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脉,教在当教之处
2021-10-11李玲
李玲
[摘 要]文章以何捷老师的《扁鹊治病》一课为例,从“把握学情,以学定教”“关注个体,整体提升”“准确解读,巧妙设计”等方面探索了高效课堂的实施路径。学情、学生、教材,精准把脉,教在当教之处,能使语文课堂活色生香,充满乐趣与生机。
[关键词]精准把脉;当教之处;《扁鹊治病》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5-0075-02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我们每个教师的教学主阵地。课堂40分钟的有限时间,教师要如何合理利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做到有效、高效呢?全国著名青年教师何捷执教的《扁鹊治病》一课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课例。
一、把握学情,以学定教
何为当教之处?首先在于对学情的把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此言一语道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准则。由此可见,教师研读教材,进行备课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了解学情。掌握了学情,找到了每节课的起点,教师才能准确取舍教学内容,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达成。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应教什么。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需教,教了也掌握不了的不需教,不教也能自己弄懂的不需教。教师应把精力放在教重点、难点、关键处,教知识的概括处,教思维的提升处,将教学更多地推向高阶思维层面。
简单的课堂导入后,何老师紧跟着的是介绍依照单元导语及语文要素确定的学习目标(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语,再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和同学交流你从中明白的道理)。接着,就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入第一环节的学习:课文找词。何老师话音刚落,有不少学生就自信地坐直了身体,想举手却又打开了书,按照要求自学了起来。何老师自是发现了这一切,问道:“是不是都预习会了,词语都找到了?”学生们点了点头。看来,为了配合何老师上好这一节课,学生们做足了功课。预习作业是每个教师都会布置的,当前的教学改革与社会的发展显然也都是鼓励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带着准备走进课堂,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少教师对于学生的预习是既爱又怕的,尤其是上公开课,预习往往成了鸡肋。一方面,教师期望学生知道得更多,让课堂更加顺畅;另一方面,教师又害怕学生知道得太多,打乱了其课前设计,导致课堂上所讲的都是在重复学生的已知,教学成了“走过场”,成了教师的“表演秀”。我在教研活动中就遇到过不少类似的问题。教吧,似乎是做无用功;不教吧,打乱了自己的精心设计,课堂就显得不那么完整了。何老师会怎样做呢?“既然这样,就别装了,直接来吧!”何老师一句幽默轻松的话语直接跳过了这一环节。可见,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研读教材时预设的学情,还应关注、捕捉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动态学情,进行筛选整合,以确定课堂教学的“新生长点”,使教学更具目标性。
二、关注个体,整体提升
何为当教之处?还在于对学生的把脉。课堂上,教师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要关注一个班的整体水平,还要关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仅要关注学习主动、表现优秀的学生,还要关注学习被动、基础不佳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心。
在每个班级中,都会有这样一批弱势群体——学困生,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遭遇挫折”“备受打击”,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勇气,在集体中少言寡语、默默无闻,似乎是透明的。在教师、家长、同学甚至他们自己眼里,他们不够聪明,反应慢,处处不如人,是被忽略的一个。公开课上,这样的学生更是成了听众,怕回答得不对出丑,怕影响了课堂的精彩……出于各种考虑,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把表现的机会给了那些积极动脑、主动参与的优秀生。反观我自己的课堂,有时也会如此。但何老师说:“我们的课堂并不是单单属于优等生的,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情均值。”的确如此,一只桶能装多少水关键在于最短的那块板子;同理,一个班级的优秀与否在于班级后进生的参与和生长。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努力发展其优势智能,提升其弱势智能,为每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打好基础。在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简单复述故事情节时,何老师叫起了一个男生小廖,这个学生起来后结结巴巴,不知所云,在同学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任务。面对这样的学生,何老师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接下来的所有教学环节都关注到了小廖。他依据“班级起点”小廖的学习情况和成效调整着自己的教学行为。何捷老师主张“看见学习”,要看见学生的思想原貌和思考方式,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不论答案正确与否,何老师都会对他进行适当的、有个性的鼓励和评价。如这个小廖,在回答“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时说:“我知道了,生病了要听医生的话。”“四年级了还只是就故事内容进行回答,还真……”我在心里忍不住说了一句。可何老师却对着小廖竖起了大拇指,说:“不错,说明你真读懂了故事!”小廖高兴地坐下了。在别的学生回答后,小廖又一次举起了手,说:“我明白了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不然就会更严重。”何老师再次对小廖竖起了大拇指,说:“很好,思维上了一个层次,会概括了!”我也在心里竖起了大拇指,为这个不断生长的学生,更为循循善诱的何老师。在何老师的鼓励下,班里每一个发言的学生都满怀自信,不断发言,不断提高,使得听课教师频频送上掌声。“课堂不是优等生的独角戏,”何老师不止一次地提醒教师们,“慎重对待优等生的‘秒杀环节,多给其他学生发言、表达的机会,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思考、表达和成长的场所,成为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地方。”是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发展的时间不同,契机不同,途徑不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应如何老师般敏锐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做出新的认识和评估,这样才能消除他们自卑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迈出前进的步伐。
三、准确解读,巧妙设计
何为当教之处?亦在于对教材的把脉。教师要紧随课改步伐,转变教学理念,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人文主题的渗透,精准解读教材,让每个学段的教学行为不“缺位”,不“越位”。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了扁鹊几次拜见蔡桓侯,指出蔡桓侯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侯坚信自己没有病,认为扁鹊在骗人,最终病重身亡。故事以蔡桓侯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读);写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写)。何老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文找词—简要复述—明白道理”三步进入学习。因这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对简要复述已有学习基础,加之预习充分,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他们对故事能简要叙述清楚,对故事揭示的道理也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后果嚴重。”“做事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做事情要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一般的课堂讲到这就可以了,剩下的时间要干什么呢?我还没想出来,何老师就已将学习引入了下一环节:“学到这,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重要人物蔡桓侯。时光倒流,拯救桓侯!”何老师让学生以大臣的身份劝劝主公。课堂进入表演环节,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在两三个学生劝说过后,何老师提出:“大家劝的一点作用也没有,缺少智慧,那我们请出最有智慧的老子。”何老师接着出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让学生用这些话来劝桓侯。在学生理解了这些语句并进行劝说后,何老师适时出示词语积累: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多么智慧的课堂教学设计呀!看似无心插柳,实际上是独具匠心的深层次思考。学生阅读文本,无外乎两种姿态:一种是站在文本的门外张望,一种是走进文本的家里端详。一个表演,引导学生从“看客”变成了“自己人”,大臣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对蔡桓侯之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防微杜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思考、探究、感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真正的训练。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 高明的厨师善于烹制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让食客们大快朵颐。我觉得高明的教师也应有如此本领,能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时机的不同,设计出一堂堂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课,引领学生积极自信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对小学生来说,什么都是兴趣至上的。要想教在当教之处,打造高效课堂,那么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轻松、幽默、灵动、智慧、充满笑声是何老师课堂的标配。在何老师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两眼放光的,他们时而深思,时而哄堂大笑,如春日里的小草,欣欣然张开了眼睛,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努力生长着。
学情、学生、教材,精准把脉,教在当教之处,再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怎能不让课堂活色生香,充满乐趣与生机呢?
(责编 刘宇帆)