在公共英语课普遍被压缩和弱化的情况下,通过比赛来促使学生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发展模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课程大纲与竞赛要求的矛盾,比如,为了能够让学生参与竞赛时取得理想的成绩,所有参赛学校都会对参赛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甚至采用全面停课的方式来强化集训,但学校实际上能够真正将精力花费在竞赛中的情况并不多。从2021年最新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来看,引导学生获得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才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向,而竞赛模式短期内只能惠及少数学生,且与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关系不大。

3. 高职类英语竞赛种类太少,推广力度不够。竞赛的多样化和辐射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英语竞赛在本校的影响力,但是从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高职学生能够参与的市级乃至国家级比赛相较其他高等院校而言太少了。以重庆市的高职学生为例,高职(专科)类的国家级英语赛事仅“外研社·国才杯”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写作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英语口语)两项;市级英语赛事也仅有三项,即“巴渝工匠”杯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英语口语比赛)、“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高职组)重庆赛区复赛和“纳德杯”重庆市大学生公文写作技能竞赛(英语类),在竞赛选拔规模和赛事项目方面都无法与专业类的竞赛相比,导致学校里很多综合条件不错的学生都无法获得真正参与到竞赛中的机会。

此外,由于如今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竞争愈加激烈,不少含金量不高的竞赛即便是国赛也得不到学校的相应承认,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们的参与积极性,使得每项英语竞赛在各个二级学院的推广力度大打折扣,直接导致部分优秀的种子选手错过了比赛的黄金机会,学校也失去了取得更佳成绩的机会。

4. 学生参与意识和比赛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尽管从竞赛的含金量来说,学生排除万难参与到英语竞赛中是极其难得的机会,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不强的情况:其一,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缺乏自信,他們认为自己英语水平并不高,所以没有信心去参加更高一级的比赛;其二,学生对于参与英语竞赛的积极性并不高,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兼职、找工作和专升本等各种选择下,他们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与指导老师配合,再加上备赛过程是痛苦的,而参赛时也要求他们在赛场上表现出超强的应变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所以不少学生对待比赛始终都不够积极努力,这让指导老师有时也颇感无奈又束手无策。

三、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的对策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因此通过研究与实践,本课题组认为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的培养需要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 组建应赛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指导教师的经验与能力是确保高职学生在英语竞赛中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以组建一支应对赛事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对实现学校长期获得赛事优异成绩的目标至关重要。一是需要针对不同的赛事组建不同的指导教师团队,通过专业的培训,引导教师去有效地解读每项竞赛对高职学生的具体要求和竞赛规程;其次,定期进行团队讨论,分享培训经验,共同探讨培训策略,并针对每项赛事形成备赛题库;第三,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促使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经验与能力,从而让备赛的指导有了理念和方法的更新,更加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2. 构建符合竞赛要求的培训体系。当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不论是“唯知识”论,还是“唯知识与能力”论都是对教育的片面理解。而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核心,即“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让高职学生的英语竞赛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构建“三位一体”的高职英语竞赛培养体系,让整个备赛培训的过程在充分遵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与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目标相契合,老师会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强化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适时融合职场商务礼仪和职业素养,梳理培训过程,总结经验与提炼方法,与此同时,关心学生的情感生活、鼓励学生时刻保持刻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应赛心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甚至其他专业的学习上创建自己独特的学习路径。

3. 创建符合本校实际的选拔体制。要建立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符合比赛规程的选拔体制,让学生能够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情况下积极努力地为进入大赛做好准备。首先,从学校层面加大对比赛的宣传力度,尽可能发挥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教务科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知晓选拔赛的内容;其次,系统化校内选拔的赛前培训,让参赛的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选拔赛的比赛题型和比赛技巧;此外,采用多样化的选拔途径并错开各项校内选拔赛的时间以争取让更多英语学习的佼佼者都能参赛,确保每次的选拔和比赛都能发挥出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4. 创建学生参与的有效机制。高职英语竞赛能力培养的关键仍然要聚焦学生这一主体,因此在培养学生英语竞赛能力的过程中构建学生参与的有效机制尤为关键。如今重庆市的一项鼓励机制就是参加技能大赛国赛获得一等奖即可免试直接升入本科,但在学校层面,还需要制定更多激励和奖励措施。其一,可以将参与各种市级赛事纳入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之中,但凡进入市级比赛都可以获得相应加分和奖励,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其中;其二,参加校内选拔赛的学生一旦获奖也可以获得奖状和相应的素质加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报名参与;其三,要采取措施鼓励各个英语授课老师能及时挖掘本班的种子选手,促使其能在校内选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而不是让指导教师团队来全权负责选拔赛的推广和宣传;同时,加大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口试的推广力度,不但能发挥口试的反拨效应,也能教赛融合,最终达到全面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目的。

四、结语

如今,各种技能大赛是检验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整体实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是竞赛的宗旨。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高职)中,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排全国第一。这是我校“双高”建设和“提质培优”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但并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本课题组通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发现在高职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以竞赛为导向,既需要关注学生在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也需要充分关注教师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还要结合社会职场需求。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中赛,赛中学,不断提升其英语竞赛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在赛中教,教中赛,在不断地总结和研究下,创建新模式、新方法,真正做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创”。

参考文献:

[1]于惟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9):182-183.

[2]薛艳玲.“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浅议英语竞赛与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有机融合[J].校园英语,2020(41):101-102.

[3]罗玲敏.高职英语口语技能竞赛视角下交际教学法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海外英语,2020(17):72-73,89.

[4]徐佳欣.英语技能大赛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创新路径分析[J].海外英语,2020(17):156-157.

[5]余璐.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提升高职院校英语学习创新能力[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9):170-172.

[6]王雅琴.高职英语“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为例[J].校园英语,2020(35):93-94.

[7]王月会,杨红全.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0(1):55-57,62.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